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英礼貌原则及用语对比看中英文化的差异

中英礼貌原则及用语对比看中英文化的差异

中英礼貌原则及用语对比看中英文化的差异作者简介:苏锦锦(1986- )女,汉族,河南省平顶山市人,硕士,单位: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2011级,研究方向:对外汉语研究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401331)
摘要:礼貌用语是对外交往中重要的交流语言。

然而由于文化,地域,风俗习惯等不同的原因,不同文化之间的礼貌用语也有着很大的差异。

文章通过中英礼貌原则对比和列举具体的中英情景礼貌用语来进行对比,继而阐述中英文常用交际用语的差异,分析这些语言所反映的中西方文化差异,达到更好的跨文化交流的目的。

关键词:礼貌;礼貌原则;文化差异;跨文化交流
中图分类号:c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礼貌为文明人类共有的普遍现象,不同的礼貌用语反映不同民族的精神面貌,是日常生活中具有道德伦理意义的行为准则,也是人们维系和谐的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

无论是学习英语的中国学生,还是学习汉语的外国留学生,都会经常感觉到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语言使用上的不同,因为语言不仅传递语意,还是文化的载体,从中英所使用的不同礼貌用语,我们可以窥见中英文化各个方面都有所不同。

一、中英语言的礼貌原则
英国学者leech提出的礼貌原则包括以下六条准则:(1)得体准则:使自己受损最小,使他人受惠最大。

(2)慷慨准则:使自己受惠最小,使他人受损最大。

(3)称赞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贬损,尽量夸大对他人的赞扬。

(4)谦虚准则:尽量缩小对自己的赞扬,尽量夸大对他人的贬损。

(5)一致准则:尽量缩小自己与他人的分歧,尽量达到与他人的一致。

(6)同情准则:尽量缩小自己对他人的厌恶,尽量夸大自己对他人的同情。

而顾曰国教授总结的中国式礼貌原则包括以下五条准则:(1)贬己尊人准则:(2)称呼准则(3)文雅准则(4)德、言、行准则(5)求同准则。

如果必须要发表不同意见的话,可以采取“先褒后贬”的策略。

由以上对于中英礼貌原则的列举可以看出,礼貌原则本身具有普遍性,宏观上看中英两种语言的礼貌准则是有很多的相似之处的,但在细节和角度等方面又有着不同的侧重点。

而这些不同则反应了文化背景的不同,价值观的不同。

比如在leech的礼貌原则中,策略准则是最重要的,是人们交际时最经常采用的准则,它构成了英语语言文化礼貌原则的核心。

在西方社会,个人利益、个人权力、隐私等都被当做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所以,人们之间,哪怕上级对下级,父母对子女,教师对学生实施“指示性”言语(诸如请示、命令、警告、建议、劝告等)行为时,人们必须遵循策略准则以减少对别人消极面子的威胁,或尽量减少语气的强迫性。

然而从中国的传统来看,人们的行为是受社会期望所制约的。

有些人有权力,或适合向别人提出命令、要求、劝告、提醒、威胁、警告等等;而
有些人只能处在无条件地接受或完成这些行为的地位。

正所谓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

譬如,通常只有长者对幼者,上级对下级,教师对学生,父母对子女,老板对雇员实施“指示性”言语。

反之则不妥,被当成不礼貌的表现。

二、中英礼貌用语对比
1.称呼:中西方对于礼貌差异最直接的体现就是对他人的称呼上。

在汉语语言环境中,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称呼语与礼貌密切相关。

对家里长幼的亲人称谓,对长要尊称,即使不是自己的家庭成员,我们也常用尊称,对幼的称呼要体现关爱之情。

在学校,单位,学生称呼老师,下级称呼上级也要用尊称,要体现被称者的职务和头衔。

所以汉语交流中,常见的称呼就是“姓氏+职位(身份)”。

而在英语文化中的称呼语注重的是双方的关系亲近,表现出平等的文化倾向。

一般来说,交流双方不论年龄差距有多大,地位多高,人们更愿意去直呼其名以示亲近。

所以在跨文化交往中,如果被美国人直呼其名,也不必感到被冒犯,因为这是他们认为的关系亲密的体现。

2.寒暄语:中西方对于见面时候的话题的选择截然不同,这也是一个在交流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般碰面时,中国人经常说,“去哪呀?”“吃了吗?”“最近忙什么呢?”“干嘛去?”等等这类的话来寒暄客套。

