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台湾经济发展状况

台湾经济发展状况


在发展策略上先发展农业及劳动密集型工
业,再发展资本与技术密集工业;先发展 进口替代工业,然后发展出口导向工业, 较好地结合了台湾的实际情况,并有效地 利用了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的契机。

近十多年来,两岸的经济交流与合作已具一定规模,互
补互利的局面正在形成,祖国大陆已成为台湾经济发展 的腹地。台湾每年从两岸贸易中获得巨额顺差,保证了 其贸易收支的平衡,且提高了其在本岛的投资能力。大 批台湾劳动密集型企业投资大陆,缓解了其在本岛发展

背景:自80年代以来,由于台湾内外经济环境的变化, 新台币兑美元汇率大幅升值,工资也大幅上涨,劳动力 短缺,劳动密集型加工出口工业逐渐丧失比较利益和比 较优势,导致民间投资意愿低落,经济发展陷入困境。
措施:台湾当局于1986中提出了实行自由化、国际化、 制度化的经济转型,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机制, 并以产业升级和拓展美国以外的外贸市场作为重大调整 内容,确定以通讯、信息、消费电子、半导体、精密器 械与自动化、航天、高级材料、特用化学及制药、医疗 保健及污染防治等十大新兴产业为支柱产业。
(3) “美援”即将停止,建设资金不足。在五十年代, “美
援”对台湾经济的发展起了重大作用“美援”进口占进口总 额的35%以上,“美援”固定资本投资占固定资本总投资的30 %以上,而且大部分外贸逆差是出“美援”弥补的。

(4) 技术水平低,发展重工业有不少困难。1961年熟练
工人只占生产工人的46.4%,还不到一半;受中等以上 教育的制造业从业人员也不到四分之一;大多数工业企 业生产设备简单,难以发展重工业。
台湾经济发展状况
主要内容
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
台湾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目前台湾经济存在的问题
2008年台湾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为
3929.22亿美元,2008年台湾现价GDP实 际增长率为0.12% ,1951 年 人年均收入 137美元 ,2008 年 人年均收入 17393美 元。 截至2014年,广东、山东、江苏、浙江、 河南的GDP都已经超过了台湾,且排名 险被河北超过。

美国从自身战略利益出发,从1950年至1965年给
台湾的经济援助共计l5亿美元。15年间,“美援平均约 占台湾投资毛额的34%,从而弥补了台湾商品及劳务人 超的91%”。美国对台湾的经济援助不仅限于资金、物 资,还包括军事援助、低利贷款、直接投资、技术转让
和人才支援等。在1952-1962年的台湾的资本形成总额
台湾经济发展的历程
经济恢复时期(1949-1952)
以农养工发展时期(1952-1960)
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时期(1960-1986)
经济转型时期(1986年至今)
背景:当时台湾人口剧增,物价飞涨,工
农业生产几乎停顿,而军事性开支却占财
政支出的一半以上,民众生活困难,经济
濒临崩溃。
措施:土地改革、改革币制、外汇贸易管
技术仍然对外依赖性较高,如集成电路芯片产量已跃居世界前列,但
其电路设计这一关键技术仍主要依靠发达国家。所以,台湾产业升级 虽有进展,但整体工业技术并无突破性发展,工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 不强的基本格局仍未改变。台湾经济对外依赖程度较高,受外部环境 的影响和制约较大。

长期以来,台湾财政状况不佳,税基萎缩,赋税收入年
年的32.8%上升到1995年的52.6%。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了
很大变化,电子、信息、机械、电机和运输工具产品已占总 出口的50%以上。对外投资大幅度增长,开始成为净资本输
出地区,累计至1995中,对外投资约300亿美元。在这一时
期,台湾与祖国大陆及香港的经济联系也日趋密切。
2003年台湾每年平均增长60%,社会并能做到
均富,私人企业繁盛,中产阶级正快速兴起。” 1953年对外进出口贸易总额仅有三亿二千万美圆, 1988年则增
为一万一千零二百四十一亿美圆,三十六年间增加了344倍,成为
世界贸易大“国”之一 1949年人均收入尚不如中国大陆,1950年代人均收入还在
维、自行车、缝纫机和家用电器等进口替代工
业。
1962年工厂企业数达22,373家,比
1953年增加0.8倍,工业就业人数 55.9万人,比1952年增加0.5倍。 十年来增加的工业企业很大一部分是 劳动密集型工业。但由于台湾岛内市 场有限,出现了生产过剩和对外贸易 发展缓慢的局面.
背景:由于台湾市场狭小,当时进口替代
祖国大陆带去的财物和人才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国民党统治集团败退台湾时,从上海运送
黄金以及大量银元、美钞到台湾,由孔、 宋家族将20亿美金转移至美国花旗、大众 等银行,并带去了大批各类财经人才。这 些资金和人才对台湾经济的发展发挥了重 要作用,此外,国民党统治集团还将大量 的机器设备运到台湾。
据1949年3月25日联合社报道,老蒋政府

