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新都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目录一、规划背景和依据. 1二、规划基础及制约因素. 2三、指导思想、原则、目标. 4(一)指导思想. 4(二)规划原则. 4(三)总体目标. 5四、主导产业. 6(一)花卉及休闲观光. 6(二)蔬菜. 6(三)优质粮油. 7(四)农产品加工物流. 7四、发展重点. 8(一)发展一条生态经济带. 8(二)打造两条走廊. 81、成德大道都市农业观光走廊. 82、清白江生态农业休闲走廊. 9(三)建设三个园区. 91、省农科院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园区. 92、新繁泡菜(食品)产业园. 93、四川现代农机产业园. 10(四)培育四个基地. 101、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 102、军屯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 113、新繁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 114、优质粮油高产示范基地. 11五、重点项目. 121、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园建设. 122、蔬菜工厂化育苗基地建设. 123、地毯式无土轻型草坪工厂化生产和彩叶苗木快繁项目. 134、桑椹种植、深加工及生态观光农业项目. 135、都市生态农业示范种植基地项目. 136、富硒葡萄种植园项目. 137、新繁泡菜食品批发城. 138、新都区粮油高产示范工程. 14六、保障措施. 14新都区特色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10-2015年)一、规划背景和依据1、背景。
区十二届二次党代会和十六届三次人代会上,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要紧紧围绕灾后重建、扩大内需、试验区建设“三个机遇”,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推进、集中财力、突出重点、打造亮点”的工作思路,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五个”带动机制,推动新都区都市现代农业建设步伐。
发展特色农业,打造产业支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新都农业稳定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依托自身资源优势做好产业规划尤为需要。
2、依据。
(1)《中国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意见》(2006年);(2)《中共成都市委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深化城乡统筹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的意见》,2007年37号文件;(3)《成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4)《成都市农牧业结构调整规划(2003—2010年)》;(5)《成都市新都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6)《成都市新都区农业灾后重建规划》;(7)国家、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有关政策、法规、标准、规程、条例等文件。
二、规划基础及制约因素新都区位于川西平原的腹心地带、成都市北部,城区距成都市中心16公里,东经104°9’-104°29’,北纬30°39’-30°55’,是成都的北部副中心,北与德阳市广汉、成都市青白江区毗邻,西与成都市彭州、郫县接壤,东、南与成都市金牛区、成华区、龙泉驿区相连,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
现辖2个街道、11个镇、236个行政村,幅员面积496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3.1万亩,农村人口42万人。
“十五”以来,全区上下以“粮、油、菜、果、农产品加工”五大产业为主攻方向,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使农业经济实力明显增强,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2008年农业增加值17.77亿元,同比增长6.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086元,同比增长22.1%。
1、规划基础一是主导产业稳步壮大,区域化布局初步形成。
在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引导下,全区紧紧围绕建设都市现代农业这一目标,全力推动“两区域”建设,按照专业化生产、区域化布局的思路,培育和发展了粮、油、蔬菜等优势主导产业,形成了优质稻、双低油菜、无公害蔬菜等一批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产品生产基地。
二是龙头企业逐步壮大,一体化经营初显成效。
2008年,全区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425个,实现销售收入28.44亿元。
其中规模以上企业 65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全省重点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29家。
这些龙头企业集群的发展,有效地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一体化方向发展。
三是专合组织蓬勃发展,利益联结机制日臻完善。
截止2008年底,全区共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183个。
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过程中,通过订单生产、股份分红、利润返还、返租倒包等多种形式,不断探索和完善利益联结机制,与农户结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提高了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2、制约因素一是农业增长方式未从根本上改变。
当前,农业生产仍以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型、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数量较少,组织化程度较低,产业化水平不高,农产品及加工产品市场竞争力不强,农业的增长方式主要以数量型、粗放型的居多,农业综合效益不高,主要还是靠数量和投入的增加来实现。
大宗农产品的比重较高,高附加值的农产品少,产业链不长,上游产品、下游产品的开发能力弱。
农产品知名度不高,缺少带动力强、辐射面广的品牌。
二是区域特色不明显,三次产业联动不足,产业发展对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转变的助推乏力。
三是农业外向型水平低。
农产品出口量小,创汇能力不强。
2008年全区农产品加工品出口额仅1310万美元,占全区农业总产值不足1%。
四是农业投入仍然偏低,导致农村经济发展后劲不足。