很多情况下,我们并不是想知道对方究竟吃了什么饭,做了什么,将要去干什么,被问的对方也不会觉得问话的人是要打听什么,而是这种问候方式已经成为约定俗成的寒暄方式,成
为一种问候的习惯了。

英语国家的人们在见到彼此的时候,一般不会选择中国人询问的方式,他们会认为这样是不礼貌的表现,或者有想要了解你隐私的意图。

如果是不太熟悉的人在公共场合偶遇的情况下,为了避免尴尬,他们可能会谈谈天气、孩子、兴趣爱好等轻松的话题来打发时间。

3.礼貌客套用语:面对赞扬和恭维时候的反应,英语国家的人和中国人也有着明显的不同。

汉民族的文化讲求人要谦卑,对人怀敬,所以谦逊准则要人们尽量减少对自己的表扬,尽量贬低自己。

面对别人的夸赞表扬,中国人一般要进行推辞以表诚恳,如:“你的字写的真漂亮!”“哪里,是你过奖了,我的字写的不算好。

”西方的文化则认为欣然接受别人的赞扬可以避免损伤别人的面子,所以听到对自己的赞美,那么最常用的英语回答就是“thank you!”所以,无论是中国人学讲英语还是英语国家的人学讲汉语,要用对话者习惯的礼貌客套用语,才不会产生误会和尴尬。

三、文化差异产生礼貌用语的不同
价值观代表了一种文化的核心,不了解一个民族的价值观,也不会充分理解这个民族的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

西方国家自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以来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就是个人主义价值观。

在汉民族的传统观念里,最重要的价值观则是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认为一切应以个人为中心,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

“寻求个人的发展,谋求个人利益是理所当然的,也是人生目标。

”“主张个人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不喜欢受到外界的干扰和限制。

”所以,我们所
熟知并喜爱的欧美电影中,主人公多是孤胆英雄,他们凭借自己的独特力量拯救世界。

由于中国,受儒家思想的影响,推崇集体主义至上,集体的存在价值要大于个体的存在,要以集体利益为前提。

人们不是寻求个性化,而要求个体符合群体要求。

在集体中,提倡的是人与人之间团结协作、互助友爱等。

所以价值观的不同是产生礼貌用语差异一个重要原因。

伦理观念是社会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民族的伦理观念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在千年间深入人心。

而儒家文化中心在于“仁”,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便毫无血缘关系或者非亲属关系,都以亲属身份称呼。

所以见了面的人热情问候,人们不知不觉就以家人亲戚相待,在交谈中不断问及对方起居饮食等琐事,以显示亲切和关怀。

在中国人看来是密切的人际关系,联络感情的表现,也是东方式的人情味。

而这在英语国家,随便询问个人隐私问题会让对方感到不快和反感。

所以他们会尽量避免跟并不亲近的人分享自己的或者家里人的事情,这也是跨文化交流中容易引起误会的一个问题。

总之,礼貌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中,礼貌用语的不同也是由于不同国度间的文化传统不同。

运用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和最广泛的语言——汉语和英语去进行交流时,也要分别了解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背景,以便完善我们日益丰富的跨文化交际活动,促进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书目:
[1]leech g,principle of pragmatics,1983
[2]顾曰国,礼貌、语用与文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1992 [3]王小红,英国社会与文化,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4]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较概论,航空工业出版社,2003。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