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商业发展现况1商业主要以批发业、零售业、餐饮业与物流业为主,这些也都是经济部商业司所职掌的行业类别。
在2007年,我国整体商业其销售额占整体产业的%。
显然商业是在国内各产业中为重要的产业之一,地位重要。
以下分别就商业的家数及土地面积使用情形、企业规模、营运概况进行分析,而营运概况再按产出表现与就业表现细分後来说明。
一、家数及土地面积使用情形依据行政院主计处2006年工商普查报告中,商业服务业的家数在1996年有41万余家,2001年增加到50万余家,至2006年则达58万余家,十年之间家数增加17万余家,成长率则高达41%。
在土地使用情形部分,分成使用土地面积及使用建筑物楼地板面积二项来说明如下:使用土地面积部分:在1996年整体商业服务业的家数,共使用1亿1千万余平方公尺,2001年为11亿1千万余平方公尺,到2006年则增加到14亿7千万余平方公尺,可见2001年到2006年五年间,商业服务业在使用土地面积部分大幅增加,增加的幅度为前五年的10倍之多。
使用建筑物楼地板面积部分:自1996年共使用5千8百万余平方公尺建筑物楼地板面积,到2001年为7千3百万余平方公尺,到2006年则达8千8百万余平方公尺,十年间约增加3千万平方公尺,增加幅度达%,显见商业服务业在楼地板面积的使用,呈现递增的趋势(详表1-1)。
表1-1 商业服务业历年家数及土地面积情形单位:家、十平方公尺1资料来源:经济部商业司97年度商业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页35-41。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二、企业规模-按员工人数依经济部中小企业处对中小企业定义,凡批发零售业、物流业及餐饮业雇用员工人数在50人以下,皆属之。
从历次工商及服务业普查资料,可知我国商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以2006 年为例,商业属於中小企业共计有638,285 家,所占比例高达%(见表1-2)。
从企业雇用员工人数来看,2001年雇用50人以下家数为556万余家至2006年增为637万余家;2001年雇用100-499人为1,002家,但2006年减为960家;2001年雇用500人以上为182家,2006年增加为196家;而中小企业的家数在上述五年间,增加约8万余家。
而就比例变化来看,五年来,商业服务业属於中小企业的家数占整体商业家数的比例由%上升到%,增加%。
更显示出我国商业服务业以中小企业为主的现象。
而500人以上企业数2001年至2006年,十年间增加了14家,显示台湾商业服务业具有转型的意义。
三、营运概况在营运概况部分,将分成产表1-2 商业服务业中小企业家数 单位:家、%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出表现与就业表现二项说明如下:(一)产出表现:1.整体商业服务业在实质经济贡献度,从1999年%,下滑到2007年%,8年间下降幅度达50%。
其中2001年为%为最低,2002年以後贡献度又回到正值为%,2004年到2007年皆达到1%以上,成递减的型态。
虽商业服务业实质经济贡献度有下降的趋势,但仍有1%以上,故在整体产业上亦是重要产业之一,有其重要性。
2.在名目成长率而言,1999年为%,到2001年下降为%最低,但到2004年上升到%最高,而後到2007年则降为%。
在1999到2007年,名目成长率下降%,下降比例为%。
3. 实质成长率的走向与名目成长率类似,1999年成长率最高为%,到2001年为最低仅%,而後上升到2004年为%为最高,2005-2007年为逐年递减,到2007年仅有%。
八年间共下降%,下降比例为%。
4.国内生产毛额(GDP)部分,商业服务业占其比重,从1999年%,略成递增情形,到2007年高达%。
而名目成长率与实质成长率,八年间虽然下降,但商业服务业占GDP部分却增加,显然相对其他产业,商业服务业成长较快,亦可知道该产业之重要性,不可忽视之。
5.劳动报酬率:在商业服务业而言,从1998年到2007年,呈现递减的现象。
1997年为%,到2007年则仅有%,共下降%,下降比例为%。
6.在企业盈余率方面,1999年到2007年成递增的现象,从%上升到%。
共增加%,增加幅度为%。
而从劳动报酬率下降,企业盈余率上升,则可知民间企业劳工薪资有成长减缓的现象(详表1-4)。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表1-4 商业服务业劳动报酬率与企业盈余率单位:%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二)就业表现1.商业服务业就业人数,主要以批发及零售业为主,2007年批发及零售业就业人数为万余人,其次为餐饮业的万余人,而人数最少者为物流业的万余人。
另从2006到2007年来看,就业人数成长率来看,以餐饮业成长为最高%),其次为批发及零售业,而物流业则呈衰退情形。
表1-5 商业就业人数-按产业小类别单位:万人;%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商业服务业及本文整理。
2.整体商业服务业就业概况,依据行政院主计处第八次行业标准分类,所作行业调查资料,2007年台湾地区商业服务业就业人数有万余人,比2006年其就业人数为万余人,增加万余人,成长率为%。
而从2001年到2007年来看,就业人数呈现递增的现象。
