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家庭教育的误区及对策[ 摘要]由于父母对亲子关系缺乏正确的认识, 对孩子缺乏客观的认识和评价, 我国家庭教育在观念和方式上都存在许多误区,父为子纲、不打不成才、树大自然直等等的教育理念还深深影响着当今的家庭教育实践。

论文从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出发, 分析中国父母对孩子及亲子关系的基本认识后, 进一步探讨家庭教育误区产生的原因, 并给出走出家庭教育误区的建议和方法。

[关键词]家庭教育;误区;原因;对策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具有奠基性,导向性,终生性。

现在的家庭教育越来越引起家长的关注,但绝大多数的家长对教育孩子有困惑。

家庭教育的好坏不但关系到孩子的成长,还关系到家庭的幸福。

一、家庭教育的现状对于目前的家庭教育,来自孩子的调查显示,至少有一半的孩子对自己的父母感到不满意。

在有心里话选择跟谁说时,很多孩子选择和同学说或好朋友说,选择和父母或老师的不多。

聊城市的一次调查认为,有60%的孩子并没有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

北京青年报报道说:全国有6000万对父母承认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是失败的,并对怎样教育孩子感到非常困惑。

对孩子感到失望和灰心的家长也很多。

当前家庭教育的误区主要表现在教育观念、教育模式两个方面。

(一)家庭教育观念有误区教育观念的误区,指家庭教育在指导思想上的一些失误。

1、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

据有关资料显示,59%以上的家长期望孩子的学历为大学以上,89%的家长期望孩子从事脑力劳动, 文化期望与职业期望都较高。

有的家长不惜耗尽积蓄送孩子读重点学校、“贵族”学校,有的家庭为孩子请“家教”、置电脑、购钢琴,并陪读陪练,而对孩子的非智力因素诸如情感意志、兴趣、爱好、个性等的培养, 却置若罔闻。

只重视如何成才,却忽视如何做人。

偏颇的教育观念加上不良教育方法, 使本是家庭教育重点的非智力因素的培育被忽视了。

结果使孩子在智力发展的背后隐藏着情感淡漠、意志薄弱、品德不良、性格孤僻等问题,反而有碍于智力因素的开发。

2、重分数轻品德。

应试教育的以分取人,使家长盲目追求高分, 不是教育孩子掌握真才实学,做脚踏实地的人, 而是陷入“分数=知识=智力=人才”的怪圈。

孩子得高分,家长就以肯定、奖赏。

孩子得低分,家长便追究原因,甚至恶言相向, 拳脚相加。

这就必然导致孩子对分数的崇尚与畏惧,以至考试作弊、涂改试卷上分数等事时有发生。

3、重身体轻心理。

父母溺爱娇惯使孩子身体营养过剩,而心理营养却相对匮乏。

有的父母对孩子百般呵护,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外出怕危险,做事怕累着,却忽视孩子自理能力和劳动习惯的养成, 致使孩子不会克服困难, 不会处理问题, 严重地束缚了孩子的聪明才智。

据国家教委对万大学生的调查,其中20 %存在心理问题。

北京 16 所高校对本科生做了10年的统计,证实造成大学生退学、休学、中断学业的原因中,心理因素高居首位。

事实说明, 家庭教育不仅应注意孩子的身体健康,还要注愈孩子的心理健康。

4、重物质轻精神。

物质上有求必应,生活上全面照顾,精神需求却往往被忽略. 在一个三口之家, 孩子的消费居首位,占家庭总消费支出的%,而物质生活消费又占孩子总支出的%,集中在吃、穿、玩三方面 ,其中以食品支出为最高。

