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7.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7.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泵血功能
以Na +通道为0期去极的心肌细胞 称快反应 细胞 :
心房肌 心室肌 浦肯野纤维 形成的动作电位,称快反应动作电位
②复极过程
复极1期:快速复极初期,约10ms • 特点:膜内电位由+30mV迅速复极到 “0”mV左右。 0期与1期快速膜电位变化合称为峰电位
• 机制:Na+通道失活关闭,K+通道开放, 引起一过性K+外流(It0)
2. 窦房结细胞的电位
⑴ 波形
+40 +20 0
⑵ 特点
① 有0,3,4期, 无1,2期 ② 最大复极电位 (-70mV) 阈电位(-40mV) ③ 0期去极速度慢、 幅度低 ④ 4期自动去极化快
0
-40 -60 -70 -90
3
4
⑶ 形成机制:
0期:Ca2+缓慢内流(L型Ca2+通道)
3期:K+ 外流 4期:三种 *① K+ 外流( IK 通道) 进行性→ ② Na+内流( If 电流) 进行性↑
Na+-Ca2+交换(3Na+交换1Ca2+)
自律细胞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 浦肯野细胞的动作电位 形成机制
0
12 0
0、1、2、3期: 与心室肌细胞基本相似
3
4
4期:递增性Na+为主的内向离子流(If)
+递减性IK外向K+电流所引起的自动去极化
浦肯野细胞的起搏机制
递增性Na+为主的内向离子流(If) K+外向电流所引起的自动去极化
心脏的生物电活动
心肌的生理特性
⒈ 兴奋性 ⒉ 自律性 ⒊ 传导性 ⒋ 收缩性 ( 四性 )
电生理特性* 机械特性
心肌细胞的类型
1. 工作细胞(心房肌、心室肌细胞 特点:无自律性 2. 自律细胞(P 细胞、浦肯野细胞)
特点:无收缩性
一、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不同心肌细胞 动作电位的形 态和形成机制 不同
兴奋性
0
极低
原因
Na+通道失活
少数Na+通道恢复
绝对不应期 0期~ -55mv
局部反应期 -55~ -60mv
②相对不应期 -60~ -80 mv
③超常期
-80~ -90mv


部分Na+通道恢复
大部分Na+通道恢复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与心肌收缩活动的关系 不发生强直收缩
心肌细胞的有效不应期长相
当于收缩期+舒张早期, 此期 任何刺激都不能使心肌再发 生兴奋也不可能再收缩。 保证收缩-舒张交替,完成
工作细胞跨膜电位及其形成机制
1.静息电位(Rp)
- 90mV
①K+外流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K+平衡电位
②少量Na+内流
③生电性Na+- K+泵
动作电位的形成机制
+40 +20 0
0期:Na+快速内流 1期:K+ 外流 2期: Ca2+内流 达平衡 + 外流 K 3期:K+ 外流
Na+ K+ + Ca2+ Na+ Ca2+
-70 -90
4期:Ca2+-Na+ 交换 Na+ - K+交换
K+ K+ K+ Na+
①去极化过程
0期:快速除极期 1~2ms • 特点: • 膜内电位由静息时的-90mV, • 迅速上升 到+30mV左右,正电部分称 超射。 除极幅度达120mV,0期电位变化最大 速率可达200~400V/S。
机制:
刺激 ↓ 静息电位 ↓ 阈电位 –70mV ↓ 激活快Na+通道 ↓ Na+ 再生性内流,0mV失活 ↓ 接近 Na+平衡电位 (0期去极化)
TTX(TETRODOTOXIN)
+通道的特点 快Na
① 电压依从性,阈电位–70mV ② 激活快、失活快, 0mV失活,持续1-2ms ③ 特异性强(只对Na+通透) ④阻断剂(TTX) : 不敏感, Na+通道蛋白分子 结构不同,不同组织敏感性不同,心肌细 胞 仅为神经、骨骼肌1/100~1/1000

心肌的电生理特性
1.影响心肌兴奋性的因素 (1) 静息电位(RP)水平: (2) 阈电位(TP)水平: (RP-TP)↑→ 兴奋性→
(3) Na+ 通道状态:
备用状态: -90 mV (具有兴奋性的前提)
激活状态: -70 mV
失活状态: -0 mV
2. 兴奋性的周期性变化
分期
时间
①有效不应期 0期~ -60mv
特点:4期自动去极化,余者同心室肌 4期自动去极化机制:
⑴ K+外流进行性→
IK通道0期开放→平台期逐渐加强→3期复极化
-60mV开始关闭→ 最大复极电位近完全关闭
⑵ Na+内流( If 电流 ) 进行性↑← 铯(Cs)
发挥主要作用的起搏电流
特点
0期去极化速 度 快,幅度大。 4期自动去极化速度比窦房结细胞慢---自律性低 If 通道: 激活:复极化3期-60mV开始激活、 -100mV充分激活(超极化激活) 失活:去极化的0期-50mV失活 时间依从性的非特异性通道 阻断剂:Cs2+选择性阻断 自动去极化引发动作电位时If 中止
激活
失活


慢 Ca2+ 通道


阈电位
离子流
- 70mV
Na+
- 40mV
Ca2+
电位
大、快反应电位
小、慢反应电位
心房肌、窦房结、浦氏纤维跨膜电位
心肌的兴奋在心脏内的传导
窦房结 (P细胞)

心房肌 结间束 (优势传导通路 1m/s) 房室结 (0.02~0.05m/s) 希氏束 浦肯野系统 (1.5~4m/s) 心室肌 (0.5m/s)
4 0 3
③ Ca2+内流( T型Ca2+通道)←镍阻断
4期自动去极化形成机制
①IK 通道:时间依从性 去极化时开始激活→ K+ 外流逐渐增强 3期复极的主要原因 →最大复极电位开始关闭→ K+ 外流↓ ② If通道:电流强度较小,激活缓慢 ③ T型Ca2+通道:阈电位-50mV
快 Na+ 通道
②复极过程
2期: Ca2+内向电流和K+外向电流综合的结果 早期:外向电流Ik=内向电流,膜电位0mV左右
晚期:外向电流>内向电流,膜电位趋向降低 慢Ca2+ (L—型钙通道)通道的特点: ①电压门控通道,阈电位–40mV。 ②激活慢、失活也慢(2期末)。
• ②复极过程
• 3期: K+外向电流 Ca2+ 通道失活, Ca2+ 内流停止,同时细胞膜对K+ 通透性增加。在-60mv时Ik1激活, K+外流,复极加快。 • 4期:Na+–K+泵(3Na+交换2K+)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