结果:经过近10年的经济转型,台湾经济在自由化、国际化
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产业升级也初现成效,资本和技术密集 型工业占制造业的比重目前已达61.5%,其中信息产业发展
尤为突出,其产值已名列世界前茅。台湾对外出口市场的重
心也逐渐从欧美转向亚洲,对美国出口比重已由1984年的 48.8%下降到1995中的23.7%,对亚洲的出口比重则由1998
100美圆以下,1967年亦只有249美圆,但自1968年起即已快速增
加,至1990年已达人均8000美圆的纪录,41年间增加800倍,超 过大陆数十倍之巨
1950年代,外汇存底尚不能进入世界排行榜,至1986年,外汇
存底已达世界第二位。
台湾经济发展较快的原因
美国经济援助以及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的发展 从祖国大陆带去的财物和人才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台湾民众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台湾当局制定了稳定中求发展等经济政策 两岸经贸关系的发展
技基础薄弱,井受此制约,形成了"浅碟子经济"的特点。这一特点主 要表现在对海外市场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较高。1980年,台湾经济发展
对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95.6%,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度也达47.89%;
1995年的依存度虽有所下降,但仍高达81.65%,其中对出口贸易依存 度还有42.36%。近几年来虽然台湾产业升级取得一定成效,但关键

(5)重工业建设进度慢,技术和资金装备程度高,不利 于扩大就业,而台湾主要的过剩资源是劳动力,不能迅 速扩大就业就无法较快发展经济。
措施:如进行外汇贸易的改革、实施“奖
励投资条例”、鼓励民间储蓄、对外销厂 商实行税收和融资的优惠、设立出口加工 区和保税仓库等。这个时期外资对台湾工 业化和出口扩张起了重要作用,民间企业 从进口替代转向出口产业,成为经济成长 的主力。
的金银外汇储备2.75亿美元,在上海保管 者不过1/3,约0.73亿美元的储备已运台 湾,余均存国外。上海解放前夕,蒋两次 下令用轮船从上海运走国库黄金2775358 两、银元1520万枚、美元1537万元、珠 宝以及大量外汇,总价值约5亿美元。
台湾民众勤奋节俭、吃苦耐劳,对台湾在
提高储蓄率以集聚资本,以及开拓国际市 场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农民在工业化 过程中作出了牺性,中小企业者成为出口 贸易的主角。
园区的软硬件建设。园区内共设立370家 高科技公司,成功地将台湾推向信息产业 全球第三、半导体产业全球第四的地位; 并透过与跨国企业的智慧财产权的交叉授 权和技术策略联盟,建立了台湾科技产业 之雄厚实力。

台湾的经济在20世纪内从农业经济转型为工业经济,而 它的战后经济发展也已成为开发中国家的最大奇迹之一。 以固定价格计算,在5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之间, 国民生产毛额成长了10倍以上,这主要是因为在不断扩 展的全球经济中大力提升出口所致。人均生产和个人所 得增加了4倍,而相对平等的所得分配也变得更为公正。 主要原因是土地所有权和资本的初期广泛分配以及劳工 的高所得,最初仅限于农业,后来扩及于出口工业。增 加和偿还家庭资源的义务是个别中国人努力的动机,并 在很大程度上造就了台湾经济的快速成长。
工业的产品市场已趋饱和,若继续发展将 导致经济后劲乏力。台湾抓住当时国际分 工变化的机遇,利用低廉工资的国际比较 利益,大力发展加工出口工业带动经济发 展。
(1)当时台湾省内市场消费水平低,平均每人国民收入仅
200多美元,耐用消费品和生产资料产品的销路十分有限。 (2)台湾的主要矿产,品种和蕴藏量都很少,能源和原料供 应没有保证。按五十年代开采量计算,煤、石油、天然气、 铁矿和铜矿等资源,不到本世纪未就可能枯竭。
制,优先发展电力、肥料及纺织工业等。
结果:50年代台湾农业发展迅速,增长率
年均达各4.7%。此外,从1950年下半年
起,美国开始对台湾实行经济援助,注人
大量资金帮助台湾恢复经济。到1952年,
台湾经济基本恢复到二战前的最高水平。

背景:当时台湾经济基本上以农业为主,劳动力过剩,
对外贸易和国际收支均逆差严重,外汇极度短缺,民众 因收入低而无力消费进口工业品。台湾当局以稳定中求 发展为指导思想,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发展 农业的方针。 农业:土地改革促进了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产品 及其加工品在总出口中的比重非常高,1957年高达 71.5%,成为创汇主力。台湾当局又通过肥料换谷、强
的困难,并且有利于台湾产业的转型与升级,特别是有
利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成长。祖国大陆在台湾出口份额中 的比重上升,减轻了台湾外贸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 对台湾经济的稳定也有重要作用。
目前台湾经济存在的问题
“浅碟子经济”
财政状况不佳
内政纷争以及不稳定的两岸关系

台湾经济虽人均GDP较高,但内需市场狭小,自然资源较少,科
集约农业高效农业打下了基础。

工业:重心放在资金需求量不大、技术要求不
高、建厂周期短的民生工业上,以岛内生产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