对孩子的精神需求许多家长却无暇顾及。

聊城市对中学生的调查显示 ,有34%的学生认为与父母无话可谈;50%对父母的批评口服心不服;43%的学生感到家庭寂寞。

以上可见物质满足太盛,精神交流却相对欠缺。

须知,在物质相对丰富的社会里,人们更重要的是精神关怀!5、重言教轻身教。

言传与身教, 二者应该统一起来,而目前家庭教育中二者却常常割裂。

许多父母说的多做的少, 口头教育多,以身作则少。

不少家长教育孩子好好学习,自己却不读书、不看报;教育孩子说实话、做老实人,自己却盛情假意,投机取巧;教育孩子不要贪玩,自己却通宵玩麻将,抱着手机玩不停;教育孩子讲文明礼貌,自己却说脏话,对人尖酸刻薄;教育孩子孝敬老人,自己却不赡养父母,如此等等。

许多家长忘记一个真理——身教重于言教;尤其有关品德和行为的教育, 至关重要的方法,不在于长篇说教, 而在于以身作则。

(二)家庭教育模式有误区1、溺爱型家庭教育具体表现为:全家人以孩子为中心,孩子的要求一概满足;孩子犯错误一味迁就,父母甘为儿女做牛马。

对孩子的影响:在这种家庭中成长的孩子,容易养成唯我独尊的心理,任性、自私、不合群、不关心他人。

他们只习惯于被爱,不懂得感恩,稍不满意就嫉恨在心。

他们往往在家里胆大包天,在外面胆小如鼠。

这样的孩子缺少物理性、缺乏坚强的意志,甚至好逸恶劳,将来难以直面艰难的人生,难以适应激烈竞争的严酷现实。

2、专制型家庭教育具体表现:家长居高临下,对孩子无所谓尊重与理解,只按自己的意愿为孩子操持,一切由家长说了算,孩子无权决定自己的事,从每天的时间安排,参加什么兴趣班,交什么朋友都由父母定。

这也不准,那也不准,规矩很多,没有自由。

一旦违抗,轻则骂,重则打,严厉有余,民主不足。

对孩子的影响——向两个方向发展:一是生性懦弱的孩子,更加胆小怕事,唯唯喏喏,没有生气,缺乏创造性,他们心理脆弱,如踩钢丝,不知什么时候会摔下来。

二是生性倔强的孩子,更加顽劣,不怕骂,不惧打。

他们在充满暴力的环境中长大,逆反心理强,对他人更具攻击性。

长大后,容易对他人实施暴力。

3、放任型家庭教育具体表现:父母崇尚“静待花开”“树大自然直”的理论。

只管养,不管教。

对孩子的表现放任自流,不管不顾。

孩子表现好不夸奖,表现差不批评。

强调工作忙,事情多,没时间管,学校要求家长配合的工作完不成。

把孩子的教育全推给学校。

对孩子的影响:孩子在这种无拘无束、自生自长的环境中生活,必然养成自由散漫、组织纪律性差的习惯,集体观念差,是非观念不强,对什么事都处无所谓的态度,不愿意约束自己。

他们害怕困难,缺乏理想,做事拖拉,阻碍自己的进步与成长。

4、奢望型家庭教育具体表现:对孩子期望值过高,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太切,期望自己的孩子出人头地,没有从实际出发。

