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法教学大纲课程编码:03122089
课程名称:劳动法学
课程英文名称:Labor Law
授课对象:普通高校本科生
学时数:32
学分数:2
执笔人:孙冰心
编写日期:2005年10月16日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课程的对象和性质
劳动法学是法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的对象是以劳动法及其发展规律。
劳动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的一个独立部门,因此,劳动法学在我国法学体系中也占有重要地位,是我国法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是针对具有一定法学基础及相关知识的本科生开设的选修课。
本课是为适应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培养法律人才服务的,是高等法学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二、课程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掌握劳动法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重点掌握我国现行的劳动法的基本理论、基本制度、基本原则,培养学习者运用所学的劳动法理论和知识以及劳动法律、法规、政策来分析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的知识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劳动制度。
三、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劳动法学与宪法学、民商法学、行政法学、经济法学等法律学科联系紧密,并在这些学科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要对上述学科的知识,尤其是民商法学的内容有一定掌握。
教学或学习中应注意本学科与上述学科的课程的相互衔接,以便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本门课程。
四、教学的基本要求
1、正确认识本门课程的性质,其以劳动关系作为调整对象,全面了解课程的体系、结构,对劳动法学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
2、树立劳动法是保护劳工之法的观念,并以此观念贯通整个教学或学习过程。
3、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以及有关的法律制度。
具体包括劳动法产生和发展的社会经济历史条件及中国现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对劳动立法的要求;介绍了19世纪初劳动法产生历史背景及其原因;当代各国劳动法的发展趋势;现阶段中国的劳动立法的特点及国际劳动立法的主要内容。
4、注重学科知识之间的横向联系,避免人为割裂法学部门之间以及社会科学各学科之间的有机联系。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理论讲述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旨在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教学方法与教学形式建议
1、注重经济学、哲学、社会学等学科知识在劳动法学教学中的运用。
2、采用案例教学的方法,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3、教学形式采用以教师讲授为基础,学生课后阅读为辅,并结合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方式。
4、注重劳动法学与民商法学、经济法学、行政法学的联系,融会贯通,使学生形成整体的法学观。
六、推荐阅读书目:
1、冯彦君主编:《劳动法学》,吉林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2、黄越钦主编:《劳动法新论》,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3、李景森、贾俊玲主编:《劳动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七、主要参考法规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4、《中华人民共和国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第二部分: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
第一章劳动法概述(8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内容是劳动法的基础理论,是全书的重点内容,也是教学的重点。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了解掌握劳动法及劳动法学的体系,在我国加强和完善劳动法制的重要意义。
劳动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其调整对象和调整方式都是独立的。
作为保护劳动者之法,劳动法有其独特的基本原则。
在介绍本章内容的时候,要注意劳动法和其他法律部门的区别。
教学内容
第一节劳动法的概念和调整对象
一、劳动法的概念
二、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三、劳动法的地位及与其他部门法的区别
四、劳动法及劳动法学的体系
五、我国劳动法的适应范围
六、加强与完善劳动法制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我国劳动法的本质和作用
第三节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一、公民有劳动权利和义务的原则
二、劳动者有享受职业培训的权利和义务的原则
三、劳动者享有按劳分配和社会保险的权利的原则
四、劳动者享有休息和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的原则
五、劳动者有组织工会和民主参与权利的原则
六、在劳动方面男女平等、民族平等的原则
提请处理劳动争议的权利的原则
考核要求
了解:劳动法与其他部门法的区别、劳动法的地位。
理解:劳动法的适用及劳动法的基本原则。
掌握:劳动法的概念、劳动法的调整对象。
第二章劳动法的历史(2学时)
教学目的与要求
本章概括了劳动法产生与发展的历史。
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掌握劳动法产生和发展的具体内容,同时了解中国的劳动法的产生与发展。
明确目前中国劳动法的立法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