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和特点
管理层收购(Management Buyout,MBO)是指目标公司的管理者或经理层利用借贷所融资本购买本公司的股份,通过改变本公司所有者结构、控制权结构和资产结构,达到重组本公司的目的并获得预期收益的一种收购行为。
MBO在资本市场相对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较为盛行,本质上是一种杠杆收购(Leverage Buyout,LBO)。
所谓杠杆收购,是指通过高负债融资购买目标公司的股份,以获得经营控制权的一种财务型收购方式。
当收购主体是目标公司内部管理人员时,LBO便演变为MBO,即管理层收购。
当收购主体是目标公司员工时,称为员工收购(Employee Buy—out),即EBO,其核心内容为员工持股计划(Employee Stock Ownership Plans)即ESOP。
而在许多情况下,往往是管理层与员工共同收购(Management,and Employee Buy—out)即MEBO。
管理层收购具有以下特点:
(1)收购方为目标公司经理层。
MBO的收购主体一般是目标公司内部高级管理人员。
MBO 的操作技术性很强,涉及法律、金融等多个领域,而且风险较大,所以,实施MBO对收购方即目标公司管理层要求很高,公司管理层不但要具备很强的融资能力,保证MBO方案的顺利实施,而且还必须具备足够的管理能力,以保证在收购目标公司后能顺利完成企业治理结构的整合以及经营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的调整,从而为获得较好的经营效益奠定基础。
(2)收购方式为高负债融资收购。
MBO的资金来源分为两个部分:一是内部资金,即经理层自有资金。
二是外部来源,即债权融资和股权融资。
一般情况下,目标公司的股权或资产的价格往往远远超过收购方(经理层)的支付能力,所以,在收购中,经理层自身提供的资金仅占总收购价格中的很少一部分,大部分还要依靠外来资金,其中,债务融资(包括高级债务、次级债务和流动资金贷款)往往在MBO收购融资比例中超过80%。
因此,融资成功与否事关整个收购能否进行和成功的关键。
(3)收购结果为经理层完全控制目标公司。
收购完成后,目标公司的股权结构、资产结构以及公司治理结构将发生根本性的变化,经理层不仅掌握着公司的经营控制权,而且还成为了公司的所有者。
(4)收购目的在于获得预期利益。
被管理层收购的企业一般都有一定的管理效率的上升
空间。
借助高比例的财务杠杆完成的管理层收购,使得管理层承受着较大的偿债压力,因此,收购完成后,管理层必然会调整公司的经营发展战略,例如实行组织变革,理顺管理体制,进行业务整合等,以迅速提高公司业绩,促使公司产生较好的现金流,以便通过利润偿还债务。
同时,时机成熟时,还可通过出售公司或上市的方式套现,以获得预期收益。
管理层收购
管理层收购后,粤美的的总股本没有变,各类股份的比重也没有变,没有涉及控制权稀释、收益摊薄等问题,只是股权在两个法人实体之间的交换,这种转变的好处:这里面的“法人股”非别样的“法人股”可比,它们中的很大部分是由粤美的管理层控制的,这标志着政府淡出粤美的,经营者成为企业真正的主人。
管理层在实质上成为粤美的的第一大股东。
两次收购之后,尽管从表面上看股权转让的结果只是股权在两法人实体之间的变换,尽管看起来美托投资有限公司是作为一个法人实体成为粤美的的第一大股东的,但美托投资实际上是由粤美的的管理层和工会控制的,所以最终管理层确立了对粤美的的所有权。
粤美的管理层通过美托投资间接持有了粤美的17.3%(78%×22.19%)的法人股,粤美的的工会则间接持有粤美的4.88%(22%×22.19%)的法人股。
这时的法人股已经从简单的为一个经济实体所控制的股份,变为控制在管理层人员的手中。
在粤美的的管理层中,法人代表何享健通过美托持有了粤美的5.5%的股权(25%×22.19%),持股2690万股,按照2001年1月1日到6月30日期间每星期五的收盘价的算术平均值(13.02元)来计,市值达到3.5亿余元。
虽然目前我国的法人股不允许上市流通,但同股同权、同股同利必然是一个发展趋势。
降低了信息不对称的程度,减少了代理成本。
管理层收购实现以后,以何享健为代表的粤美的管理层具有了双重角色:从性质上来说变原来的代理人为现在的委托人,但同时他们又在充分了解企业内部的各类信息。
虽然其他中小股东对粤美的的一些信息不是十分了解,从这个角度来说信息不对称依然存在,但第一大股东能够获得充分的信息对整个股东集体来说已经比原来进步了。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在很大程度上重合了,代理成本自然也就降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