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日本语言与文化论文

日本语言与文化论文

日本语言与文化【摘要】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积累了和本民族相适应的独特的语言语言和文化是民族个性的体现而语言在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

日本作为屹立于东方的在世界范围内有重要影响的国家其语言的发展和演变一直备受人们的关注反映了日本社会、政治、经济以及地理的结构和特征并积淀了日本民族历尽沧桑、时代变迁和异文化的碰撞从而形成了许多具有独特个性的语言文化本文旨在通过“暧昧语”的研究来观照日本文化的民族性。

【关键词】语言、文化、意识。

【正文】一、日本式的含蓄。

日本人和别人打交道时语言风格充满日本式的“暧昧”他们比较注意考虑对方的立场、观点和情绪即使不同意对方的观点也不会公开反对而是采取拐弯抹角、旁敲侧击的方式尽量避免把对方置于尴尬境地在表达自己的意见时也尽量掩饰内心的情感做到心平气和、委婉含蓄。

正因为他们的这种含蓄打起交到来是破费脑筋的。

例如日本人和他人交谈时常常不停地说“はい、分かりました”日本人的这种在会话时喜欢频繁地随声附和与点头也是一直礼节表示对对方的尊重。

从表面上看好像他同意你的观点因为他在对你点头附和。

而实际上并非这样我们可以把这种表达分为以下几层意思来理解。

1完全同意你的观点2大致同意3明白或理解你的观点或说法但基本不同意。

至于是其中的哪一层意思必须根据情况加以推敲这一点对外国人特别是对善于直接表达的西方人来说简直是不可接受和无法理解的。

二、委婉含蓄折射出日本独特的文化1.日本人的“调和”精神其实日本人这种暧昧的表达是和他们的“以和为贵”为主导的日本精神和价值取向联系在一起的“和”是贯穿于日本社会和生活各个方面的基本理念被奉为“至上的美德”。

日本人特别重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人关系的和谐尤其重视人际关系强调感情上的亲和。

无论对“内”还是“外”日本人想尽一切办法避免对抗。

在对“内”的情况下有时候“和”被强调到无条件的地步所以有时候又必须重视“本音”和“建前”。

为了和不顾“本音”只顾“建前”这让日本人自己都感到矛盾。

日本人把与自然、社会、人与人之间的调和以使自己能融入其中。

而含蓄委婉的语言表达也是这种调和方式。

日本人把意见和主张更多地灌注到言外之意当中用委婉、礼貌的回答并没有掩盖他们说话的真正意图在很多情况下从语言本身来看是在讲和对方一致的意见而实际上是用委婉的语言巧妙地把反对的意见隐藏起来。

而在表达自己的主张时往往采用试探性的语气试探对方对自己主张是否接受或接受的程度如果对方接受了就继续把这种意见叙说下去如果这种试探以失败告终日本人就会就此打住而会坚持寻找合适的场合和机会把自己的意见表达出来直到对方认可。

这样在和睦地气氛中照顾了对方的面子没有使对方难堪避免了对对方感情的伤害维护了彼此之间关系的“调和”“バランス”使自己和对方都能接受。

2.岛国文化心理地理环境对一个民族文明的影响是先天性的无从选择的与其他因素相比地理因素对形成民族性格起着基础性的作用不同地区的民族在发展中必然形成千差万别的心理也就是说日本人这种独特的语言表达和其地理环境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日本是一个四面环水的岛国对外是封闭的这种地理环境使得日本民族在形成过程中很少和外部世界接触和联系它更多地是协调内部的关系保持其内部的集团和社会解构的稳定和平衡所以更多的是规范自己的语言、行为和主张以减少内耗。

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形成一种范式“不说或少说说也要注意场合和分寸尽量谦让避免冲突”。

于是就不难理解日本人的“沈は金である”了。

日语含蓄委婉的表达方式就符合这个国家的地理状况属于“小家碧玉”的表达方式。

3.日本人细腻的审美情趣。

日本向来有“物哀れ”“侘び”“寂び”的传统语言也是平静的含蓄的温情脉脉的软绵绵的。

在这种社会环境里生活的人对周围的人和事相当熟悉养成了一种敏锐的直观力和敏捷的理解力很多事情不说也知道或只要说个大概人家也会理解。

所以日本人讲话不喜欢直说喜欢采取婉转的说法所谓留有“余韵”让对方去领悟。

日语的特征就是如此嘴唇和口腔的变化不大音部位比较集中在靠近口腔的中前部没有很尖的舌尖音。

这种语言较适于表示多愁善感但不宜于准确地传递信息。

4.“间人主义”为主导意识的集团意识“间人主义”的概念及其处世方式的主要特点“间人主义”这一概念是由日本著名教授滨口惠俊提出的。

所谓“间人主义”是指人们在说话办事时充分考虑到他人或所属部门的立场、心情及相互关系强调相互间的依赖、和睦和尊重。

“间人主义”的具体做法表现为当自已提出某种主张或建议时主要不是根据自己的经验或判断而是根据他人或外界的反应来决定。

滨口教授认为日本人在处理社会关系上大都采用上述方式他把这种方式表叙为“间人主义”。

而必须强调的是“间人主义”是集团内部的一种潜规则也就是日本人常说的“ルール”而这种“ルール”在集团外部或有着不同文化的外国人看来是破令人费解的。

间人主义的人际关系强调互相信赖。

个人主义的人际关系是以自我为中心认为自己是社会的中心点而间人主义则认为人与人之间的信任、依赖和互相帮助必不可少相互包容是人的本性。

本质在于强调群体价值大于个人价值群体和谐的价值大于个人自由的价值鼓励个人融化在集团或集体之中个人趋于依赖群体和权威有独特思想和行为的人会被认为不和群而容易被孤立。

