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技术操作方法
耳针疗法 65
外耳廓表面图
耳针疗法
66
耳廓表面解剖
一、耳轮耳:廓卷曲的游 离部分 1. 耳轮脚
耳轮深入耳甲的部分
2. 耳轮尾
耳轮向下移行至耳垂的部分
3. 耳轮结节
耳轮后上部的膨大部
4. 对耳轮
与耳轮相对呈“Y” 字型的隆 起部。包括对耳轮体、对耳轮 上脚、对耳轮下脚,三部分。
耳针疗法 67
三角窝
出针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体质与精神,体位不当,手法过强
现象 头晕、恶心、面色苍白、心慌胸闷、汗出 晕 肢冷、脉微弱;血压下降、不省人事 针 处理 出针,平卧,保暖,艾灸,结合现代医学 抢救
预防 针对原因,注意观察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现象 处理 预防 精神紧张或肌肉痉挛、单向捻针 针体捻转、提插发滞 消除顾虑,放松肌肉,调整针体 做好解释工作,消除顾虑,手法操作正确
耳针疗法
• 概述:耳针是在耳廓上用针刺或其他方法刺 激耳穴,以达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治疗 范围较广,操作方便,且对疾病的诊断也有 一定的参考意义。 • 运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灵枢 • 五邪》篇 就有记载:“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 间青脉以去其掣。”唐代《干金要方》有取 耳中穴治疗马黄、黄疸、寒暑疫毒等病。 • 历代医学文献也有介绍用针、灸、吸、按摩、 耳道塞药、吹药等方法刺激耳廓以防治疾病, 及以望、触耳廓诊断疾病的记载,并一直为 很多医家所应用。这些说明,我国利用耳穴 诊治疾病的历史已相当悠久。
优良针具:针根无松动,针身光滑 挺直 ,无锈蚀及无弯曲, 针尖锋利无勾曲。
(三)针刺前准备——针具选择
合适型号:根据患者体质状况、年龄、耐受性、形体肥胖、 穴位特点选择合适的型号。
(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
选择原则 便于医生取穴、施术 便于留针、患者舒适
常用体位
仰卧位 侧卧位 俯伏坐位
俯卧位 仰靠坐位
捻转法
捻转法
将针左右来回旋转捻动。 多适用于躯干接近重要内脏的穴位。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刮针法
刮针法 刮动针柄,增强针感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震颤法
用小幅度、快频率的提插动 作,结合左右捻转,使针身产生 轻微的震颤。
(四)针刺操作——行针与得气
得气的意义 • 取得针刺疗效的保证 • 了解患者虚实的依据 • 施行补泻手法的前提 气至效至,气不至而不治! 不得气的原因 • 取穴不准 • 针刺不当:角度、方向、深度、行针手法 • 患者体质虚弱或病情危重,经气虚衰 • 治疗次数过多,穴位迟钝
针根:针柄与针身的交界处
针身:针尖与针柄之间,是刺入人体的部位 针尖 针身 针根 针柄 针尾
针尖:针前端锋锐部分,又叫针芒,是刺入腧穴的前锋
(一)毫针的结构和规格
长短规格
寸 毫米 0.5 15 1 25 1.5 40 2 50 2.5 65 3 75 4 10 5 125
粗细规格
号数 毫米 26 0.45 27 0.42 28 0.38 29 0.34 30 0.32 31 0.30 32 0.28 33 0.26 34 0.23 35 0.22
(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
侧伏坐位 适宜于取侧头、面颊、耳部的腧穴
(三)针刺前准备——穴位揣定
选择依据 定位依据
中医学、针灸学取穴原则 经络腧穴定位方法
(三)针刺前准备——清洁消毒
针具器械消毒 高压消毒 75%酒精浸泡消毒法 煮沸消毒法 医生手指消毒 针刺部位消毒
(四)针刺操作——持针法
二指持针法
对耳轮上、下脚与相应耳轮之间形 成的三角形凹窝。 耳舟:耳轮与对耳轮之间的凹沟 耳屏:耳廓前方呈瓣状的隆起部 屏上切迹:耳屏与耳轮之间的凹 陷。 对耳屏:耳垂上方与耳屏相对的 瓣状隆起部。 屏间切迹:耳屏和对耳屏之间的 凹陷。 轮屏切迹:对耳轮与对耳屏之间 的凹陷处。 耳垂:耳廓下部无软骨的部分。
耳针疗法
耳针疗法
71
耳轮区穴位
• 结节:8区 耳轮结节上缘到耳轮结节 下缘。 • 耳轮结节下缘到轮垂切迹 之间的耳轮分为 4等份, 自上而下依次为 • 轮①:耳轮9区 • 轮②:10区 • 轮③:11区 • 轮④:l 2区
多指持针法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针刺时可单手或双手进针,临床上多采用双手配合, 协同操作的双手进针法 一般是右手持针,故右手称为“刺手”;左手按压 腧穴皮肤或夹持针身以辅助进针,称为“押手”。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常用进针方法
指切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舒张进针法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临床常用针
1寸
1.5寸 40m m
3寸
75m m
25m m
(二)针刺练习
