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政学》课程综述姓名:陈永胜学校:芜湖电大繁昌教学点专业:16秋行政管理专科学号: 1634001453127 指导教师:陈广济摘要 (I)前言 (1)一、《公共行政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综述 (1)二、《公共行政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 (2)(一)运用公共行政管理责任制完善我国行政领导体制 (2)(二)运用公共行政理论完善我国公务员法制 (3)(三)运用行政监督理论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监督 (4)三、学习本课程的体会和收获 (5)(一)公共行政学对社会意义重大 (5)(二)公共行政学促进个人成长,提高工作能力 (6)四、结语 (6)五、致谢 (6)参考文献: (6)公共行政学,是现代大工业的产物,是一门综合地运用各种科学知识、方法,研究公共组织(主要是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活动及其规律的科学。
在我国也称为行政学或者行政管理学。
其实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公共行政是对国家的治理,就是治国安邦,其目标在于促使公共组织尤其政府组织更有效地行使公共权力,管理好社会公共事务。
一个国家的公共行政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治理水平,同时也是为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提供保证,本学科主要研究内容侧重于国家行政组织及其活动过程的分析,它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管理好国家,如何使人民安居乐业,如何使社会快速地发展,并依法处理政务的有效性、公平性、民主性,这正是公共行政学所要研究的内容。
第一部分是介绍《公共行政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综述;第二部分《公共行政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第三部分是学习本课程的体会和收获。
关键词:公共行政学政府体会前言从历史到现在,凡是人类群体生活的地方,都面临着如何将自己有效地组织起来解决大家共同面临的问题。
公共行政作为人类活动的一个领域其历史同国家的历史一样悠久。
尽管时代变迁,但有一个核心的主题从未发生改变即建立和发展一套有效的治理体系,有效地运用各种资源应对环境的不确定性,解决公共的问题从而实现集体的目标。
《公共行政学》以公共行政学的基本观点为基础,以知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公共服务、组织学习与非营利组织管理等新知识为内容,建立了新公共行政的理论体系。
针对《公共行政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进行综述,并与实际工作中的应用进行了对比,得到了个人对于学习本课程的体会和收获。
一、《公共行政学》的主要内容和基本原理综述《公共行政学》主要讲述了行政组织、行政决策、行政监督等内容。
其中还较为系统地讲授和分析公共行政学含义、形成与发展的过程、公共行政职能、公共行政组织、公共行政领导、公共行政决策、公共行环境、公共行政监督等发展的趋势和内容。
课程立足于理论分析的同时还注重紧密联系实际,突出了学科应用性的特点。
公共行政学是指公共组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
本书的公共组织是指政府, 因此也可以说公共行政就是政府行政。
《公共行政学》首先介绍了公共行政学的发展过程及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
以及公共行政学的含义及特点,公共行政学有公共性、政治性、法制性、民主性、公平性和高效性等特点。
然后分析了行政环境、政府职能以及行政体制。
行政环境具有复杂性、约束性、特殊性、不稳定性等特点。
政府职能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系统性、不可行代性和服务性的特点。
行政体制具有鲜明的政治性、较强的稳定性、严格的系统性、相对的滞后性和历史的继承性等特点。
细致论述了政府这公共组织在国家和社会中的作用,讲解了公共组织的集中类型和公共组织的集中结构,说明了公共组织理论的发展及西方公共组织理论的新的发展。
而后论述了行政领导的权利与责任,及行政领导的三种理论,讲述了行政领导者的素质与能力。
行政领导为公共行政提供了基本的动力。
分章节分析了人事行政、机关行政、行政决策、行政执行、行政监督等。
只有科学的人事行政制度才能为公共行政提供提供有力的人才深障。
介绍了机关行政的日常工作程序的管理、会议管理、公文与档案管理、行政经费管理、后勤服务管理等主要工作内容及信息技术在机关管理中所发挥的作用和应用。
行政监督具有监督主体多样性、监督对象双重性、监督内容双向性、监督主体层次性、法律地位独特性的特点,在公共行政中具有重要作用。
通过介绍公共财政分析了财政的主体与目的,行政要有法可依,法治行政具有职权法定、法律保留、法律优先、依据法律、职权与职责统一的特点。
只有建立起完善的行政法律体系,才谈得上法律优先和法律保留,才能够保障行政机关有法可依,严格依法办事。
最后介绍了行政方法与行政效率,以及行政改革。
行政方法是实现行政目标的方法和途径。
介绍了传统行政方法和现代行政方法。
行政改革是指政府为了适应社会环境,或者为了高效公平地处理社会公共事务,调整内部体制和组织机构,重新进行权力配置,并调整政府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过程。
行政改革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对策,化解改革阻力,尽快地见成效。
二、《公共行政学》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一)运用公共行政管理责任制完善我国行政领导体制《公共行政学》中的行政责任制能够深化、推动以及保障我国行政领导体制改革。
我国的行政体制是中央政府制,即国务院制。
国务院由全国人大选举产生,对全国人大负责并报告工作,是全国人大的执行机关,国务院由总理、副总理、国务要员以及各部委首长和秘书长组成。
实行总理负责制。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包括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创新行政运行机制、改进行政管理方式、完善行政责任制等方面的制度变革。
