客家风俗礼节
一、客家风俗礼节的形成。
俗语云:相嘘成风,相沿成俗。千百年来,客 家人在由北向南的长途跋涉和频繁的迁徙中创 造的绚丽多姿的文化、独特的风情风貌源远流 长。她不仅保留了古老汉民族固有的传统儒家 文化,融合和同化了一些土著少数民族,同时 将其风俗也吸收、融合于自己的风俗之中,加 上客家人口众多,居住地域广大,形成了“十 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从而使客家民俗文 化千情万种、云蒸霞蔚、独具特色.成为汉民 族文化中光彩夺目的一页。
(二)、客家人婚嫁礼俗。
客家人的婚姻方式,都 客家人男婚女嫁讲 依照古制“六礼”。 究“明媒正娶”,客 随着社会的变迁,虽 家社会正式的婚姻 有更改 ,但大致上还是 关系是一种“嫁娶 参照旧制办理。六祀 婚”,招赘之风并 仪式:“说亲 ,送定,报 日子和送聘金 ,盘嫁妆, 不盛行,其他婚姻 接亲与送亲 ,拜堂与吃 形式,如抱童养媳 , 面碗鸡”。和古之 "六 赘婚,转亲,换亲, 礼 " 大同小异。婚礼仪 改嫁等。有些现正 式中,仍有闹房,圆 逐步少见,消失. 房等旧俗。
客家新娘礼 客家姑娘新婚除传统的祭拜祖宗和跪长辈外,新 媳妇下厨则是一个相当重要的礼节。新婚第四天 开始,新媳妇要一大早起来主动挑水,这叫“新 媳妇下厨”。说是下厨,其实除了挑水必须由新 娘媳妇完成外,其他都 只是象征性的,唱主角 的还是婆婆或大嫂。而 新媳妇主要是拜拜灶君 , 摸摸锅碗瓢盆,烧烧火 添点柴,同时在家务、 烹调方面虚心向婆婆、 嫂嫂讨教,熟悉夫家的 饮食习惯,有的也会烧一二个菜以表现手艺。
正月初二,走亲戚拜年。特别是新婚女婿(岳家会 用书贴来请)要去岳父母家中拜年。一般小俩口一 起去,也有只女婿一人去;有的当天回来,也有住 五、六天的。去时要带小母鸡、米果、糖果和香烛、 鞭炮等,到时要在岳家祖先灵前烧香、点烛、放鞭 炮。中午岳家请客,女婿要喝醉,不醉不热情。 吃岁饭 初三早上吃“岁饭”(有的年前廿九日晚上 蒸好,有的正月初二晚上蒸好),饭上插上筷子, 家中有几个人就插几双,再插上一根带叶树枝,有 的还要放上桔、柚等水果。吃岁饭前先要把饭摆在 “当天”神位上,供奉天神和祖先。吃岁饭要准备 很多菜,有鸡有肉,与大年三十吃团圆饭差不多。 初三不能杀生,鸡要在初二杀好或过年时留下。
一、客家风俗礼节的形成。 二、客家风俗礼节的特点与具体表现。 (一)、客家人传统岁时节日礼俗 (二)、客家人婚嫁礼俗。 (三)、客家人喜庆礼俗 (四)、客家人丧葬礼俗 (五)、客家人民间娱乐习俗。 (六)、客家人的待客礼节 (七)、饮客家酒娘礼俗 (八)、其他风俗 三、对客家风俗礼节的看法、感悟和建议 四、客家风俗礼节文化的发展变化和研究价值。
(一)、客家人传统岁时节日礼俗
过大年 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是过年气氛最为热 烈、最为欢乐愉快的一日。这天上午,家家户户要拜 菩萨、敬神。大年三十,各家厅堂要挂起祖宗画像, 在大门口贴上鲜红春联,谷仓门上、禽畜栏前、家俱 床铺以及水缸边都要贴上红纸条,叫做“封岁”,也 叫“上红”。 除夕晚大家必须洗澡,否则下辈子有 会变牛的传说。各家厅堂还要陈设供桌,布置香案, 摆起鸡、鱼、肉、果品等,敬奉祖先。 除夕晚上, 吃团圆饭,菜肴丰盛。桌上要多放几副碗筷,以示请 祖先回来一起过年。饭前,要先给祖先筛酒,将酒洒 地,然后开始吃饭。席间,老人小孩吃鸡腿,以示尊叫重九节,俗 称“九月节”,是年尾大节,有“过了重阳无大 节”之说,出门的人很多都要赶回家过节。这一 天,很多地方人们要带着小孩登高爬山,有的在 高山上放风筝,谓可避邪、避瘟疫。很多老人都 说,此俗系祖先从北方中原带来,代代相传至今。 这一天,有些老人和妇女则上山到庵庙烧香拜佛。