●目的:指力、手法、灵活、协调、专注 ●方法: 1.纸垫练针——捻转与指力 2.棉团练针——进针、行针、手法、透刺 3.自身练针——适应、体验 ●步骤:短(粗)—长(细)针 ●目标:进针快速无痛、行针自如
(三)针刺前准备——针具选择
(五)针刺注意事项
2、哪些区域不宜针刺? • 妇女妊娠三月内,下腹部的腧穴不宜针刺。 • 妊娠三月以上者,腹部、腰骶部的腧穴均不宜针刺。 • 整个妊娠期三阴交、合谷、至阴、气海、关元等容易引起流 产的腧穴均不宜针刺。 • 小儿囟门未闭合者不宜针刺头顶腧穴;
• 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等部位的腧穴,不宜针刺。
68
• 耳甲 包括部分耳轮、对耳轮、对 耳屏、及外耳门之间的凹窝 以耳轮为界,分成耳甲艇、 耳甲腔两部分。 • 1.耳甲艇 耳轮脚以上的耳甲部。 • 2.耳甲腔 耳轮脚以下的耳甲部。 • 3.外耳门 耳甲腔前方的孔窍。
耳针疗法
69
耳穴的分布规律
• 耳穴在耳廓的分布有一定的规律,根据形如 胚胎的耳穴分布图看到: • 1.与头面相应的穴位在耳垂。 • 2.与上肢相应的穴位居耳舟。 • 3.与躯干和下肢相应的穴位 在 对耳轮体部和对耳轮上、 下脚。 • 4.与内脏相应的穴位集中在 耳 甲。
(四)针刺操作——针刺补泻
《内经》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 凡是能补益正气,使虚弱的功能状态得到恢复的针刺方
法称为针刺补法。
•
凡是能疏泄病邪,使亢进的功能状态恢复正常的针刺方 法称为针刺泻法。
(四)针刺操作——针刺补泻
补法 提插补泻法
捻转补泻法 疾徐补泻法 开阖补泻法 迎随补泻法 呼吸补泻法 平补平泻法
(五)针刺注意事项
3、哪些部位要注意针刺角度和深度? • 胸部、腹部、背部、头部的腧穴因深处有重要内脏,应掌
握适当的针刺方向、角度、深度,不可深刺;
• 眼区的睛明等腧穴,项部的风池等穴要注意针刺角度和深 度,不宜提插,只能小幅度捻转。
二、特种针具刺法
(一)、三棱针法 • 用特制的三棱形不锈钢针,刺破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
量血液,已治疗疾病的方法,叫做三棱针法。古人称之为
“刺血络”或“刺络”,现代称“放血疗法”。 • 操作方法:
点刺法
散刺法 刺络法 挑刺法
二、特种针具刺法
(二)、皮肤诊法 • 运用皮肤针叩刺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激发经络功能,调
整脏腑气血,以达到防治疾病目的的方法,叫皮肤针法。
• 操作方法: 循经叩刺 穴位叩刺 局部叩刺
原因 现象 处理 预防 针刺角度 、深度不当 外伤性气胸多见:胸痛、胸闷、心慌, 重则呼吸困难,紫绀 轻:可镇咳,抗感染 重:胸腔穿刺抽气 熟悉解剖,手法正确
刺 伤 内 脏
(五)针刺注意事项
1、哪些病人或哪些状态不宜针刺?
患者过于饥饿、疲劳、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针刺; 体质虚弱的患者,针刺手法不宜过强,并尽量选取卧位; 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止者,不宜针刺。
指切进针法
左手拇指端切按在穴位旁边,右手持针,紧靠左手指 甲面将针刺入 。 本法适合于短针的进针。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夹持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夹捏棉球,挟住针身下端,露出针尖 约1cm,右手捻动针柄,将针刺入。
本法适合于2寸以上长针的进针
(四)针刺操作——进针法
提捏进针法
左手拇、食两指捏起针刺穴位的皮肤,右手持针从捏起 上端刺入。 此法主要用于皮肉浅薄的穴位,特别是面部进针。
滞 针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原因 体位移动,手法不熟练 弯 针 现象 针身弯曲
处理 恢复体位 顺势拔针
预防 手法要熟练,指力要均匀; 选好体位,勿随意移动身体
(六)针刺异常情况的处理与预防
针具质量、手法过重、 弯针与滞针处理不当 断 现象 行针或出针时发现针身折断 针 处理 保持原体位,用手或者镊子拔出或手术取针 预防 检查针具;针刺时保留部分针身在体外 原因
• 斜刺:针身与皮肤成45°角斜向刺入, 斜刺适用于肌肉较浅薄处、或周围重 要脏器、血管、疤痕组织不宜直刺的 腧穴; • 平刺:针身与腧穴皮肤成15°角沿着 皮肤刺入。适用于皮肉浅薄处的腧穴。
(四)针刺操作——针刺的深度
影响因素 年 龄 浅 刺 深 刺 老年、儿童 青年、壮年
体 质
部 位
形瘦体弱
仰卧位
侧卧位
俯卧位
(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
仰卧位 适宜于取头面、胸腹和四肢(前侧面)穴位
侧卧位
适宜于取身体侧面穴位
俯卧位 适宜于取头项、背、腰、臀部及下肢后面穴位
(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
仰靠坐位 适宜于取前头、面部、颈前的穴位
(三)针刺前准备——体位选择
俯伏坐位 适宜于头项和背部的腧穴
• 出针:在施行针刺手法或留针后,达到一定的治疗要 求时,便可出针。注意清点针数,避免漏针。
(四)针刺操作——毫针刺法操作总结
针刺角度、方向、深度
消毒
进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