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叶黄杨病虫害

大叶黄杨病虫害

大叶黄杨常见病虫害的发生及防治大叶黄杨,学名:Euonymus japonicus Thunb.,别名:冬青卫矛、正木。

大叶黄杨属卫矛科卫矛属,常绿灌木,其枝叶浓密,嫩叶绿色有光泽,四季常青,且有各种花叶变种。

因此,大叶黄杨有较高的观赏价值,作为城市绿化植物材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特别是作为绿篱栽植具有成形快、耐修剪、易管理,对各种有害气体及烟尘有较强抗性。

近几年来,大叶黄杨已成为华北地区园林绿化中最为常用的绿篱、修剪造型和背景植物,应用越来越来广泛,在绿化美化、提高城市环境质量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近几年其病虫害发生较重,使其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受到了制约。

笔者对其主要病虫害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研究,现就常见的大叶黄杨尺蠖、蚜虫、叶螨、扁刺蛾、日本龟蜡蚧、卫矛矢尖盾蚧、大叶黄杨疮痂病、大叶黄杨白粉病、大叶黄杨叶斑病、大叶黄杨煤污病等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加以介绍,供同行们参考。

一、主要虫害1、大叶黄杨尺蠖大叶黄杨尺蠖,学名Calospilos suspecta Warren,又名丝棉木金星尺蛾、卫矛尺蛾,属鳞翅目,尺蛾科。

⑴危害方式大叶黄杨尺蠖以幼虫食叶为害,在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的季节为害最为严重。

1~3龄幼虫食叶肉使其呈网状,4~6龄幼虫食量大增,初从叶缘开始取食,叶片成大小不等的缺刻状,严重时整个叶片被吃光,幼虫吐丝下垂,迁移其他枝条继续为害。

被尺蠖为害过的大叶黄杨树势极差,严重时成片枯死,严重影响其观赏价值。

⑵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14毫米左右,翅展37~43毫米。

体、翅底银白色,淡灰色斑纹。

雌成虫触角丝状;雄成虫触角羽毛状。

前翅近三角形,外缘有一行连续的淡灰纹。

外横线成一行淡灰斑,上端有一大斑,中有一圈形斑,翅基有一深黄褐色大花斑;后翅斑纹较少,中横线为一淡灰色的宽斑,外横线由有一行淡灰色圆点构成斑纹。

前翅反面斑纹同正面,但无黄褐色斑,翅斑在个体间略有差异。

头部及颜面黑褐色,下唇须极短,基部黄褐色,尖端黑褐色,胸背淡黄色,杂有褐色毛;前足基节前侧有两个褐色斑,后足胫节最长大,有内距和端距各一对;腹部金黄色,有黑斑点9列。

雄成虫体长10~13毫米,翅展33~43毫米;腹部金黄色,有黑斑点7列;其他特征与雌成虫相同。

卵:长圆形,上端较大,有点刻组成的格纹。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32毫米左右,体黑色,刚毛黄褐色。