我国的行政领导体制是行政首长负责制,这种制度既民主决策,由责任明确,而且兼顾分工合作,行政权力集中于中央政府或上级机关,中央或上级对地方或下级有着直接指挥管理权,地方政府或下级依据上级命令、指令,在中央授权范围内处理公务。
这样的制度有着几点优点:政令统一、目标一致;力量集中,统筹艰苦;层级节制,指挥灵便;权利集中,完整统一。
与此同时,还存在着以下几点缺点:易于导致专制与独裁;层级节制较多,上下沟通困难;忽视地方利益,压抑地方积极性。
完善我国行政领导体制、乃至改革整个行政管理体制, 在实质上都是一种调整和优化社会资源配置格局与社会财富分配模式的过程, 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与社会财富的公平分配为目标。
迫于国内外环境的强大压力,以及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我国行政领导体制改革也势在必行。
改革必须面对四个大问题,其一是打破高度集中的计划管理体制;其二是转变政府职能、打造服务型政府;其三是建立宏观调控体系;其四是加强行政法制建设。
中国当前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集中体现为政府转型,即从全能政府转向有限政府、从管制政府转向服务政府, 建设责任政府、诚信政府、廉洁政府、效能法治与法治政府。
(二)运用公共行政理论完善我国公务员法制公共行政理论有助于完善我国公务员法制,无论是政府行使相关职能,还是相关行政的执行都离不开一群人,在我国他们就是公务员。
国家公务员制度指通过制定法律和规章,依法对政府中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国家公务的人员进行科学管理的一种人事制度。
现代意义上的公务员制度其实最早起源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国家公务员制度的出现,是人事行政制度走向现代化的标志。
多年的发展使得公务员队伍的管理创造了很多管理办法,分类管理体制,公开、平等的激励竞争机制,专业化管理,完整的法律法规体系,等等。
我国的公务员分为七类:中国共产党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民主党派机关。
这种划分是强调工作组织机构的行政性,即只有在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任职、行使行政权力、履行行政职能者才属于公务员。
而且体现了我国政治制度的特点、我国不实行西方国家的两党制、多党制,因而没有政务官事务官的区分问题,所以所有的政府公职人员都属于公务员。
运用公共行政理论完善我国公务员法制需要建立了科学的分类管理制度,首先是明确了国家公务员的范围,然后是我国的公务员必须坚持党的基本路线,政治立场明确。
公务员队伍大部分是共产党员,作为党员有义务贯彻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接受党组织的监督。
公务员的考核、奖惩、晋升等还必须考察其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三)运用行政监督理论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监督运用行政监督理论可以有效地加强对行政权力运行监督,行政监督的特点有:1、监督主体多样性,包括国家权力机关、党的机关、司法机关、公民及社会陶论等。
2、监督对象双重性,不仅是针对行政主体及其公务员的监督,也包括也包括对行政管理对象的监督。
3、监督内容双向性,行政监督不仅是对行政机关本身的监督,还应对行政过程中的机制因素是否存在问题实施监督。
4、监督主体有层次性,所有监督主体分别处于不同的间的层次隶属于不同的授权主体,承担内容和范围均有差别的监督职责。
5、法律地位的独特性监督主体依法行使监督权,不受其他机关、团体和个人干涉,监督主体实施监督活动所需的人员、经费、技术手段和信息等不受任何监督对象的制约和影响。
行政监督的作用主要有:1、行政监督能有效地强化和改善公共行政,提高行政效能,促进行政机关廉政建设;2、行政监督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进一步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有效制度;3、行政监督是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顺利发展的重要保障。
运用行政监督理论可以推进政府监督,我单位的工作也属于政府行使监督的范畴,我们单位所接受的监督的内容及形式也很多。
我们是对市场上的商品进行监督,进而监督市场上的产品生产者,首先,我们会定期对市场上的商品进行抽检,形成检测报告,并汇总形成该商品的产品质量报告,并向上级汇报,同时向社会公布。
我们的日常工作,需要领导定期制定工作重点,单位各科室每年还要总结一年来的工作汇总然形成年度总结,此外,每年,我们单位内部都要对上年度的财务进行决算,统计上年度财务使用情况,同时,也要制作财政预案计划,报上级审查,由上级进行审计和决定我们单位下年度的财政预案。
我们的工作是对市场的监督,同时我们也接受者市场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监督。
运用行政监督理论可以推进财政监督,我的工作也属于公共财政支出的一部分,公共财政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需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但也存在市场自身无法解决或解决得不好的公共问题。
比如,宏观经济波动问题、垄断问题、外部性问题等。
解决这些问题,政府是首要的“责任人”。
政府解决公共问题,对社会公共事务进行管理,需要以公共政策为手段,而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又以公共资源为基础和后盾。
公共财政既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执行公共政策的保障手段。
相对于计划经济条件下大包大损的生产建设型财政而言,公共财政只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职责范围,凡不属于或不能纳人社会公共需求领域的事项,公共财政原则上不介入。
而市场无法解决或解决不好的,属于社会公共领域的事项,公共财政原则上就必须介入。
公共财政政策要一视同广。
市场经济的本质特征之一就是公平竞争,体现在财政上就是必须实行一视同仁的财政政策,为社会成员和市场主体提供平等的财政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