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公共政策的本质的理解和认识
从历史的角度看,公共政策是一种与人类的生存发展相联系的社会历史现象,它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首先是鲜明的政治性,还有一定的灵活性,相对的稳定性,同时还有法性的特点。
一般意义上讲,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机关经由政治过程所选择和制定的为解决公共问题、达成公共目标、以实现公共利益的方案。
换言之,它是公共权威部门为解决社会公共问题、调整和平衡社会利益关系,而根据一定的制度和程序制定的行动指南和行为规范。
其中,公共政策主体是政策运行过程中,直接或参与和影响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的个人、团体和组织,包括官方的政策主体和非官方的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的客体即政策作用的对象,是政策实施过程中所能预测、协调和控制的一切对象,包括政策资源、政策环境和政策未来因素。
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据特定时期的目标,在有效促进与公平分配社会公共利益的过程中所制定的行为准则。
包括五点涵义:一、公共政策的核心主体是政府;二、本质是对公共利益的有效促进与公平分配问题,由此体现出公共政策具有双重作用利益分配和利益增进;三、分配是个动态过程,包括利益选择、利益综合、利益分配和利益落实;四、政策过程的目标导向;五、受时空限制。
其中,就公共政策的本质而言。
从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来分析,现代公共政策具有多种规定性,而在这些规定中起决定作用的则是:公共政策是公共权力为着一定的目标而进行的社会资源的配置和社会利益的分配。
而这一起决定作用的规定性就是公共政策的社会本质。
所谓一定的目标,首先是据有公共权力的个人与群体的社会性即他们在一定的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中所处的地位,决定他们代表一定的社会阶级。
再次是公共权力的形式上的委托人即公民的利益、愿望和要求输入到政治体系中之后,聚合成为公共利益并进而形成公共目标。
由公共权力机关所确定的政策目标,常常带有自利性、阶级性和公共性。
而社会资源的配置则是指政策主体为一定的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进行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的调配与组合。
此外,社会价值的分配,指的是作为政策成本的社会资源投入后,随着政策目标的实现而获取的政策收益在不同的社会群体间的分布。
这里的社会利益即社会价值,指的是生产资料、权力、财力、荣誉、地位等等被统称作“价值”的那些东西。
作为公共权力的占有者,政府根据统治目的进行利益分配。
政府要选择那些与政府的价值取向一致的社会群体利益,作为分配对象,政府选择那些与社会整体相一致的方面,也选择那些与政府自身最大利益相一致的方面。
确定分配对象后,政府还必须考虑到平衡各方利益关系,因为现代化社会里,利益是多元的,政府不仅要满足社会中大多数人的利益需求,还要兼顾到少数人的利益,这个过程简称“利益综合”。
政策的作用,是要调动人的积极因素,排除那些消极因素,把各种利益矛盾尽量控制在较小的范围之中,以保证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但公共政策本身并不是资源,只有在实施以后保证部分人的利益,才算实现社会利益分配的功能。
此外,公共政策的最大特点之一,总是保护多数人利益,尤其是多数人的长远利益,而抑制少数人的利益,而且政府对社会的利益分配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
最后社会利益分配要具体到实际,政府要切实保证多数人的利益得到真正的满足。
综上所述,在对公共政策的本质理解上,要强调以下几点:第一,它是对全社会的利益进行分配,而不是其它分配。
第二,它是基于多种利益关系的有选择的利益分配,而不是盲目的分配。
第三,它是通过综合各种利益矛盾后的利益分配,而不是孤立地就事论事式的分配。
第四,它是要在实践中得到兑现的利益分配,而不是口头或纸上的利益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