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与生物群落
2、一种生物的全部个体,个体之间相互联系。
3、种群也是物种的进化单位
4、种群也是物种的繁殖单位
5、种群也是群落的构成单位
二、种群的特征:
1、种群密度——指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 量。小范围内的水生生物可用单位体积内的数量表示; 大范围及陆生生物一般用单位面积内的数量来表示。
种群密度
种群的个体数量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方法很多,某同学采用 样方法对一种植物进行记数,下面是其中 一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对样方中 该植物进行计数时,应记录的数目是
A. 5个 B.7个C.11个 D.8个
2、年龄组成:种群中各年龄期个体所占比例。一般分 为幼年(尚无生殖能力)、成年(有生殖能力)和老年(丧失 生殖能力)三个阶段。
的数量。经过反复实
验得出了如图所示的 结果。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有哪些呢?
空间大小(面积或体积)
种群密度很高 种群密度较高 种群密度一般
影响种群密度的因素主要有
物种的个体大小——个体大的物种密度低。 生存资源的供给能力—生存资源丰富的地方种群 密度高。 周期性变化——环境条件的周期性变化引起种群 密度周期性变化。如候鸟飞来时密度较高,飞走 后密度为零。蚊子密度夏天高,冬天低…… 外来干扰——如农田中洒农药后害虫因大量死亡 而密度很快下降…… 天敌数量的变化——如猫增多导致鼠密度下降; 青蛙增多导致害虫减少…… 偶然因素——如流行病、水灾、旱灾……
种群迁入一个新环境后,在一定时期内 种群的增长大致符合“J”型曲线.
产生原因:环境条件 如空间、食物、天敌 等制约. 它的特点是:随种群 密度上升,增长率下 降,有最大值.“S” 型曲线中有两个关键 点(K、K/2).
此时种群数量,种群 密度都达到环境允许 的最大值。
大草履虫种群的增长曲线
生态学家曾经做过这 样一个实验:在0.5ml 培养液中放入5个大草 履虫,然后每隔24小 时统计一次大草履虫
出生率和死亡率是种群数量及密度改变的直接表现。 物种的内部和外界因素影响都以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 来体现。
5.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6.内在联系 :
三.种群数量变化规律
(1)指数式增长——“J”型曲线 (2)逻辑斯蒂增长——“S” 型曲线
(3)“J”型曲线与“S” 型曲线的比较:
年龄组成一般分三种类型:
老年 成年 幼年
⑴增长型:特点是幼年个 体大量成长为成年产生后 代,老年个体死亡的少, 出生的比死亡的多,种群 的个体数越来越多。
增长型年龄组成
老年 成年 幼年
稳定型年龄组成
老年 成年 幼年
衰退型年龄组成
⑵稳定型:特点是各年龄期 的个体数比例适中。在一定 时期内出生的新个体数接近 衰老死亡的个体数。种群中 个体数目保持相对稳定。
项目 前提条件
种群增长率
K值(环境负荷量)
“J”型曲线 环境资源无
限 保持稳定
无K值
“S” 型曲线 环境资源有限
随种群密度上升而下 降
种群数量在K值上下波 动
种群增长的J型曲线
产生原因:在食物和 空间条件充裕、气候 适宜、没有敌害等理 想条件下,种群数量 呈J型曲线增长. 它的特点是:增长率 不变,无限增殖.
(2)雌多雄少型:特点是雌性个体显著多于雄性个体。 这种类型常见于人工控制的种群及蜜蜂、象海豹等 群体动物。
(3)雌少雄多型:特点是雄性个体明显多于雌性个体。 这种类型较为罕见。如家白蚁等营社会性生活的动物。 蜜蜂若只考察有生殖能力的个体,也可看做雌少雄多型。
4、出生率和死亡率。通常以a‰表示。 出生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出 生的新个体数。 死亡率:种群中单位数量个体在单位时间内死 亡的个体数。
(2)在渔业生产中,要严格控制鱼网孔眼大小以保护幼鱼,
这将会使被捕捞的鱼的年龄组成为图 A 所示类型。
(3)农业生产上应用性引诱剂来干扰害虫交尾的措施,有可
能使该种害虫的年龄组成为图 C 所示类型。
3、性别比例: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所占的比例。 性别比例也一般分三种类型:
(1)雌雄相当型:特点是雌性和雄性个体数目大体相等。 这种类型多见于高等动物。
例:草原上为了防治鼠害,进行了一次鼠类种群密度 调查。在1平方千米的范围内,第一次捕获104只,全 部作好标志,放回去。隔一段时间后,第二次进行捕 捉,共捕获90只,其中有标志的鼠20只。请推测这片 草原上鼠的密度。
解析:这是用标志重捕法测定鼠种群的种群密度。标 志重捕法是取样调查的一种主要方法,通过捕中标志 个体占总捕获数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种群 密度=标志个体数(104)×重捕个体数(90)/重捕 标志个体数(20)=468只/平方千米。 答案:468只/平方千米。
⑶衰退型:特点是老年期 个体数目较多而幼年期的 个体数目偏少。新出生的 个体不能补偿衰老死亡的 个体数。种群密度越来越 小。
例、种群的年龄组成大致可分为下图A、B、C三种 类型,据图回答:
老年
中年 年
幼年
A
B
C
(1)我国在50—60年代出现生育高峰,因此造成70年代初期
人口的年龄组成为图 A 所示类型。
考纲解读: 1.种群的概念、特征 2.理解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及其意义 3.了解生物群落的概念、结构 4.理解群落和种群的关系 5.理解群落的结构 6.正确判定种群和群落 7.了解生物的演替过程
一、种群:
(一)概念: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的同种生物个 体的总和。
(二)要点: 1、一定的空间:这个空间内的同种生物与外 界的个体隔离。
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
(1)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样方法。在被调查 种群的生存环境内,随机选取若干个样方,通过计数 每个样方内的个体数,求得每个样方的种群密度,以 所有样方种群密度的平均值作为该种群的种群密度。
(2)动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常用标志重捕法(捉放 法)。在一个有比较明确界限的区域内,捕捉一定数量的 动物个体进行标志,然后放回,经过一个适当时期(标志 个体与未标志个体重新充分混合分布)后,再进行重捕。 根据重捕样本中标志者的比例,估计该区域的种群总数, 可计算出某种动物的种群密度。 种群密度=标志个体数×重捕个体数/重捕标志个体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