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教育常见误区及对策讲座提纲

家庭教育常见误区及对策讲座提纲

家庭教育常见误区及对策讲座提纲第一部分:家长的责任
首先分享一个观念:要成为合格的家长,家长首先要明确自己的教育责任。

家庭教育是学校(幼儿园)教育的必要补充部分,家长应当主动承担起孩子成长的责任。

教育史上著名的“科尔曼报告”:科尔曼博士研究的主题原本是学校教育问题,但它促使了美国政府和美国家长开始关注家庭对孩子成长的影响。

“科尔曼”报告发表后,很多国家开始对教育展开了反思,并重点调整了两种做法:一是重视学校教育质量评估;二是重视孩子在学校教育背后的家庭教育。

中国各地各校基本上都成立了家长学校。

2007年,日本著名教育家三浦展也发表了一份调查报告:题目是《阶层是会遗传的:不要让你的孩子跌入“下流社会”》。

三浦展的建议是:“父母能做的就是改善孩子的生活习惯。

要父母突然之间大量增加收入或许不太可能,更不用说突然提高自己的学历。

既然如此,身为父母唯一能努力的,就是设法改善孩子的生活习惯。

”孩子的生活习惯将影响孩子的成绩:“成绩越好的孩子,个性越主动,同时比较会运动,朋友也比较多,但成绩越差的孩子,不仅个性较被动,也很不擅长运动,同时朋友也比较少,基本上很爱打电玩。


因此,表面看来,自从孩子进入幼儿园、小学以后,孩子的大部分“学习时间”是在学校度过的。

其实,相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的根部,家庭教育是“培根教育”,生活习惯只能在日常的生活中才能建立起来。

能够对孩子的生活习惯发生深刻影响的,不是校长,也不是老师,而是家长。

要想让孩子成功,必须做一个合格的家长,要做合格的家长,家长一定先要走出教育的误区,那样才能让孩子走向成功。

第二部分:家庭教育常见误区
一.心态误区
1.攀比心理。

家长为了面子,过分看重成绩,经常比较孩子。

设身处地举例说明比较孩子的实际效果。

2.补偿心理。

家庭教育不能变成“定向教育”。

这包括两
方面:一方面是家长自己孩提时代生活条件不好,现在便给予孩子无微不至的照
顾和“高水平”的生活待遇;另一方面是有些家长把自己未实现的愿望,希望孩子帮忙来实现。

这种作法往往不考虑孩子的具体情况,给孩子太多的学习压力,使家长的家庭教育变成让孩子学计算机、背唐诗、学外语、弹钢琴、学书法等定向教育或“超前教育”。

湖南神童魏永康的故事。

魏永康两岁就能识字1000多个,8
岁上中学,13岁考上重点大学,17岁考上中国科学院硕博连读也就是研究生和博士生一起上的专业,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人,但是三年后,他却因生活不能自理和难以与人相处而被中国科学院退学回家。

回到家后,魏永康开始逃避妈妈,离家出走了16个省市,在参加2005年8月21日中央电视台第四频道的“实话实说”栏目时,魏永康认为造成他退学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他妈妈小时候对他过于看重成绩而限制生活自理及与人交往的家庭教育方式。

3.放纵心理。

一些家长在树大自然直的思想支配下,对孩子小时候的爱好、兴趣及社会交往不闻不问,一厢情愿地认为孩子长大后自然就会懂事的,习惯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孩子将来不良行为的出现就是家长放纵的结果。

4.从严心理。

有些家长把严格要求理解为不断地批评和训斥,以及逼迫孩子把正常的休息和娱乐时间用来学习,这样就会导致孩子每天都生活在紧张和恐慌之中,其学习兴趣和记忆力都要下降。

根据我们的调查:凡是在这种急功近利和比较粗暴教育环境中长大的孩子,往往厌恶学习,计较得失,很难与人相处,成为问题学生的概率也越来越高
二.观念误区
美国心理学家兼家庭问题专家约翰·罗斯蒙德发表文章谈到:现代父母在孩子身上花的时间、精力和金钱比过去几代多,也比前辈讲民主,然而总的情况,孩子却比过去娇纵、难管。

他认为,之所以出现这种令人遗憾的情况,是因为家长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观念,就是这些观念造成了家教过程中的一些问题。

在中国主要体现在:
1.教子观念不一致。

现代家庭构成和过去相比,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现在家庭构成中普遍都只有一个孩子,孩子理所当然的成为整个家庭的中心。