进餐
主人与客人进餐时,要客人或长辈坐上席,宴席上 给客人斟酒要按座席的大小顺序。以方桌、圆桌为 例:陪客的在方桌坐8号位、圆桌坐10号位,斟 酒则按座位的大小顺序。这些规矩目前仍很讲究, 尤其是广大农村。主人要给客人盛饭,请客人吃菜, 不能侵占客人座位,不能脚踏别人的凳子横木,夹 菜时只能夹自己一方的菜,不能目中无人乱夹乱挑。 同一席的人吃饱时,不得离席,要把自己的筷子搁 在自己的饭碗上表示等候之意(如遇有全席人把筷 子搁在饭碗上,则表示不满或表示没有吃饱)或说 一声某某请慢吃,对不起我没有等你。待客人回答: 别客气,才能离席送客。
这种奇特的习俗有一种传说。 传说客家人居住的某村有个古泉公,生有十一子, 长大后都分了家,古泉公独自为户。有一年大年三十, 儿子们接二连三地来对父亲说:“爸爸,今晚你不要 做饭了,来我家吃吧!”但是到吃晚饭时,十一个儿 子都想到一块去了:“我不请父亲吃饭,其他兄弟总 会请他吃吧。”于是,直至十一个儿子家家都吃完除 夕的晚餐,还没有人去喊父亲吃饭。 吃完饭,大家聚在一起聊天。其中一个人说:“这 么晚了,不知有没有人还没吃饭啊?”有一个人指着 身边一条黄狗说:“除非这条黄狗还没喂吧!”坐在 一旁的父亲气得七窍生烟,瞪着眼破口大骂:“你们 这些不孝子,你老子就没有吃饭!”
春分 二月春分,开始扫墓祭祖,也叫“春祭”。 扫墓前先要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 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带引行三献 礼。春分扫墓开始时,首先扫祭开基祖和远祖坟 墓,全族和全村都要出动,规模很大,队伍往往 达几百甚至上千人。开基祖和远祖墓扫完之后, 然后分房扫祭各房祖先坟 墓,最后各家扫祭家庭私墓。 大部分客家地区春季祭祖扫 墓,都从春分或更早一些时 候开始最迟清明要扫完。 各地有一种说法,谓清明后 墓门就关闭,祖先英灵就 受用不到了。
清明 三月清明,祭拜祖先。客家地区除大 部分是春分扫墓祭祖外,也有一些地方是 清明扫墓的。清明节这一天,也有一些地 方要祭路旁土地伯公等神坛的
端午节 五月初五为端 午节,吃粽子,喝雄黄 酒,划龙船,房上挂艾 叶、挂葛藤等等。
客家人端午挂葛藤习俗,其 目的是“祈求除祸消灾”。 家家户户少不了买上一搁葛 藤,挂在门框上。
正月初一 早上多吃素,除了使肠胃可休息 休息还有斋戒净身的意思。饭后人们相互 拜年以吉利话相颂。小孩们穿着新衣,欢 乐嘻戏,有的争向年长者拜年:“公公叔 叔家发财,糖子饼果拿给涯(我)。” 初一不扫地,不洗澡,意思是不要把财气 赶走了。在客家人聚居的闽粤赣地区,素 有农历年初一食斋的习俗,据说已持续了 三百多年。即年三十(或廿九)晚餐以后, 家家户户必须把装盛过荤腥的碗筷碟盘勺 等厨具统统用开水泡过,甚至连盐缸都要 临时换用,年初一整天只吃豆腐、青菜等 斋菜。
送客 当客人提出要走时,主人要先挽留,客人 确实要走,主人应为客人拿物、开门、送 出大门。客人说请留步,主人才与客人拱 手或握手告别。多人同行的,客人长辈或 老者先行。
(七)、饮客家酒娘习俗