新都区的经济虽然全面快速增长,但与之相适应的农业投入相对不足,资金缺口较大,成为了制约当地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瓶颈因素。
三、指导思想、原则、目标(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建立现代农业“五个”带动机制为抓手,以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为方向,以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稳定为目标,全面推动现代农业“两区域”建设,促进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全区粮油、蔬菜、花卉苗木等主导产业向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迈进,设施型农业和加工型农业快速发展,休闲观光型农业稳步推进,为推进全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二)规划原则1、坚持因地制宜,发挥区域比较优势。
充分考虑区域资源禀赋,突破行政区划,引导和鼓励相关产业集中集群发展,逐步形成区域化发展趋势。
2、坚持特色竞争和市场取向并举,突出规模效益。
坚持加快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做大、做强、做优特色优势农业,同时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结合三产联动,实现产业的多样化、优质化发展。
3、坚持重点产业重点扶持。
重点扶持对农民增收贡献大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潜力产业做强做优做大,重点培育、壮大和引进对农民增收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
同时,扶持和引导农民优先发展比较效益高、市场潜力大、有成熟龙头企业带动的农产品。
4、坚持科技创新,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用现代农业科技武装农民及农业产业化各环节,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和检测监督体系,加强绿色产品及基地认证,实施品牌化战略,推动标准化生产,鼓励龙头企业发展精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5、坚持产业发展和生态保护并举,注重可持续。
特色农业的发展离不开良好的生态环境,而发展经济效益高的农业,必须考虑生态环境的保护。
把农业产业发展与农田基本建设、耕地保护、资源合理利用、农村环境综合治理有机结合起来,注重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注重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实现农业和农村可持续发展。
(三)总体目标围绕“两区域”发展战略,从2009年到2012年,通过深化产业结构调整,重点打造“一带两走廊三园区四基地”(即成绵高速生态经济带;成德大道都市农业观光走廊和清白江生态农业休闲走廊;省农科院农业科技新品种新技术试验园区、新繁泡菜(食品)产业园、石板滩农机产业园区;新繁万亩设施农业示范基地、农产品无公害标准化生产基地、军屯国家级农产品加工创业基地、优质粮油及农业机械化生产基地),推动农业产业布局区域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使花卉苗木、蔬菜、优质稻、双低油菜、农产品加工等区域性特色产业得到进一步壮大,市场竞争力得到增强,促进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转变,提升农业经济效益。
四、主导产业(一)花卉及休闲观光充分挖掘我区“全国四大赏桂基地”和“五大赏荷基地”优势,通过政策引导和园区建设,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规模发展以桂、荷等花卉品种为主的高档花卉苗木、盆栽植物种植、工厂化繁育和交易。
同时,依托花卉产业的发展壮大,实现一、三互动,推动和提升农业观光旅游的发展。
到2012年全区花卉苗木种植面积达到10000亩。
其中,北部休闲观光农业产业园和成德大道都市农业观光走廊花卉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198”生态区花卉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清白江生态农业休闲走廊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其他区域花卉种植面积达到2000亩。
(二)蔬菜立足于都市农业发展战略,突出蔬菜产业的生态化、市场化、产业化和高效益。
按照“服务城市、致富农民,加快发展,整体推进”的发展思路和“百亩起步、千亩连片、万亩发展”要求,重点推进设施栽培,扩大种植规模,建设具有地方资源特色的蔬菜基地。
到2012年,全区商品蔬菜生产面积达18万亩,总产量28万吨。
反季节设施栽培、连片露地蔬菜的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迅速发展,蔬菜产品全面达到无公害标准,其中,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的产品品牌达到5个。
(三)优质粮油力争经过3至4年的努力形成优质粮油核心生产区和示范产业带,通过一系列创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大幅度提高单产,提升粮油综合生产能力,积极培育优质粮油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
到2012年,建成优质稻高产核心区2万亩,示范区18万亩,辐射带动全区优质稻28万亩,每年从省内外科研机构引进10个以上优质稻新品种进行试验示范,3—5年进行一次品种更新换代;全区油菜播面稳定在10万亩,其中“双低”油菜9.5万亩。
(四)农产品加工物流作为农产品加工的定位发展区域,应立足于“起步虽晚,定位要高,科技含金量高”的工作思路,按照“深加工、绿色型、品牌化” 的产业定位,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大力引进具有资源优势、技术先进、污染小的农产品加工。
通过3-4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以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为依托,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牵动的,集产学研为一体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模式。
到2012年,全区新增国家级农业产业龙头企业1个,省级3个,市级6个。
在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的同时,以新都粮食批发市场、西部农产品交易中心建设为龙头,继续引入集合电子商务、储藏保鲜、加工、连锁配送、农药残留检测等现代物流经营元素为一体的大型农业物流项目,促进现有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整合和升级。
四、发展重点(一)发展一条生态经济带成绵高速生态经济带:整体规划面积为1.4平方公里,南北纵向2公里,东西方向约700米,包夹在新都绕城高速通道和成绵高速之间,呈狭长带状分布。
在产业布局上,以成绵高速新都北段为主轴,在其东西两冀发展花卉苗木种植基地和农家休闲旅游,打造综合型农业产业经济带,提升“北部新城”城市形象和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