在受雇员工人数部分,2007年有197万余人,比2006年成长%,从2002年到2007年来看,受雇员工人数呈现递增的现象。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3.流动率概况部分,2001年至2007年间,商业服务业员工进入率最高%在2005年,最低为%在2002年;退出率最高为2001年有%,最低在2002年为%。
除2001年外,员工进入率皆高於退出率。
在员工流动率,维持在%到%之间,且有经济成长率高时,流动率相对的低的现象,显示当经济好转时,流动率就会降低,改善劳动市场就业情形。
净退出率在2004年以後,虽为负值,却有递增的现象。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4.薪资与工时概况部分:商业服务业员工的平均薪资,2006年以前,在38,864元到39,801元间,但到2007年迈向40,000元大关,达40,316元;平均薪资成长率最高为%,但其在2002年、2003年及2006年皆呈现负成长,以2002年的%最糟。
经常性薪资与其成长率皆呈现递增的现象。
经常性薪资占平均薪资比重,在%到%之间。
而从员工的平均薪资与经常性薪资可知,在平均薪资成长为负的年别,主要为非经常性薪资减少的缘故。
在平均工时的情形来看,有递减的现象,从2001年-2002年的每月的177小时,2003年-2005年的176小时,降到2006年-2007年的175小时,变化不大。
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5. 2007年商业服务业就业人数以年龄别分,以在25到44岁之间最多,所占比例高达%,其次则为45到64岁的就业者,比例为%。
整体而言,44 岁以下就业者所占比例达%。
与2006年比较,44岁以下属於青壮年就业者有衰退情形,而年龄在45到64岁之间的就业者成长%,但在整体商业服务业就业市场中,仍以青壮年为台湾就业市场的主力。
单位:人;%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商业服务业。
6.就商业就业市场中的性别结构来看,女性就业比例有逐年升高的情势。
而2007年女性就业人数比2006年成长%,但男性就业人数却减少%,因此在商业服务业就业市场中,女性所占的比例由2006年的%上升到%,而男性的比例相对地从%下降到%。
单位:千人;%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商业服务业。
7.整体商业服务业就业人员在2007年中,以高中职学历为主,所占比例为%,国中及其以下教育程度者,所占的比例亦达%,大专及其以上教育程度者,所占的比例为%。
相较以往的资料,就业人数的平均学历有逐年提高的趋势。
就2006年与2007年比较,大学及以上教育程度者占整体商业服务业就业人员比例,由%上升到%,增加幅度为%。
表1-12 商业就业者属性-按教育程度分单位:%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商业服务业。
台湾批发及零售业发展现况2批发及零售业为整体商业中居重要的地位。
以下将就批发及零售业家数及土地面积使用情形、企业规模、营运概况进行分析,而营运概况再按历年营收、产出表现与就业表现细分後来说明。
一、家数及土地面积使用情形就行政院主计处2006年工商普查报告中,批发业的家数在1996年有7万余家,2001年增加到约16万余家,至2006年则达20万余家,十年之间家数增加13万余家,成长率则高达185%;零售业的家数在1996年高达万余家,但到2001年减少为万余家,至2006年又增加为万余家,在1996-2006年间家数减少万余家。
但受到制造业减缓外移之影响,2006年底工商业的家数较2001年成长不少,其中以批发及零售业增加5万余家最多。
关於土地使用情形部分,分成使用土地面积及使用建筑物楼地板2资料来源:经济部商业司97年度商业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页49-64。
面积二项来说明如下:使用土地面积部分:在1996年批发业的家数,共使用8千万余平方公尺,2001年为1亿7千万余平方公尺,到2006年则增加到2亿4千万余平方公尺,可见1996年到2006年十年间,批发业在使用土地面积部分约增加3倍之多;在1996年零售业的家数,全部使用约2亿余平方公尺,2001年下降为1亿7千万余平方公尺,但到2006年又增加到2亿1千万余平方公尺,可见2001年到2006年五年间,零售业在使用土地面积呈增加之趋势。
使用建筑物楼地板面积部分:自1996年批发业的企业共使用1亿1千余平方公尺建筑物楼地板面积,到2001年增加约倍为2亿5千余平方公尺,到2006年仍增加到3亿2千余平方公尺,十年间约增加3倍;另零售业部分,1996年共使用3亿余平方公尺,到2001年下降为2亿9千余平方公尺,到2006年再增加到3亿3千余平方公尺(详表1-13)。
表1-13 批发及零售业历年家数及土地面积情形单位:家、十平方公尺资料来源:经济部97年度服商业服务业发展情势年报。
二、企业规模-按员工人数凡批发零售业雇用员工人数在50人以下,皆属中小企业。
从历次工商及服务业普查资料,可知我国批发零售业,仍以中小企业为主,以2006 年为例,属於中小企业共计有489,372 家,所占比例高达%(见表1-14)。
以企业雇用员工人数来看,2001年雇用50人以下家数为43万余家至2006年增为49万余家;2001年雇用100-499人为674家,但2006年增为706家,增加32家;2001年雇用500人以上为103家,2006年增加为106家;而中小企业的家数在上述五年间,增加约万余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