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生产与运作计划体系及生产进度计划
生产与运作计划体系及生产进度计划
3.生产能力的计算方法
(1)对于大量生产企业,流水线的生产 能力可按下式计算:
P Te r
•
• 式中,P——流水线的生产能力; • Te——计划期有效工作时间; • r——流水线节拍(流水线上出产两
个相同 制品的时间间隔)。
(2)对于成批生产企业,单台设备的生
产能力P的计算式为:
P
Te q
Te t
二、生产能力
生产能力是指企业的生产性固定资 产,在一定时期内(年、季、月,通 常是一年),在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 下,所能生产的一定种类和一定质量 水平的产品的最大数量,它是反映生 产可能性的指标。
1.企业的生产计划又受制于生产能力
(1)如果只生产 一种产品:生产 能力可以产品、 服务的总量表示 ,如钢铁厂、水 泥厂都以产品吨 位表示。
移动平均法
一次移动平均法
二次移动平均法
一次移动平均:
M (1) t
Xt
X t1
... N
X tN 1
Mt(1) ——第t期的一次移动平均值;
Xt ——第t期的实际值;
n ——每次移动平均所包含的实际值的个数,也
称移动平均期数。
n值越小,对近期变化的趋势反映越明显;
n值越大,对产品需求历史数据的修匀程度也越大。
例:已知某产品前15个月的销售量如下表所示。取 n=3,试预测下个月的产品销售量。
时间序号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销售量Xt 10 15 8 20 10 16 18 20 22 24 20 26 27 29 29
1) 作一次移动平均序列
M
(1) t
• 预测模型:
xtT at btT
•
其中at:
M
(1) t
(
M
(1) t
M
(2 t
)
)
2M
(1) t
M (2) t
bt
2
(
M
(1) t
M
(2 t
)
)
(N
1)
利用二次移动平均法预测步骤:
• 选取合适的移动平均数据个数 N; • 作一次移动平均序列; • 作二次移动平均序列; • 建立预测模型; • 进行预测。
• 在实际应用中,常以第一期的实际值作 为初始值。
•
S0(1)=X1
(2)二次指数平滑法
二次指数平滑值
St(2) St(1) (1 )St(21)
• St(1)——第t期的一次指数平滑值; • St(2)——第t期的二次指数平滑值; • α——平滑指数(0≤α≤1)
• 二次指数平滑法的预测模型:
M (2) 15
2 28.3
26.6
30.0
b15
N
2
1
(
M
(1) 15
M
(2) 15
)
2 2
(28.3
26.6)
1.7
得线性预测模型为:
x15T 30.0 1.7T
4)预测:求下个月的销售量预测值。下 个月的周期序号为t=16,T=1,于是,
x151 a15 b15 1 31.7(万台)
2、简单算术平均法:
• 当预测对象变化不大时,使用简单平均法较为 合理。该方法根据过去一定历史时期的资料,
• 简单平均法的计算公式为:
n
x i1 xi x1 x2 xn
nபைடு நூலகம்
n
例:某自行车厂 2004 年 1~12 月自行车销售 量如下表,利用简单算术平均法预测 2005 年 1 月份自行车的销售量。
5、指数平滑法
• 移动平均法简单易 行,计算方便,但 只用到 N 个数据 。最近 N 个数据 权重为1/N,其余 为0。
• 指数平滑法:是 另一种加权平均 法,是在加权基 础上形成的,是 以时间定权数的 加权平均法。
(1)一次指数平滑法
设有时间序列
X0, X1, X 2,..., Xt ,..., X n
• 习惯称谓: • 长期计划——生产战略计划或生产规划 • 中期计划——生产计划 • 短期计划——生产作业计划
二、生产与运作计划的内容
• 1.综合计划:
– 又称年度生产大纲,它在对计划期内需求和 资源进行平衡的基础上,规定企业在计划年 度内总的生产目标。
– 主要用产品品种、质量、产量、产值和主要 技术经济指标表示。
(2)如果生产不同的 产品,可选择代表性 产品(标准产品)表 示,其他产品可确定 一个折算系数折算成 标准产品,折算系数 通过比较其他产品与 标准产品占用生产能 力的差异(如时间定 额)求得。
影响生产能力的因素
固定资产 数量
固定资产 工作时间
固定资产 生产效率
设备 数量
生产 面积 数量
制度 工作 时间