客家人非常好客,每当亲朋戚友到来,他们都喜爱以 家酿米酒相待,这种米酒又称“水酒”,他们在喝酒 时,很注重礼节。 宴席上座时,他们很注重席位的布置,普通按亲朋戚 友的尊卑入席就坐。 客家人喝酒时,为了添加酒兴和热烈氛围,在各种宴 会场所,或俗、或雅、或简、或繁,都有猜拳助兴的 风俗。
(五)、客家人民间娱乐习俗。
客家民间娱乐内容非常 丰富,节日的主要有秧 歌、龙舟竞渡、踩船灯, 舞龙灯,舞狮,高脚师, 迎花灯,踩马灯,打花 鼓,九连环,茶灯,大 刀舞,大成乐舞,道士 舞,乐器会,演戏,十 番音乐,提傀儡,放烟 火,迎神赛会
(六)、客家人的待客礼节
待客
客人光临,男客人由男人陪坐,敬烟,女 人奉茶。不能“打赤膊”、“穿内裤”接 待客人,亦不能随意弯腰曲背、架“二郎 腿”,抠鼻子、玩脚丫。奉茶也很有讲究, 单独奉茶给客人时要用双手端,客人多时 用托盘端茶。客人接茶坐着要起身,不起 身要说对不起,我没有起身。主人回答不 用客气。用右手五指,左手四指,寓意 “五湖四海皆兄弟,人生何处不相逢”。
二、客家风俗礼节的特点与具体表现。
“礼为社会生活之规范,以礼节之,则为礼俗。” 客家人是汉民族中的一支优秀民系,自古以来以 重礼、讲礼貌著称。客家人重礼俗,最主要的是 由古礼沿袭,保留了中原历代风俗。 例如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 圆,但随着先祖的迁移,而将各类风俗一同带去, 在新的地区播衍继承,也有些风俗被客地融化、 改变,或赋予新的内容,或由于各种原因被新地 区的风俗所取代。
守岁 吃罢团圆饭, 灶 具要洗得干干净净, 以备正月初一 早上或 全天吃素。晚上要守岁,辞旧岁,迎新春,每个 房间要整夜灯火通明,叫“点岁火”,有些地方 牛栏、猪舍也要点上灯。家长要给小孩发压岁钱, 有些地方还要给老人压岁钱。 开大门 正月初一按《通书》规定的吉利时辰开 大门,顿时鞭炮声此起彼伏,响彻云霄。
(四)、客家人的丧葬礼俗
比起其他礼俗,丧葬之俗来得更为庄严肃穆。客家人 对于此,做得十分周到,甚至过于繁文缛节。葬务从 厚,礼务从奢,丰其筵席,醉饱灵侧,鼓乐奠别等等。 一些地方至今旧俗犹存。
着寿衣、送终、报丧、摆孝堂、落枕、发丧、 安葬、做七
客家之俗,安葬若干年后(常为十年), 挖开墓穴,将遗骸用炭火烘烤,按人体结 构屈肢装入特制的陶瓮内,谓“检金”, 然后重新安葬,这才是永久、真正的坟墓。 对于非正常死亡的人,有一些特别的丧葬礼 俗,如比较注重请僧道打醮念经,超度亡魂等
梅州民间的挂葛藤的来历有两种传说,都与 黄巢有关。 大埔的民间传说:那年五月初一,黄巢的义 军去攻打一个州府,路遇一个逃难的妇人, 身上背着一个较小的孩子,手牵着较小的孩 子。他感到奇怪,下马询问。妇人道:“背 着的是自己的侄子,他一家都遭难死了,只 剩这根独苗;手牵的是自己的的儿子。”黄 巢告诉她:“黄巢的兵是保护穷人的,你到 了新的地方后,在门上插个青枝做记号,就 可以得到保护。”妇人照着做了,并告诉亲 邻,渐渐传到南方,以后便有了端午节插青 的习俗。
宴席间第一回斟酒(亦称筛酒),是按尊卑长幼秩序 先后斟酒,最后再给本人斟酒。酒斟好后,酒壶嘴不 能对客人,要对着本人,否则就是失礼。敬酒时,敬 酒者要站起来,左手摁胸(表现尊崇和诚意),右手 举杯,讲多少句祝颂的吉祥语,并且要先喝表现敬意。 猜拳时还有一些规定,比方出三时,不能拇指、中指 、食指一同出。出一时,大拇指要侧向,不能往上翘 。出二时,如运用大拇指、食指表现,出手时要侧 向,不能象灯驳壳枪一样食指指向对方,以表现礼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