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第七章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心理健康的标准



能适当地表达情绪 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重 要的作用。心理健康者经 常能保持愉快、开朗、自 信和满意的心情,善于从 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 充满希望。反之,经常性 的抑郁、愤怒、焦躁、嫉 妒等则是心理不健康的标 志。 当一个人心理十分健康时, 他的情绪表达恰如其份, 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 放肆。
孕期心理卫生

(一)夫妻双方的感情基础 双方的认识、思维方式、性 格爱好、志向等应保持协调。 (二)克服不良行为习惯 如吸烟、酗酒、偏食、饮食 起居不规律、经常出入迪斯 科
孕期心理卫生
(三)孕妇情绪的调控 《产集》中说明:“借母气以 生,息息相通,喜怒相应,一 有偏倚,即致子疾”。 (四)胎教 胎教训练应该在心理学家,早 教专家及妇产科医生指导下完 成。以免盲目执行、操之过急、 违背了自然发展规律。
心理卫生个心理卫生协会“康涅 狄格州心理卫生协会”。办会宗旨有五项:①保持 心理健康;②防治心理疾病;③提高精神患者的待 遇;④普及关于心理疾病的正确认识;⑤与心理卫 生有关的机构合作。 1930年5月5日在华盛顿成立了国际心理卫生委员会。 其宗旨“完全从事于慈善的、科学的、文艺的、教 育的活动。 1986年在山东泰安召开了中国心理卫生协会成立大 会,从此心理卫生工作和各类学术活动在我国如雨 后春笋般普及推广开来。对维护人民健康起到了不 可低估的作用。
心理健康的标准
良好的心境
(1)体验标准
恰当的自我评价 心理效率正常
(2)操作标准
社会效率或社会功能良好 (3)发展标准:在时间轴上对人的心理状况作纵向的回顾或展望
心理健康的标准



理解自我,悦纳自我 有一个人永远跟我们生活 在一起,这个人就是我们 自己——自我。孔老夫子 说过:“知己者明,知人 者智。”我们只有了解自 己,接受自己,我们才有 可能是幸福的,是健康的。 了解自己的长处,我们会 清楚自己的发展方向;了 解自己的缺陷,我们才会 少犯错误,避免去做一些 自己力所不能及的事情。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二、文化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 (The mental problems from culture transform) 内地劳动力流向沿海 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 文化休克 生活方式 语言等文化差异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三、生态环境变化带来的心理问题 ( The mental problems from transform) 自然环境 人工环境 人为环境 社会文化环境
心理健康与心理卫生


什么是健康(health)和疾病(disease) (1)旧概念:没有躯体疾病就是健康。 (2)新概念 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或异常,而且要生理,心 理以及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好状态或最佳状态。 (WHO) 3最新概念: 健康不仅是躯体没有疾病或异常,而且要生理、心 理、道德水平以及社会各方面都保持完好状态或最 佳状态。
学习问题 品行问题 教育问题
儿童期的心理卫生
适应校园学习生活 激发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 引导儿童积极参加集体活动

老年期心理卫生 (The mental hygiene during agedness)
(一)老年期生理心理特点 1、老年的定义:65岁以上为老年期 2、特点: 体型外表发生了明显变化 生理 内脏器官生理机能老化 记忆能力明显下降 心理 各种感知觉能力显著减退
心理健康的标准

承担责任,乐于工作 除了襁褓中的婴儿之外,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责任和 工作。儿童要尊重父母, 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成 年人要承担家庭和社会的 重担,在工作中获得谋生 的手段并得到承认和乐趣。 所以,失业给成人的打击 不仅是经济上,而且是心 理上的,它会使人丧失价 值感,带来心理危机。 能够勇敢地承担责任、从 工作中得到乐趣的人,才 是真正成熟、健康的人。
健康与疾病



1.在健康序列分布中, 人群总体健康程度呈常态 分布,中等健康水平者居 多。 2.某一个体的健康状况, 是会根据他所在的自然与 社会环境和其自身内环境 的适应状况不断变化、发 展的。 3.真正完满的健康(康 宁)状态是一种理想。只 有少数人或在个别情况下 才能达到。大多数人在通 常情况下都能比较“健康” 地生活。
婴幼儿心理卫生 (The mental hygiene during infant)



生后教育立即开始 爱抚是婴幼儿心理 卫生的必要条件 抓住关键期,促进 人格的全面健康发 展 家长与教师的身教 作用
学龄期儿童心理卫生

学龄期儿童主要的心理问题
智力因素的影响 学习兴趣的影响 注意稳定性的影响 考试焦虑 暗示性的影响

心理健康的原则
(二)心理与行为的统一性 一个人的认知、情感和 意志行为构成人的心理活动 过程的完整统一体。人对客 观事物的认识与改造客观世 界的言行是在意志的控制下, 情绪、情感的调节下进行的。
心理健康的原则