总爱拿其他的孩子的长处与自己的孩子短处比,发展特长也盲目攀比,拔苗助长。

对老师过于苛求。

对教育孩子缺乏长远考虑,急于求成,急功近利。

对孩子的影响:孩子承受的压力过大,心理负担重,担心满足不了家长的期望,如履薄冰。

对学习、比赛、考试深感恐惧。

他们活得很累,心理很脆弱。

整天担心受怕,一旦满足不了父母的要求,就自责、内疚,感到无脸见人,甚至轻生。

有的则产生逆反心理,仇恨父母,感情上越来越孤僻,内心越来越空虚。

5、矛盾型家庭教育具体表现: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教育有矛盾。

父亲严厉,母亲放纵。

两代人对孩子教育有矛盾:老一辈溺爱有加,年轻一辈严格有余。

家庭教育过程前后矛盾。

家庭教育情绪化,高兴时,放纵,心烦时,拿孩子出气。

家庭与学校有矛盾:不配合学校和老师工作,在家里当着孩子的面说学校和老师的坏话。

孩子有了问题,只怪学校和老师。

对孩子的影响:由于家长和学校“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

家长“有的唱红脸,有的唱黑脸”。

产生教育内耗。

孩子无所适从,分不清是非。

有的孩子还会利用矛盾掩护自己,并从中学会投机取巧,两面讨好,形成双重人格。

二、家庭教育的误区产生的原因形成家庭教育误区的原因不是单一的。

我们可从以下几方面作出分析 :1 、传统文化的影响。

封建的伦理道德观念影响着现代家庭教育。

中国封建社会推崇忠、孝、节、义,从而形成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封建伦理道德。

在家庭中,孩子是父母的私有财产,父辈有绝对的权威。

这种观念反映到家庭教育中, “奢望型”“专制型”等家庭教育的误区可见其影子。

这样的家长对孩子缺乏应有的尊重、理解、宽容,对孩子缺乏平常心。

不明白孩子是发展中的人、未成年人,他们有参与权、质疑权、出错权。

2、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影响。

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往往直接决定着他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一方面,家长的文化素质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家长的道德水平、教育观念、教育方式等,从而直接影响着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方法以及家长教育质量的高低。

另一方面,家长文化素质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家长的职业、经济收入和社会地位,间接决定着家庭的生活方式与心理氛围,从而使置身于相应家庭环境之中的孩子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3、家长的教育理念的影响。

有的家长或信奉“不打不成才”,扼杀了孩子的天性,或信奉“树大自然直”“静待花开”对孩子不闻不问,放任孩子的人格形成和发展。

有的是家长工作很忙,没有时间来管理孩子,他们嘴上说的是孩子最重要,可是在行动上是工作或自己的休闲娱乐最重要。

有些家庭还存在着价值取向多元化,家庭成员之间个性差异、文化差异、阅历差异在家庭教育中引发冲突,形成“矛盾型”家庭教育误区,造成教育合力的浪费。

有些家长忽略家校携手优化育人环境的重大作用。

认为孩子交给了学校,一切责任都是学校的。

不懂得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破坏老师在孩子心中的形象,或降低老师的威望,会给孩子造成心理障碍和感情隔膜,从而在孩子的潜意识里拒绝老师的教育,并迁移到憎恨老师所教的学科。

4、社会风气的影响。

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导致一些不良社会风气逐渐蔓延,攀比之风也影响到了家庭教育。

有些家长虚荣心作怪,不明白“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教育的规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必须为孩子制定量身定做个性化发展计划。

在孩子教育方面进行攀比,费尽心思请家教拜师学艺,不能正确把握孩子的实际,缺乏一定的专业教育知识,对孩子的教育存在很大的盲目性,自负性,影响了孩子的健康成长。

长期以来,大多数家长儿时所受的教育是“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的“旧三中心”教育体制。

学校教育围着高考指挥追求升学率, 常常以语、数学科压体、美、劳。

家庭教育仿而效之,家庭教育自然也就成为学校应试教育的延伸。

“万般皆下品, 唯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等价值观,也还左右着现代人的家庭教育观念,重智轻德、重脑轻劳就是这种观念的反映。

家长们如果把握不好, 对孩子的教育就会走入误区。

例如脑力劳动者的社会地位、职业声望高于一般普通劳动者, 自然会引起人们的祟拜;加上现实生活中的升学竞争、就业压力、干部聘用导向等方面的影响,家长如不能正确认识,家庭教育中就必然出现重智育、重技能、重分数而忽视德育的倾向,急功近利、选择成才捷径,重智轻德、重物质投入轻精神投入等现象,就很自然地发生了。

三、家庭教育走出误区的对策和方法家庭教育要走出误区,必须与时俱进、理论联系实际,采取有力措施, 切实做到与教育方针、培养目标同向。

1、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现在知识经济时代,终身学习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

家长应通过不断学习,完善自己的心理素质和文化素质,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从而应对在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难题,更有耐心、决心和教育心智,创造性地、坚持不懈地寻求较好的教育效果;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发展中的孩子,促进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要根据孩子身心发展的特点,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不是从某一侧面发展,教育孩子学会学习;要不断反省自己,分析教育孩子的成功与失误,积累经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