三、日本人的集团意识。

日本人的内外意识也反映在日本人对人际关系的看法上,人们非常重视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日本人认为集合体的存在举足轻重,强调“集团主义”,即个人与集体融合为一体,个人与集体始终要和谐共存。

日本人从古至今都是尊崇集体主义的,并以此作为整个国家和整个民族的精神核心。

在日本社会里,为了集体的利益这一明确的目标,人们都会自觉地勤奋工作,无论任何时候,都要优先考虑集体利益,个人的利益得失则被放在次要位置。

这种表现正如以往我们中国人所讲的“厂兴我兴,厂荣我荣”。

比如,当日工作未完成,即使公司上司没要求部下加班,部下也会自觉地干完活才回去,即使自己有更紧急的事情需要处理,但公司的“公”事要比个的“私”事更重要。

另外,公司的同事们都在加班,自己一个人请假回去也实在不好张口。

在这种情况下只有牺牲个人利益来服从集体,也只有这样做才能得到上司和同事们的肯定。

再如,当公司的上司或同事邀请喝酒时,不管自己有多么不情愿,不管自己有多么重要的事情需要办,也要爽快地答应,接受邀请去赴约。

这种情况下,日本人一般都不会拒绝,因为自己一个人不能破坏了大家所认定的规矩,否则就会被视为个别分子,受到别人的议论和疏远,甚至遭到孤立。

仔细考虑一下,这也许就形成了日本人特有的“建前”和“本音”的双重性。

日本人的这种集团意识不允许集体内部有懒惰者存在,也不允许有不顺从者和个别分子存在。

四、“间人主义”语言表达和行为方式具有如下特点:1在“间人主义”社会里人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较弱谨小慎微瞻前顾后十分注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讲究与人的和谐。

美国人类文化学者本尼迪克特在著作《菊与刀》中描述道别人的评价成为日本人格塑造的主要动力他们眼中的人生存在价值完全依赖他人对自己的承认她认为在日本的耻感文化中一个人感到羞耻是因为他在公开的场合被耻笑、排斥。

而日本人的含蓄委婉的表达则清楚地再现了人本人菊花般可爱与温柔的一面。

2“间人主义”处世方式十分注重“和为贵”的处世哲学和以“序列意识”为核心的道德规范。

和为贵。

其具体表现为事想人前言随人后明哲保身委曲求全。

此外日本的家族制度和社会制度规定了严格的“序列意识”即辈分的高低、年龄的长幼、地位的尊卑、性别的差异等也都无形地在人们的意识中发挥着作用并影响和支配着人们的言行。

另外遇到矛盾也很少争吵尽量做到求同存异以期圆满解决。

即使在当今日本传统的道德观念还是在左右着人们的言行反省诛心一切诉诸于“道”。

所以日本人在公开场合很少说以我为主题展开话题。

基本不说自己怎么怎么样在日语表达中多省略主语特别多省略第一人称。

3“间人主义”处世方式在语言行为和交际方式上表现为内刚外柔含而不露含蓄委婉注意分寸三思后行语犹未尽。

在解决问题时绝不强加于人只希望通过与对方的相互体谅在和风细雨中交流感情与其达到共识或一致。

而在个体文化社会中人们的语言和行为方式往往和日本人的表现方式如出一辙。

第一、人们的独立意识和自信心较强我行我素独来独往不太介意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

第二、强调人人权力平等不看重长幼尊卑令行禁止一切以法律为准绳。

因此在这样的社会里法庭、教会、立法机构、仲裁机构等十分发达。

第三、人们的语言行为则表现为心想话出无拘无束有理则辩有利则争。

五、日本大和民族的弊端。

弊端矛盾是对立统一的日本人的这种语言表达方式体现日本大和民族优秀文化的同时也有其弊端。

面对日本人的上述处世方法和交际方式在日本国内或某个具体的集团内部得到了极好的贯彻并被日本人自诩为最有修养的和最有礼貌的一种唯美的交际方式许多外国人特别是欧美国家的人却不以为然他们甚至提出了不理解和质疑。

一般认为日本民族的这种处世方式是一种缺乏主体性、没有自信心的表现还有人认为这是日本人不诚实、虚伪的表现。

对于来自外民族的批评和质疑日本人则“敝帚自珍”引以为豪。

他们认为“间人主义”的处世方式源于求大同、识大体、顾大局的高尚集体主义和利他意识即把周围的人视为一个家庭整体自己则是这一家庭中的一分子并与之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个人对集体有较强的归属感和依附感。

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出集体的力量和共同向上的精神。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正说明了东方文化和西方文化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碰撞从根本上反映了语言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六、结束语。

以上对日本人的内外意识及其语言文化特征,以及此种意识产生的根源进行了粗浅的分析。

受到地理环境、社会状况、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有必要从文化语言学这一新兴的学科角度深入研究日本语言与日本文化之间的关系,正确理解和把握日本语和日本人,并且应将心得与成果有意识地应用在语言教学中,让学生真正克服中日两国之间的语言障碍和文化差异所带来的交际干扰,加深对对象国文化的理解,这样才能有效地避免跨文化交际中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误会与冲突。

【参考文献】1.日本语教育学会.日本语教育事典M.东京:大修馆书店.1982.2.南博.刘延州译.日本人的心理M.上海:文汇出版社1991.3.外山滋比古.日本语の个性.中央公论社M19874.鲁斯·本尼迪克特.菊与刀.世界知识出版社M2008.5.韩立红.日本文化概论.南开大学出版社M20066.多田道太郎.日本語と日本文化[M].东京:朝日新聞社,1978。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