(三)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在先天遗传素 质的基础上,在后天社会 现实生活中逐渐形成的 独特的个性心理特征。 日常生活中个体在各种 信息和周围客观事物的 刺激作用下,不断充实、 完善和丰富了自身内心 世界。
心理健康的标准

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我们可能没有出生在一个 富贵的家庭;我们的工作 可能也不尽如人意;我们 的爱人可能也不精明能干、 体贴入微;我们的孩子可 能也不都聪明伶俐、顺从 听话;我们也可能正在遭 遇着挫折和磨难……但是, 我们只有先正视这一切, 接受这一切,在此基础上, 才有改变的可能性。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How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ocial adapt)


二是适当回避 对有些难以适应并有可能回避的 环境,可采用回避的方法,来减 少或消除环境对个体的不良刺激。 如“文化休克”者可通过脱离难 以适应的环境来消除和避免;心 理承受能力差者不宜炒股票做期 货;贫困学生可报考师范军事院 校等。
environments


空气污染 水污染 噪音
焦虑、紧张、颓废等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How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social adapt)



一是主动适应环境 充分调动积极性、创造性 被动 主动 坚强的意志努力克服困难
积极向上 愉快满意 充实情绪
心理健康的标准
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人生活在由他人构成的 社会中,就像鱼生活在 水中一样,离开了他人, 离开他人的帮助,人将 无法生存。

心理健康的标准

有心理学家统计,人生 80%左右的烦恼都与 自己的人际环境有关。 对别人吹毛求疵,动辄 向他人发火,侵犯他人 的利益,不注意人际交 往的分寸,都将给自己 带来无尽的烦恼。

老年期心理卫生

(二)老年期主要心理问题 1、衰老感与失落感的产生 2、性情变化明显,容易发脾气,久而久之,则心情忧郁, 性格孤僻 3、面对死亡的恐惧 (三)老年期心理保健 原则∶生活有规律性,动静结合,保持良好稳定的心理状态。 老年人告别社会重返家庭后,应当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生活 理念,适应新的生活,形成良好的生活起居规律和饮食习惯, 做到少吸烟、少饮酒、不偏食与食量适当。
死亡
疾病
健康不良
正常
健康良好
康强
完满康宁
心理健康

概念:以积极有效的 心理活动、平稳正 常的心理状态,对 当前和发展着的社 会环境保持良好的 适应。
心理卫生运动的历史与发展


早在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中就已强调“圣人不治已 病治未病。 1972年皮纳尔(Pinel P)医生首先提出要使精神患者得到 康复,除了不受束缚外,还应该从事有益的劳动。人们要以 关心的态度来倾听他们的诉说,并且在他所管辖的精神病院 迈出了解放病人的第一步。这是当代心理卫生运动的起点。 1908年,患精神病康复后的比尔斯(Beers C)以自己的亲 身体验所著的《一颗失而复得的心》(A mind That Found Itself)又一次使心理卫生运动得以迅速发展。他使人们了 解到当时精神病患者被当作疯子,在近乎监狱的精神病院中 所遭受的非人待遇,最终结束了这样的“看护”和“管理”。 这使心理卫生运动迅速得到医生、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及 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
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三是寻求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指个体在 遭受挫折时,得到他 人和社会的关心、帮 助来解决所面临的困 难的过程
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
The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adapt

良好
不良
心理健康 社会适应 心理健康受损 一、社会变革带来的心理问题 (The mental problems from social transform) 国有企业的改革 社会保障体制的改革 医疗体制的改革 适应不良 心理冲突 住房体制的改革 教育的改革 适应良好

心理 行为 符合 年龄 与性别 特征 人的心理行为表现是与人 的不同阶段的生理发展相 对应的,不同的年龄阶段 往往具有不同的心理行为 特征。如果一个人的心理 行为,经常严重偏离自己 的年龄和性别特征,这意 味着心理发育有问题。
心理健康的原则
(一)心理与环境的同一性 人的心理是在社会生活环 境与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和 发展起来的,是对客观现实能 动的反映。任何正常的心理 活动与心理现象都来源于客 观的社会生活环境。
心理健康的标准

健全的人格 人格是人所有稳定的心理 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的 最终目标就是保持人格的 完整性,培养出健全的人 格。 有一则印度谚语说:态度 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 习惯决定人格,人格决定 命运。我们的性格和命运 正是由我们自己每时每刻 的行动自我雕塑而成。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