教子观念出现了两个方面的分歧:一是祖辈与父母辈之间观念冲突;二是父母之间观念冲突。

目前很多家庭都普遍采用一个唱黑脸,一个当救世主,严父慈母或者严母
慈父的管教方式。

通常小孩子都会判断哪一方是对他有利的,如果父母的管教态度如果不一致,一个严,一个宽,而且在孩子面前就摆明了两个意见不合,那么孩子当然会靠向保护他的一方。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明是非,或者他虽然明白自己做错了,但是有人袒护他,他当然会选择对他有利的,才不管什么是对,什么是错,长久之后,父母怎么可能教出一个明辨是非,具有良好道德观念的孩子呢?
2.没有正确的育人观
家长对孩子的希望是什么?家长心中好孩子的标准是什么?我们很多家长心目中向往的北京大学在05年5月~7月,就先后有3名学生跳楼自杀,其中一名还是数学系博士,近段时间大学生跳楼自杀事件不仅是在北大,在清华、人大等全国高校都比历年高,而且较为集中。

一份调查显示,高达78%的名牌大学生都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为什么别人眼中风光无限的天之骄子,会存在如此严重的心理问题?北大教授夏学銮认为:我们家长从小给孩子培育的观念出了问题,从小给孩子树立的唯智论和唯分数论造成了孩子成长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一点点挫折就会让他们做出极端的行为。

当务之急要做的工作就是强化和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也就是责任心。

第三部分:成功的家庭教育(对策)
1.从小培养孩子的责任心。

首先是他从小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美国总统里根的故事。

美国有一个男孩,他家在当地很有声望和背景,有一次这个小男孩踢球的时候,把商店的玻璃踢碎了,商店要求赔偿,但他父亲拿出钱赔上后,对他说:记住,这钱是我借给你的,你要自己打工来还。

后来,这个男孩整整做了半年的家务才把赔给玻璃的钱还给父亲,这个小男孩就是美国历史是最受尊敬的总统之一——里根。

在中国的家长看来,他父亲的做法似乎有些残酷,然而后来里根回忆说,正是父亲的这种做法才使得他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因此,要想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家长应当要求孩子勇于对自己的言行负责,不论孩子有什么样的过失,只要他具备承担责任的能力,就要让他去勇敢地面对,就不能让他逃避和推卸,更不能由大人越俎代庖。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第二个要求是对孩子要重过程,轻结果。

孩子只有通过不断的实践体验才能逐渐提高自身的责任意识。

如果家长过于看重结果,势必就
会在孩子做的不够快不或者够好的时候,对孩子进行埋怨和责备,或者忍不住地去取而代之,这一方面会打击孩子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会给孩子留下逃避责任的可乘之机,因为有的孩子一旦发现自己事情做的不够快不够好的时候家长就会及时出手,他以后就会故意表现得能力不足,以此来逃避本来该做的家务。

2.培养孩子的爱心和孝心。

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好,我们苦点累点无所谓。

不对,培养孩子的爱心不是为你,而是为了孩子。

一个人将来要成功的话:25%是智商,75%是情商。

3.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是孩子成功的基石。

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托尔效应:一个孩子,经常被看成什么样,经常被说成什么样,经常被怎么样对待,在不长的时间内,就会变成现实。

孩子是不是神童并不重要,关键是我们家长以一颗什么样的心去对待。

爱迪生的成长故事。

爱迪生是最伟大的发明家,他一生为人类贡献了一千多项发明。

由于家境贫困,他没能像其他孩子一样接受系统的正规教育,他的成功在于他的母亲从小在他幼小的心田里播下了自信和成才的种子。

成功的家庭教育通常离不开这八个字:宽荣、理解、尊重、提醒!出发点就是培养孩子的自信心。

自信心是可以传递的,家长认为孩子行,孩子可能就行,如果我们做父母的都认为自己孩子不行的话,那孩子则铁定不行。

缺乏自信心的孩子,最常见的表现是畏手畏脚,不敢与人交流,一遇到挫折就半途而废,这样的孩子拿到社会上怎么会有竞争力呢!
4.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

著名的教育家叶圣陶曾经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

青少年研究专家孙云晓最近也指出:“习惯决定孩子的命运。

”科学研究表明,3-12岁是人形成良好行为的关键期,12岁以后,孩子已逐渐形成许多习惯,新习惯要想扎下根来就难多了。

孩子学会学习,必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凡是学习成绩好而且稳定的孩子,都是从小培养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而成绩忽好忽坏的孩子,往往缺乏良好的学习习惯。

1)现场互动——身教重于言传(父母的角度)。

家庭教育的根本之道在于家长自我提高,给孩子创造一个学习的氛围,家长的一言一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

2)纠正孩子不良习惯其他一些方法(孩子的角度)。

5.开发孩子记忆潜能
英国大科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一切知识都不过是记忆!这就说明将来孩子成绩好坏,记忆力是起决定因素的。

科学研究表明:幼儿经过双脑平衡、思维能力、记忆技巧等相关智力开发后,对他以后的学习成绩乃至一生的成长发展都起关键作用。

1)古典音乐对记忆和大脑潜能开发的作用。

罗扎诺夫、魏书生、黄莉莉等人的研究成果。

2)培养孩子的联想能力。

一切快速记忆的核心都在于联想。

联想的五大原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