头部冠缝及傍额缝淡黄色,前胸背板黄色,有5个近方形的黑斑。

背线、亚背线、气门线上线、亚腹线为蓝白色,气门线及主腹线黄色,较宽,臀板黑色。

胸部及腹部第6节以后各节上有淡黄色环;腹足黑色,外侧面黄色斑,端部淡黄色。

桶:棕褐色,体长13~15毫米。

⑶发生规律在河北省任丘地区1年发生3代。

以蛹在地下3~5厘米深的土壤中越冬。

越冬代成虫于翌年5月中旬羽化、交尾、产卵。

第1代成虫于7月上旬羽化,第2代于8月上旬羽化,8月以后以第3代蛹越冬。

各虫态历期依发生季节而略有所不同,一般卵期7~15天,幼虫期25~30天,蛹期20左右。

成虫夜间羽化,以晚上6~10时最多,新羽化成虫当夜和清晨有露水时假死性强。

成虫白昼静伏,常伏于叶面、枝干、杂草上,飞翔力不强,易捕捉,夜间活动,日落前活动较盛。

雌成虫活动强于雄成虫,有趋光习性。

成虫羽化后不久即能交尾,以晚间8时至午夜2时最盛。

成虫常产卵于附近叶背、枝干、杂草上及树木的裂缝中,每堆卵块数十粒卵,排列较整齐。

初产时卵灰绿色,近孵化时呈黑色。

初孵幼虫黑色,群集,共5龄,受惊后有吐丝下垂习性。

幼虫脱一次皮后显细微条纹,3龄后身体两端主气门线、腹线变黄。

老龄树木裂缝,特别是经多次修剪过的大叶黄杨绿篱,枝内杈缝隙多,因此卵块也多,虫害也较重。

⑷防治方法①冬、春季人工挖蛹,灭杀越冬虫蛹。

②越冬成虫飞翔力弱,羽化期及时捕杀。

③黑光灯诱杀成虫。

④生物防治:1600IU/mg的Bt可湿性粉剂1000至1200倍液加0.05%洗衣粉喷雾,让害虫中毒后在树上慢慢死亡腐烂,不直接往下掉,可保护环境不受污染。

⑤化学方法:20%灭幼脲3号1500至2000倍液喷雾,或20%米满悬浮剂1500至2000倍,或2.5%的敌杀死2500至3000倍液等。

2、蚜虫蚜虫,又名腻虫、蜜虫等,属同翅目蚜总科。

⑴危害方式蚜虫是最常见的害虫之一。

由于大量分泌蜜露,因此也叫蜜虫。

蚜虫主要以口器刺吸植物汁液养分,成蚜、幼蚜群聚于叶片、嫩茎、顶芽、新梢上,吸取汁液,引起畸形、皱缩、卷曲、萎蔫,有的形成虫瘿,使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枯萎死亡。

蚜虫的分泌物使植株生理作用受阻,容易诱发某些病害和煤污病等,蚜虫传带植物病毒已远远超过自身其取食的为害程度。

⑵形态特征无翅胎生雌蚜:体长1.5~1.8毫米,宽0.6~0.9毫米。

体夏季棕黄,春秋季为墨绿至蓝黑色,体背有斑纹,被有蜡粉。

复眼黑色,触角6节,腹管圆筒形,基部较宽,尾片圆锥形,近中部收缩。

有翅胎生雌蚜:体长1.2~1.9毫米,宽0.4~0.5毫米。

体黄色、浅绿色或深绿色,前胸背板黑色,夏季个体腹部多为淡黄绿色,春秋多为蓝黑色,腹部两侧有3~4对黑色斑纹。

触角6节,比体长。

腹管黑色,圆管形,上有覆瓦状纹,尾片黑色。

形状同无翅胎生雌蚜。

卵:椭圆形,长0.5~0.7毫米,宽0.2~0.4毫米。

初产时黄绿色,后变为深褐或黑色,具光泽。

若蚜:无翅若蚜共4龄,末龄若蚜体长1.6毫米,宽0.9毫米。

夏季多为黄白色至黄绿色,春秋季蓝灰色至绿色,复眼红色,无尾片。

有翅雄若蚜也为4龄,第3龄若蚜出现翅芽,翅芽后半部为灰黄色。

体被蜡粉,体两侧有短小的褐色翅芽,夏季黄褐或黄绿色,春秋季蓝灰黄色,形同无翅胎生若蚜。

⑶发生规律棉蚜繁殖力强,1年高达20代、世代交替,夏天4~5天就可繁殖一代,每雌蚜一生能繁殖60~70头若蚜。

在华北地区一般以卵在木槿、石榴等枝条上或夏季枯草的基部越冬,翌年春3~4月份孵化为干母,在越冬植物上孤雌胎生,繁殖3~4代,4~5月间产生有翅胎生雌蚜,飞到大叶黄杨上危害,并继续孤雌生殖。

晚秋10月间产生有翅迁移蚜从大叶黄杨上迁到越冬植物上,产生有性无翅雌蚜和他处飞来的雄蚜,交配后产卵,以卵越冬。

⑷防治方法①园林技术防治:铲除杂草,剪除残枝败叶,特别是有虫的叶片。

②物理方法:黄色薄型塑料板诱杀有翅蚜。

③生物防治:注意保护天敌,如瓢虫、草蛉等。

天敌数量多时,尽量少用广谱性农药,选用适合的生物农药,如使用1.2%苦·烟乳油800~1000倍液喷雾。

④发生量大时要及时喷药,可用2.5%敌杀死2500~3000倍液,6%吡虫啉3000~4000倍液等其中一种进行叶面喷雾,喷时注意安全。

也可根施3%呋喃丹颗粒剂防治棉蚜。

3、叶螨叶螨也叫火龙虫、红蜘蛛。

螨虫不是昆虫,叶螨类属蛛形纲,蜱螨目叶螨科。

⑴危害方式叶螨聚集在叶片背面,成虫、若虫用口器刺入叶内吸吮汁液,常造成大叶黄杨叶片绿素受损,叶片密集细小的灰黄点或斑块,严重时叶片枯黄脱落,甚至因叶片落光造成植株死亡。

