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有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综述及展望

国家有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综述及展望

国家有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文件综述及展望
摘要:本文对国家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和政策进行了梳理和综述,从宏观上把握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阐述了各个文件的内在关系,从国家政策的角度提出了未来的政策发展趋势。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政策;专业化
我国高校心理建康教育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起步,经过多年探索逐渐完善。

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建康教育,给予了较多政策支持。

对国家20多年来出台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进行综述,有助于从政策层面认识我国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历程,抓住心理健康教育重点,把握心理健康教育未来发展方向。

一、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国家文件
(一)专门性文件。

从1994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起,党和政府出台了多份文件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出指导、要求、规范。

包括2002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的通知、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教育部卫生
部共青团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2010年2月教育部办公厅《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2011年6月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2012年10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

(二)综合性文件。

综合性文件有在党相关的报告和决定中提到了心理工作,主要包括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07年10月《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0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央宣传部、国务院国资委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1年2月)、《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1年10月1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

这些文件提到要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加强心理健康保健,健全心理咨询网络,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文件虽不是专门针对高校的,但在全社会营造了关心心理健康、重视心理健康教育的氛围,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提供了重大支持和良好环境。

二、文件综合解读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起点。

从80年代中国大陆第一批高校心理咨询室建立起,我国心理健康教育逐渐兴起,但人们对这项工作的说法并不统一,有心理辅导、心理咨询、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1]。

1994年8月中共中央颁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该文件首次明确提出了“心理健康教育”一词,统一了称呼。

文件在第9点提到,“要积极开展青春期卫生教育,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该文件的发布,表明党和政府开始全面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各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

1995年11月当时的国家教委出台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试行)》,在德育目标中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目标进行了表述,明确健康的心理素质,即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和自尊、自爱、自律、自强的优良品格及较强的心理调适能力。

在德育内容中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明确,即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个性心理品质教育、心理调适能力培养;在德育途径中,明确了要在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中加强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咨询与指导。

这些明确的提法,为高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指导。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式启程。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
议》,该文件提到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

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教育部先后于2001年3月、2002年4月出台了《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

这是教育部专门就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出台的政策文件,文件就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任务和内容、原则、途径和方法、队伍建设等做出了具体部署和规范。

这两份文件颁发之后,全国高校纷纷开始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精神,就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工作,2005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全面强调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水平,建立大学生危机干预体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工作专兼职教师的培训。

从该文件起,国家开始重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培训,心理教师参加专业培训的机会增加,专业化水平逐渐提高。

2011年教育部出台《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
作基本建设标准(试行)》,对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软硬件条件进行了硬性规定。

各高校开始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达标建设,硬件、师资配置逐渐到位,心理健康教育条件大大改善。

2012年10月《精神卫生法》颁布,对心理咨询、心理治疗、精神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做出了明确规定,划定了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精神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的界限。

这大大规范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促进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正常发展,规避了潜在风险。

三、讨论
(一)各文件内在关联。

各文件之间有严密的逻辑关系,后一个文件在继承前面文件的基本精神上,针对新情况进行了规范。

各文件共同点是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进行了逐步规范和更多支持。

比如,最早的文件只是强调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没有具体强调师资队伍建设、培训、危机干预、课程建设,到后面开始强调师资队伍建设,开展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从开始的指导性意见到后面的指令性标准,如最开始的文件强调培养心理素质,没有强调心理咨询,到2005年开始强调要提高心理咨询工作水平,既要开展面向全体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要根据不同情况开展心理辅导和咨询工作;在专职教师的配置上,最开始没有相关规定,中期要求少而精,后面有具体的配比要求;师资培训上,最开始没有相关要求,中
期强调要开展培训,后面有培训的具体时数和次数规定。

(二)心理健康教育政策的规律。

国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政策遵循一定规律,先是高校探索,根据探索中的情况,教育部及时进行总结和凝练,发扬好的经验,纠正不适合之处。

如90年代中出现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伪科学现象,教育部在2001年出台的政策中强调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防止伪科学化;又如21纪初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频发,教育部及时在文件中强调了心理危机的预防和干预工作。

四、未来政策展望
政策从来都是根据新情况不断发展完善并解决运行中
存在突出问题的。

在心理健康教育中,还存在学科性不强、师资队伍建设薄弱、专业化水平低等问题,未来的政策可以在以下方面加强指导和规范。

(一)建立独立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科。

加大学科建设,支持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加大心理健康教育的人才培养,在本科、硕士、博士层面加大支持,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成长提供学科支持。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性、特殊性,提高心理专职教师的待遇和心理教育机构的配置级别,按照博士、副教授的待遇设定心理教师的待遇。

心理教师在职称评定上存在劣势,可采取低评高聘的方式,将符合一定条件的心理健康专职教师聘为副教授。

同时,建立
单独的心理咨询师专业技术职称序列,提升心理教师的专业化水平。

(三)拓宽心理健康专职教师的职业发展空间。

把心理健康教师纳入党政干部后备人才的重要来源,按照心理教师相对稳定的要求,既要支持心理教师留在本职岗位,又要合理流动,党委组织部系统要对这支队伍给予关注和培养。

参考文献:
[1]唐春红.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回顾与展望[J].
湖北社会科学2013(6).
[2]仰滢.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20年回顾与展望[J].中国高教研究2008(7).
[3]解如华.从政府政策角度看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的发展特点及未来走向[J].职业时空,2011,12:100-101.
(作者单位: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