(3)
1 3
(
Xt
X t1
X t2 )
时间序号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销售量Xt 10 15 8 20 10 16 18 20 22 24 20 26 27 29 29
11.0 14.3 12.7 15.3 14.7 18 20 22 22 23.3 24.3 27.3 28.3
第四章 生产计划
第一节 生产与运作计划体系
第四章 生产计划
第二节 需求与能力 第三节 综合平衡
第四节 综合计划
第五节 主生产进度计划
第一节 生产与运作计划体系
• 一、生产与运作计划的组成
• 1.长期生产运作计划: – 三至五年内,企业发展的目标、重大项目与措 施,内容比较粗略简要,并不断调整。
• 2.中期生产运作计划: – 一年或更长一些,承上启下。内容包括企业的 年度生产目标,如品种、质量、产量、产值、 新产品、新项目开发,以及年度内按季、按月 的进度。 – 中期计划的重点是如何有效利用企业资源去满 足市场的需求,其内容也不够详细,只是按产 品的大类编制计划。
– 综合计划是比较概略的生产计划,综合计划 的时间单位通常为一年,并在年度内列出分 季、分月数。
2.主生产进度计划: 主生产进度计划是综合计划的具体化
– 表现为按产品品种、规格规定的年度分季 、分月的产量计划,实际上是对企业产品 生产进度的大致安排。
– 主生产进度计划是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依 据。
第二节 需求与能力
一次指数平滑值:
S (1) t
Xt
(1 )St(11)
St(1)——第t期的一次指数平滑值; St-1(1)——第(t-1)期的一次指数平滑值; Xt——第t期的实际值;
α——平滑指数(0≤α≤1)
• 进一步展开:
S (1) t
Xt
(1 )Xt1
(1 )2
X t2
...
+(1-
)t
S (1) 0
二次移动平均
M (2) t
M (1) t
M
(1) t 1
...
N
M (1) tN 1
Mt(2) ——第t期的二次移动平均值;
Mt(1) ——第t期的一次移动平均值;
n ——移动平均期数。
意义:移动平均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历史数据的线性化 过程。历史数据经过一次移动平均和二次移动平均后, 得到的数据会呈现明显的线性化趋势,可以用线性方 程表示。
=54.9 (万辆)
X=
44+43.8+47 3
=44.9 (万辆)
3、加权平均法
• 简单平均法对于所统计的历史数据的重要性认 为是完全相同的。实际上,统计数据中近期的 数据能够更多地反映当前的变化趋势,因此, 对不同时期的统计数据应设置不同的权数,这 样预测结果才能准确。
• 加权平均法的计算公式为:
12.7 14.1 14.2 16.0 17.6 20.0 21.3 22.4 23.3 25.0 26.6
3) 建立预测模型
求出:
xtT at btT
at
M (1) t
(
M
(1) t
M
( t
2)
)
2M
(1) t
M (2) t
得出:bt
2
(
M
(1) t
M
(2) t
)
(N 1)
a15
2
M
(1) 15
2) 作二次移动平均序列
M
(2) t
(3)
M (1) t
M (1) t 1 3
M (1) t2
时间序号t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销售量Xt 10 15 8 20 10 16 18 20 22 24 20 26 27 29 29
11.0 14.3 12.7 15.3 14.7 18.0 20.0 22.0 22.0 23.3 24.3 27.3 28.3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销量 60
50. 4
55
49. 6
75
76. 9
72
68
54. 5
44
43. 8
47
X=
60+50.4+55+49.6+75+76.9+72+68+54.5+44 +43.8+47
=58 (万 辆)
12
X=
72+68+54.5+44+43.8+47 6
n
i xi
Y
i 1 n
i
i 1
4•、移间移动序动平列均数平法据均是进法用行分处段理逐,点找推出移预的测平对均象方的法历对史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