⑵形态特征叶螨个体很小,体长一般不超过1毫米,呈圆形或卵圆形,桔黄或红褐色,因此称红蜘蛛。

叶螨是危害叶片的主要害虫,也属于刺吸植物枝叶的害虫。

⑶发生规律可通过有性繁殖,也可孤雌生殖,以卵或受精的雌成虫在树皮缝隙或土壤下越冬。

繁殖能力极强,一年可达10余代,多则20~30代。

在高温干旱的条件下,繁殖迅速。

气温20-30℃最适宜,5天左右即繁殖一代、世代重叠。

1年之中以5~6月及8~9月出现两次高峰期;秋季干旱,降雨量少,繁殖快,越冬虫口基数大,导致第二年大发生;不合理的施药使环境恶化,天敌数量减少。

⑷防治措施:抓住关键时期,在每年的5~6月份,第1代幼螨孵化盛期,即害螨危害高峰期,和秋季8~9月份第二为害高峰期用药,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药剂应选用高效、低毒、天敌杀伤小的杀螨剂,同时,也必须交替轮换使用,以增进杀螨效果,避免害螨产生抗性,以延长农药有效使用年限。

⑸防治方法:①搞好预测预报,及时检查叶面叶背,最好借助于放大镜进行观察,发现叶螨在较多叶片为害时,应及早喷药。

防治早期为害,是控制后期猖獗的关键。

防治标准是:每百叶有10~15头时,即可防治。

②去除病虫枝及清除杂草,集中烧毁。

③夏季螨量不影响树木生长时,可喷清水冲洗。

④虫害发生严重时,用1.8%阿维菌素乳油(虫螨克星、齐螨素、虫螨克、虫螨光、爱福丁)7000~9000倍液均匀喷雾防治;或使用15%哒螨灵乳油(速螨酮、灭螨灵、杀螨尽)2500~3000倍液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忌用敌敌畏杀灭螨类,敌敌畏对螨类有刺激增殖的作用。

不要用菊脂类农药,它对螨类无效。

⑤保护天敌,如瓢虫、草蛉等。

4、扁刺蛾扁刺蛾,学名Thosea sinensis Walker,扁刺蛾又名黑点刺蛾,幼虫俗称洋辣子,属鳞翅目,刺蛾科。

⑴危害方式低龄幼虫在叶片叶面上啃食表皮和叶肉,致使被啃处呈现白色网状,大龄幼虫将叶食成缺刻或孔洞,严重时吃成光杆,影响树势生长和发育。

幼虫体具毒刺,触及皮肤,会疼痛红肿。

如不及时防治,有时发生扰民现象。

⑵形态特征成虫:雌成虫体长13~18毫米,翅展28~35毫米;雄成虫体长10~15毫米,翅展约30毫米。

体、翅暗灰褐色。

腹面及足色较深,前翅灰褐稍带紫色,前翅外缘较直,臀角弧弯,内半部与外线以外带褐色并稍具黑色雾点,外线明显暗褐色与外缘略平行,横脉纹为1个黑色圆点。

自前缘至后缘有1条向内倾斜的褐色条纹,斜纹内侧略上方有一褐色斑点,雄蛾较明显。

后翅暗灰褐色,外缘有褐边,缘毛灰褐色。

卵:长椭圆形,扁平光滑,长约1毫米,初为淡黄绿色,后变为灰褐色。

幼虫:老熟幼虫体长21~26毫米,宽16毫米左右。

扁椭圆形,背部稍隆起,形似龟背状。

全体绿色至黄绿色;背线白色,两侧有蓝绿窄边。

体边缘每侧有10个瘤状突起,上生刺毛;每1列体节背面有2个小丛刺毛,第4节背面两侧各有1个红点,较明显。

蛹:体长10~15毫米,近椭圆形。

前端较肥钝,后端稍削。

初为乳白色,后渐变为黄色。

茧:长12~16毫米,椭圆形,暗褐色,似鸟蛋。

⑶发生规律在河北省任丘地区1年1代,以老熟幼虫在树木附近浅土层中做茧化蛹过冬。

越冬幼虫于翌年5月中旬化蛹,6月上旬羽化成虫,成虫发生盛期在6月中下旬至7月上中旬。

成虫夜间活动,有强趋光性;白天隐伏在枝叶间、草丛中或其他荫蔽物下。

卵多散产在叶背面,卵期6~8天,初孵幼虫停息在卵壳附近不取食,经1次蜕皮后先取食卵壳,再啃食叶肉,留下一层膜状表皮。

幼虫集中栖息习性,大龄幼虫逐渐分散为害,高龄幼虫昼夜取食,共8龄,自6龄起,从叶片边缘咬食成缺刻甚至吃光全叶。

老熟幼虫迁移到树干基部、树枝分叉处和地面的杂草间或土逢中作茧化蛹,其中腐殖质多的土壤及沙壤土结茧位置较深,离树干较近,入土较深也较密集;而黏重的土壤结茧位置离树干较近,入土较浅,较为分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