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件】脑出血教案
穿通动脉破裂 ➢ 脑出血中致残率最重、
死亡率最高的类型
.
19
三偏症状
丘脑痛 情感记忆障碍 丘脑性失语
高热、昏迷、瞳孔改变
上视麻痹、眼球固定
意识障碍多且重
.
20
丘脑出血
.
21
3. 脑叶出血(皮质下白质出血)
➢ 占全部脑出血的1/3左右 ➢ 45岁以下的脑出血患者
中占1/2以上 ➢ 老年人常为高血压动脉
针尖样瞳孔,中枢性高热,呼吸不规则 伴多脏器功能急性损害,多在48 h内死亡
.
26
.
27
5. 小脑出血
✓ 占所有脑出血的10% ✓ 出血动脉:小脑上动脉 ✓ 颅内高压征象、眩晕、
共济失调突出 ✓ 头痛、呕吐症状常见 ✓ 出血量大时血肿压迫脑
干可昏迷,甚至导致枕 大孔疝而死亡
.
28
6. 脑室出血
.
32
判断有无出血 —— CT
出血量的估算
出血量= 0.5×最大面积长轴(cm) ×
破裂出血
.
9
➢ 脑出血的病理改变
1. 出血部位
✓基底节区最常见:占全部脑出血 的70%左右
✓其他部位(脑叶,脑干, 小脑) :约占 30%
.
10
2.出血血管
.
11
3.出血方式
✓血管破裂: 高血压病、CAA、AVM和动脉瘤等 ✓点状、环状出血: 栓塞、血液病、感染等 ✓瀑布或雪崩式出血: 附近血管因机械压迫扭曲而破裂 因缺血、缺氧而坏死所致
➢脑室出血分原发与继发两种 ✓继发性系指脑实质出血破入脑室者 ✓原发性指脉络丛血管出血及室管膜
下动脉出血破入脑室者 ➢原发性脑室出血占脑出血的3%~5%
.
29
✓ 出血量少:仅部分脑室有出 血,其临床表现酷似蛛网膜 下腔出血,预后良好
✓ 出血量大:昏迷、呕吐、发 作性抽搐或去脑强直,瞳孔 极度缩小、两眼分离斜视或 眼球浮动,四肢弛缓性瘫, 体温显著增高,预后不良
.
24
➢中脑出血
✓少量出血:同侧或双侧动眼神经损害, 伴对侧或双侧锥体束征
✓大量出血:双侧瞳孔散大,深昏迷,立即死亡
➢延髓出血:
✓突然出现昏迷,血压下降,呼吸节律不规则, 心律紊乱,继而死亡
.
25
➢脑桥出血
✓最常见的脑干出血,占脑干出血的80%以上 ✓小灶出血:意识清楚,表现为眩晕、
交叉性瘫痪或感觉障碍 ✓出血量大时(>5 ml):可立刻昏迷、四肢瘫痪、
✓50%以上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
3. 血压增高:约90%患者增高至较高水平
.
15
4. 头痛 最重要的症状之一 约40%的脑出血患者出现 5. 呕吐 最重要的体征之一 49%的幕上脑出血病人呕吐 6. 痫性发作 10%的患者,部分性发作多见
.
16
二、局灶症状与体征
.
17
1. 内囊外侧型出血
✓是年轻人脑出血(特别是脑叶出血)的重要原因 ✓动静脉畸形(arterio-venous malformation, AVM) ✓动脉瘤(aneurysm) ✓脑底异常血管网(Moyamoya病)
4.药物性
✓抗凝剂、溶栓剂、抗血小板治疗、毒品滥用等
5.瘤卒中
✓绒癌脑转移或其他脑肿瘤
.
7
6.血液病
白血病、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再障等
.
12
病理生理学改变
1.血肿周围组织(PHT)缺血 2.血管周围组织水肿 3.白细胞浸润 4.血肿周围神经元损害
血肿周围神经元及其它脑组织的损害常为可逆性
.
13
脑出血的临床表现
.
14
一、一般症状
1. 起病形式
✓起病急:数min或h内达高峰 ✓体力劳动或情绪激动时发病,睡醒时占15%
2. 意识障碍
硬化或CAA引发 ➢ 青壮年多由AVM或颅内
动脉瘤所致
.
22
脑叶出血临床表现
➢ 额叶出血:对侧运动障碍、失 语(优势半球)、精神异常、 摸索、强握等
➢ 颞叶出血:幻视、幻听、感觉 性失语等
➢ 顶叶出血:单下肢感觉障碍、 失用、体象障碍等
➢ 枕叶出血:对侧同向偏盲
.
23
4. 脑干出血
➢出血动脉:旁正中动脉和短旋动脉 ➢最凶险的脑出血类型之一,死亡率很高 ➢占脑出血的10%左右
7.梗死性出血
脑栓塞、大面积脑梗死、抗凝或溶栓过度
8.其他
⑴非高血压患者的急性血压增高 ⑵脑过度灌注:颈部血管手术引发脑出血 ⑶持续紧张状态:如麻将桌脑出血等 ⑷脑动脉炎:特异性或非特异性脑动脉炎如钩体感染等
9.原因不明
.
8
➢发 病 机 制
高血压
小动脉管壁玻璃样变
微动脉瘤、纤维素样坏死动脉壁 血压骤然升高
.
30
辅助检查
• CT:首选,尽快完成 • MRI • DSA, MRA, CTA • CSF,无CT时可考虑 • 其它常规检查
.
31
辅助检查
1.临床诊断要点: ⑴年龄:50岁以上 ⑵既往高血压史 ⑶起病形式:活动中或情绪激动时突然发病 ⑷一般症状(或全身症状):头痛、呕吐、意
识障碍 ⑸局灶症状:偏瘫、偏身感觉障碍、失语等 2.确诊 确诊依据:头颅CT检查显示脑内出血病灶
其中:动脉硬化变性性改变的占95%,微动脉瘤仅2%
2. 脑淀粉样血管病(cerebral amyloid angiopathy, CAA)
✓占脑出血的2%~9.3%,且随年龄增长其发病率直线上升 ✓是70岁以上脑出血(特别是脑叶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 ✓特点: 再出血率和多灶性脑出血率均较高
.
6
3. 动静脉畸形或动脉瘤
脑出血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CH
.
1
一、概 述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 三、病理改变 四、病理生理学改变 五、脑出血的临床表现 六、辅助检查 七、诊 断 八、鉴别诊断 九、治 疗 十、预 后
.
2
➢定义: ✓非外伤性因素(如高血压等) 引起的原发于大脑实质内的出血。
.
3
➢ 是高血压性脑出血最常见的部 位,占全部脑出血的32%~62%
➢ 出血动脉:常为大脑中动脉穿 通支(豆纹动脉)或大脑前动 脉的前内侧丘纹动脉(Heubner 回返动脉)
➢ 典型的“三偏”征 偏侧视野缺损 偏身感觉障碍 偏身运动障碍
.
18
2. 内囊内侧型出血(丘脑出血)
➢ 占12%~24% ➢ 丘脑膝状动脉、丘脑
➢流行病学资料
✓脑出血构成比:占全部脑卒中的10%~30%
华人:36.4% 日本人:25.8%~29.0% 中北欧国家:10%左右
.
4
✓性别
男性>女性
✓年龄
随年龄增长,发病率亦逐渐增加 较脑梗塞者年轻 华人发病年龄较西方人年轻10岁
.
5
➢脑出血的原因
1.高血压脑内细小动脉硬化
✓最主要原因,占8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