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24张)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6课 北宋的政治课件(24张)

消极影响 武将过于受到限制,影响战场上的临阵指挥,导致北
宋对外战争屡败。
分化事权 内外相制
强干弱枝 守内虚外
重文轻武 文人治国
国家大计“我”来定
如果你生活在宋代,你会如何治理国家?
原则:①政策的倾向一定不能走极端;②要综合、 全盘考虑战略问题;③要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 合理地实施各种政策,现阶段的改革开放就是成 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在现代民族 国家林立、帝国主义国家亡我之心不死的时代, 适度的强军政策是绝对需要的。
连连看:请把相关措施和对应的弊端连起来
课堂小结:
北宋的建立与局部统一
加强兵权(“兵”)
北 宋 的
宋太祖加强中央集权 加强行政权(“权”)——中央、地方 (重点)
加强财政权(“钱”)


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
重文轻武 抬文抑武,文臣统兵
发展科举文教事业
基础巩固
1.“陈桥兵变”讲的是下列哪一个人的历史故事( A )
什么影响? 答: 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对教育的影响:科举制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 的读书风气,也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 高,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 出的文治局面。

3.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 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 朝。
B

C、武将专权制 D、宰相制度
基础巩固
• 7、北宋为了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设置( C)
• A、知州 B、通判 C、转运使 D、宰相 • 8、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难以控制,采取的措施不正
• 确 A、的废是除(知A州)设置,直属中央
• B、实行三年一换的制度 • C、在各知州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 D、地方设置转运使
• 9、下列不属于宋朝科举制发展的影响的是( D)
• A、在宋朝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 B、促进了整个社会文化素养的提高 • C、造就了宋朝的文治局面 • D、促使文人投入诗词创作之中
巩固提升
1.北宋建立的方式与西汉、唐朝有何不同? 答:西汉和唐朝是通过农民起义建立的,而北
宋是通过兵变建立的。 2.北宋的科举制有什么发展?科举制对教育有
情况发生,③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浅析宋代文官制度的得失》
武举 每3年一次,每次最多30人。后来逐渐增额,以至于3取 1110年规定限额,每次考试只能取10人。
想一想,这种重文轻武的政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积极影响 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
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定和社会的安定。
影响:结束了中原和南方的分裂割据局面。
3、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军事方面:解除禁军将领的兵权,牢牢控制了军队。禁军将领有 握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还经常调动军队,定期换防,使兵不识将,将 不专兵。 (“杯酒释兵权”)
我们只统兵, 不能调兵,真
悲剧!
宋 将 领
我不会领兵打仗 啊,强人所难。
枢 密 院 官 员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措施: 2、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了科举制。
科举取士 宋太祖:最多一次是31人,诸科最多是96人; 宋太宗:977年,进士109人,诸科200人, 又赐进士180多人,总录500多人 宋真宗:(继续增加),如在1000年录取进士 409人,诸科更高达1129人。
大幅度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 位,进士不仅授官从优,而且升迁迅速。
你来监督我,他来收 财赋,我能干点啥呢?
某知州
某通判
某转运使
曾因国难披金甲, 不为家贫卖宝刀。
——(宋)曹翰《退将诗》
做人莫做军, 做铁莫做针。
——(宋)谚语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唐 朝 武 将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
宋 代 文 臣Βιβλιοθήκη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Q1:宋朝为什么要重文轻武? 原因: 为了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的弊端重现。
A.宋太祖 B.宋太宗 C.宋真宗 D.宋神宗
2.宋朝采取重文轻武政策的原因是( A )
A.防止武将专政弊端 B.统治者是文臣出身,因此重视文臣 C.文臣才能突出,堪当大任 D.武将无能
3. 下列与科举有关的措施出现在宋朝的是( C )
A.创立考试办法选拔官员 B.开创进士科 C.增加科举取士名额,提高进士地位 D.增加科举考试科目
Q2:宋太祖和宋太宗在重用文官方面,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有意重用文臣 掌握军政大权
宋太祖
宋太宗
措施: 1、文臣统兵,武将受限
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 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 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 成。
二、重文轻武的政策
文臣统兵的代表:欧阳修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天圣八 年进士,修《新唐书》。宋英宗时, 官至枢密副使(兵权)、参知政事 (行政权)。
科举制
1、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过考试
选拔人才的制度
2、隋炀帝:创立进士科,科举制

正式形成
人 科 举
3、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 4、武则天:创立殿试和武举

试 图
5、宋朝:? 大幅度增加科举
取士的名额;提
高进士的地位
科举制度的发展,对宋代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
在全国范围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 也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质的提高, 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 面。
第6课 北宋的政治
一、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 1.宋朝的建立
时间 960年
人物 赵匡胤
宋太祖黄袍加 身处, 及系马的老槐 树。
都城 开封(东京)
事件 陈桥兵变
2.北宋局部统一及影响: 北宋局部统一:宋朝建立时,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已出现统一的趋势。 宋太祖和他的后继者依照先南后北的统一方针,陆续消灭了南方割据 政权
(1)材料中提到的“唐宗”、“宋祖”两位帝王的名 字分别叫什么?
名字:李世民 赵匡胤
(2)唐宗宋祖两位相同历史贡献是什么?
答:维护国家统一,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课后活动
对下列关于宋朝重文轻武的表述作出 正误判断。
中央机构的要职由文人出任。 √ 文臣主持国家的军事大权。√ 派文人担任地方的知州。√ 知州的权力很大,不受牵制。× 通判与知州互相牵制 扩大科举考试录取的名额。√ 武将只有调动军队的权力。× 武将只有领兵的权力
基础巩固
4、宋朝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于(A )
A、宋太宗 B、宋徽宗 C、宋钦宗 D、宋高宗
5、宋朝武将受到多方面的牵制,而文臣担任中央和
地A、方休要养职生,息体政现策了宋B朝、的重政文策轻是武(政策B )
C、重武轻文政策 D、对外开放政策
6、北宋注重发展文教事业,改革和发展( A、三省六部制 B、科举制
(2)在中央:
采取分化事权的办法,设多重机构(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削弱
相权; 宰相之下设副宰相若干人,与宰相共同议政; 还设多重机构,分宰相的军政、财政大权。
副宰相们
我们一起帮你分 担哦!
我真心不愿 意!
(3)在地方 ①在地方,派文臣担任知州; ②知州实行三年一换制度; ③还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④在地方设置转运使,把地方财赋收归中央。
重文轻武的利与弊(评价重文轻武)
材料一:长久以来,人们都将宋代称为“弱宋”,总是求和……
军队的战斗力减弱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今内外官属总一万七千三百余员。……较之前朝,才四十余年,已愈一倍
多矣。
官吏冗余,政府办事效率下降,朝-廷---财《包政拯困集难》
材料三:赵宋王①朝宋是朝被的一重而文再轻,武再政而策三,的扭外转族了入五侵代势十力国所时颠期覆尚,但从王朝内部来说, 横亘两宋三百多武年轻始文终的没风有气一,股②政杜治绝势了力武膨将胀跋到扈足和以兵威变胁政赵移宋的皇位的稳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