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银行治理
《公司治理学》
一 、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
1.专家式债权监督
股东的“搭便车”行为,使管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缺乏必要的 监督,结果股东的利益受损。பைடு நூலகம்
债权监督赋予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独特地位。 Grossman & Hart(1982)最早提出了通过债权而不是股权促使经
理人员努力工作的崭新观点; 1984年,Diamond首次建立了债权人监督模型; 1985年,Fama提出了“拜托债权人(Enlist the Bondholders)”的概
《公司治理学》
二、银行作为债权人对公司治理的参与
1.银行作为债权人的约束作用
债权的现金流约束和期限约束
这种硬预算约束机制会使经理人员感受到一种特殊的压力,即最 低限度要保证还本付息,从而减少了经理人员的机会主义行为,也 减少了代理成本;
债务契约的限制
债权人在债务契约中规定的一些具有针对性的条款使其成为一种 对于经理人员的约束机制;
破产机制的作用
如果公司(债务人)突破现金流和期限约束的底限,债权人可能 就要启动破产程序,公司的控制权也要随之由股东转移给债权人, 为了避免以上情形的发生,经理人员只有努力工作以不断提高公司 绩效,这就是破产程序的压力作用对于公司治理的效果。
《公司治理学》
二、银行作为债权人对公司治理的参与(续)
念, Jensen(1986)认为,债务支出减少了公司低效投资的可能性。 青木昌彦和钱颖一(1995)将商业银行作为中国公司治理改革的
主要依托。
《公司治理学》
一 、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续1)
2.市场评价式监督
主要依赖资本市场中的中立机构客观公正的评价和相 应的信息发布活动而对经理人员产生监督效果。如: 会计师、审计师、税务师事务所和证券公司、各类型 基金公司、投资银行等投资咨询机构
对全球92个国家的银行的国家所有进行分析发 现:与一般公司不同,更主要从经济安全和金融体 系稳定考虑,政府往往控制了银行的控制权 。
《公司治理学》
四、域外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实践
1.英美的市场监控模式
英美法系的特点是公司的股权高度分散,股东对公 司经营管理的影响很弱。极少出现一个股东占用绝 大多数股权,从而对公司实现了绝对控制权的情况, 一般会有大股东、中小股东来组成股东集团
2.银行作为债权人的监督作用
银行对其客户公司的监督权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债务契约所授予银行的监督权力; 银行为客户公司提供周转性的短期贷款业务的便利,不仅使银行
可以获取第一手资料信息,同时也使客户公司存在接受银行监督 以提高自身声誉的激励。
不同国家银行在不同的公司治理模式下发挥作用:
英美模式下,公司主要依赖股权融资,银行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作 用的空间不大,监督作用也比较有限;
在公司控制机制上,为了确保公司始终不会过远地偏离利益 最大化,会采取很多直接或者间接控制措施
集中控股模式确保了公司会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前进, 大股东可以直接对公司的治理进行监控,同时还可以对公司 的管理层进行有效的掌控,而多方持股、交叉持股等股份分 配方式也确保了股东个体利益可以得到相互平衡,还可以对 公司的经营治理进行多方监督
对9个东亚国家(地区)2980家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构成的分析 上述研究表明,虽然金融机构在不同国家或地区对公司所有权存
在差异,但是金融机构作为重要的股东类型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这一特点尤其在德日模式表现得更为明显。
《公司治理学》
三、银行作为股东对公司治理的参与(续)
2.商业银行的国家所有权
《公司治理学》
域外银行参与公司治理评析
美国银行对公司主要采取相机治理机制,是美国资本主义市 场高度发达、具有健全完善的股票市场、债券市场、经理人 市场、产品市场等市场体系的结果,是建立在严格的信息披 露制度和完善的并购制度基础上的
德日模式下,债务融资是公司融资的主要形式,银行对公司治理 有实质性的参与,此时银行的监督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日本主银 行与德国 “全能银行 制” )。
《公司治理学》
三、银行作为股东对公司治理的参与
1.控股股东性质研究
选取27个发达国家最大10家公司为样本,分析控股股东的性质。 控股股东(持股20%以上为控股),按性质划分为股权分散、家庭、 政府、金融机构、公司和其它六个类别。
即商业银行的“治理者”角色; 第二节研究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有关问题,即
商业银行的“被治理者”角色; 第三节介绍我国银行治理的改革与发展。
《公司治理学》
第一节 商业银行与公司治理
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 银行作为债权人对公司治理的参与 银行作为股东对公司治理的参与 域外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的实践 我国银行参与公司治理现状 我国银行参与公司治理制度漏洞
事务所 证券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公司治理学》
一 、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角色(续2)
3.作为公司股东而参与公司治理
对于一般公司而言,金融机构是以治理者的身份出现的。 美国,商业银行被禁止直接持有公司股份。 日本的主银行不仅可以通过相互大量持有公司股票,而且在公司
遇到财务危机或经营困境时会进行干预,发挥着类似美国控制权 市场的作用。 德国的全能银行虽然持有公司股份比例较日本低,但通过特殊的 委托投票制度安排而拥有公司很大的控制权。 至于非银行金融机构,虽然有一些限制,但基本上在各国都可以 作为机构投资者的身份参与公司治理。
一般会通过一系列公司外部压力的制衡,监督敦促 公司管理层严明纪律、积极管理、来争取股东经济 权益的最大化
《公司治理学》
2.德日的内部监控模式
德国和日本的公司治理模式表现为公司的主要股东的内部控 制
德国和日本公司股权结构特点是股权相对集中,公司的主要 投资者拥有公司最突出的利益或股份,银行、非银行金融机 构或其它公司这些主要投资者对管理层进行严格监督
银行治理
《公司治理学》
从治理者到被治理者
《公司治理学》
从一般公司的“治理者”转变到被治理对象的 “被治理者”(或者二者并重)是商业银行公 司治理问题的主要特征 。
由此本章包括两部分的内容,一是商业银行作 为债权人对公司治理的参与,二是商业银行自 身的治理。
《公司治理学》
结构安排 第一节阐述商业银行对一般公司治理的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