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职学生在工学交替中的非理性行为分析

高职学生在工学交替中的非理性行为分析

高职学生在工学交替中的非理性行为分析摘要:高职学生在工学交替中的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使工学交替效果受到较大影响。

本文对学生的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探索成功开展工学交替的途径,从学校、企业和家庭三方面提出改善建议。

关键词:工学交替心理问题成因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10.026
工学交替是高职教育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学生提高实践能力、专业认知能力、引导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通过调查后发现,学生在工学交替中情绪不稳定,各种负性情绪问题主要表现为压抑、焦虑、急躁、恐惧、失落等。

1 工学交替中的非理性行为
1.1 攻击反应
攻击反应指当个体受到挫折以后,引起愤怒的情绪,对构成挫折的人或物采取直接的攻击,如怒目而视,反唇相讥。

如有的学生在工作中对主管的管理方式和要求不认同,当场与主管发生冲突,直接顶撞,或者在服务过程中,将愤怒的情绪转移到顾客身上,遭到投诉,以至负性情绪循环,工作压抑,有的甚至会做出极端的伤人或自伤行为。

1.2 消沉逃避
与攻击反应相反,当威胁或打击过于严重,所产生的压力和焦虑过于强大而难于承受时,或是当个体断定难于抵抗时,就会采取退却和逃避的反应。

如学生对工学交替的工作环境、劳动强度等问题而产生不想参加工学交替,或自行选择单位的想法时,这种要求一般得不到学校的支持,而学生又不能正面表示反抗时,便会采取不去单位报到,利用生病或家庭原因等请假,以这种方式采取退却和逃避的反应。

1.3 固执
固执指一个人在受到挫折后,采取刻板的方式盲目重复某种无效行为,尽管情况已经变化,这种行为并无任何效果,但个体仍然继续进行这种刻板式的反应。

如有的学生对主管人员的指责感到不公平而故意采取对抗的方式,不听劝告,坚持自己想法。

2 产生原因
学生为什么在工学交替环节中会有如此表现,原因分析如下:
2.1 角色变换
2.1.1 从“被服务”到“服务他人”
90后构成现在在校学生的主体,特殊的社会现状造就了特别的“90 后”。

从在家的“人服务”到在企业的“服务人”,社会角色的反差度较大,心里极度不平衡。

很多学生在企业工学交替过程中由于吃不了苦而中途退出,甚至对企业产生逆反心理。

2.1.2 从学生到员工
工学交替时,学生往往被安排在企业的最基层,每天从事最脏、最累、最苦的,甚至是超负荷的工作,从心底对企业产生恐惧,期间不断转换角色。

一方面,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要完成学校布置的学业任务,遵守学校顶岗实习的相关教学规范;另一方面,学生要完成的生产任务,遵守的各项生产规范和劳动纪律。

面对各方压力,学生倍感烦躁。

2.2 复杂的人际关系
学生在校的人际关系相对还是比较简单的,老师和同学这两类从小到大就一直围绕在身边,没有太多利益和不平等关系,各方面素质基本统一。

然而,初入职场的学生,还要游走于企业老员工及管理者等复杂的人际关系之中,繁重的工作以及复杂的人际关系,极大地消磨了学生毅志力。

2.3 环境的迅速转变
企业生存注重经济效益,对于参与实习的学生,在生产过程中,很少会考虑到学生的内在要求,注重学生的使用,忽略对学生的培养。

在对学生管理上,很少考虑工学交替的学生身份,与员工同等看待,以经济手段为杠杆,用员工管理制度来约束学生,忽略对学生的关怀。

2.4 现实与理想的落差
学生参加实习之前,对于工学交替的认识只是抱着新鲜好玩的心态,思想上准备不充分。

到岗之后,发现给予安排的工作是简单
的枯燥的重复劳动,心理上产生了巨大的落差。

于是在实习中心态浮躁,不知要学什么,不知要做什么,因而造成实习心理压抑,心态不稳。

3 建议措施
3.1 学校层面
3.1.1 重视在校期间的心理健康指导,全面强化学生的职业素质和心理承受能力
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要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之中并贯穿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

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指导也应该渗透到日常管理之中。

从新生入学开始,相关的课程和指导就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实施。

3.1.2 加强工学交替期间的心理指导,帮助学生合理处理负性情绪
实习前,要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心理测试,排除一些不适合参加工学交替的学生,并进行适当辅导。

学生在实习中,学校网络测试平台,心理咨询平台,随时对学生开放,学生可以在线测试、咨询。

3.1.3 精心挑选实习基地
实习基地的选择,对于学生的发展也极为重要。

因为一个企业的文化对员工的工作态度、个人定位等有相当大的影响。

因此,工学交替的实训基地要选择那些业务全面、基础工作规范、管理水平高、信誉好以及知名度高的企业。

3.2 企业层面
企业追求效益无可厚非,但是要想可持续发展,做大做强,有良好的社会地位,还是需要良好文化氛围、优秀员工群体的烘托。

通过加强校企间的活动交流,让学生感受到企业、学校的双重关怀,建立和谐健康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自身和企业的共同发展。

3.3 家庭层面
学生在学校期间,学生有些情绪或不满,家长一般都会认为学校所采取的措施和手段是教育的一种形式。

但是,在实习中,学生表现出来的不满,家长往往认为,是对学生过于苛刻。

这就需要学校管理人员、做好信息互通工作,让家长了解工学交替的意义,并且要讲明工作过程是学业完成的重要部分。

家长参与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形成家校共管合力,效果更好。

工学交替是一把双刃剑,它让学生在工作中更好地运用专业知识。

但作为培养新一代高技能人才的专业学校及教育管理者而言,我们不仅要关注工学交替优点,更应注重其对学生心理上带来的变化,科学引导学生走向职业发展的光明大道。

参考文献:
[1]李灿佳.旅游心理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林坚.“2+1”工学交替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学生心理分析及其对策[j].职业技术教育,2010,(17).
[3]曾维林.工学交替模式下学生心理状态影响因素研究[j].大
众科技,2011,(12).
作者简介:施霞吉(1980-),江苏常州人,心理学硕士,中学一级教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心理学、教育学等,常州旅游商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常州 21303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