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教版五四制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一、听写词语。
洞庭 无瑕 竹筏 翡翠 船桨 攀登 泰山 骆驼 罗列 屏障 浙江 油桐 明艳 溪流 气势 仿佛 臀部 稍微 额角 擦伤 蜿蜒 依据 凉爽 高耸 透射 一簇 呈现 空隙 值日 水源 和谐 田螺 水潭 漓江 钟乳石 敬亭山 洞庭湖 波澜壮阔 水平如镜 峰峦雄伟 红叶似火 拔地而起 奇峰罗列 形态万千 色彩明丽 危峰兀立 连绵不断 突兀森郁
二、容易读错的字
谐xi é 澜l án 兀w ū 峋x ún 臀t ún 幽y ōu 萦y ín ɡ 乳r ǔ
三、多音字组词
s ì( ) ju ǎn( ) zhu ǎn( ) 似 卷 转
sh ì( ) ju àn( ) zhu àn( ) zhòng( ) y ìn( ) p íng( ) 重 饮 屏
chóng( ) y ǐn( ) b ǐng( )
四、比一比、组词。
棉( ) 庭( ) 谐( ) 离( ) 斓( ) 绵( ) 亭( ) 皆( ) 离( ) 澜( ) 暇( ) 恋( ) 泰( ) 萝( ) 章( )
瑕()峦()秦()罗()障()簇()显()拂()稍()植()族()呈()佛()捎()值()
五、课文内容填空。
1、相看两不厌,()。
2、湖光秋月两相和,()。
3、“漓江的水真(),();漓江的水真(),(),漓江的水真(),()。
”这些语句,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漓江的水()、()、()的特点。
4、“一路迎着溪流。
随着(),溪流时而(),时而(),时而(),时而(),溪声也时时()。
”在这里,作者巧妙地运用“()与()”和()与()”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了溪流的()和()。
5、大漠孤烟直,()。
6、(),无数夕阳山。
7、(),带雨云埋一半山。
8、落木千山天远大,()。
9、有“五岳”之称的山是:(、、、、)。
10、《桂林山水》这篇课文,作者描绘了如诗如画的桂林风光。
文章开头引用名言“()”统领全文,结尾以“()”的诗句画龙点睛地概括全文,表达了作者()。
11、《记金华的双龙洞》一问开头交代了游览的()、(),接着按地点转化写在()、()、()、()、()、及()的见闻;在地点转化的同时还与寻找水源相联系。
在途中是“一路迎着()”;来到洞口时,发现“那溪流就是从()里流出来的”;在内洞,作者看到了泉水靠“()缓缓地流”,听到的声音轻轻的;最后写泉水的水源在()里。
12、《七月的天山》是按照()的方法来写的,从()、()、()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文章主要描写了天山的()、()、()等。
13、李白和()并称“大李杜”,()和()并称“小李杜”。
14、课外我还收集了一些描写山水风光的古诗词,我能写出其中的写景的诗句()。
15、我国还有许多的名胜风景,我知道的风景名胜有:()、()、()等;我到过的地方有()。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景色是()。
16、这单元我们随着课外内容和李白一起感受了()的敬亭山,和刘禹锡一起遥望()的洞庭湖,和白居易一起欣赏()的江南。
我们欣赏了桂林山水,才知道“()”真是名不虚传。
我们也参观了进化的双龙洞,在金华的双龙洞我特别喜欢(),因为()。
最后我们又来到了新疆,领略天山
()的风光。
17、《独坐敬亭山》最能反映作者喜爱敬亭山的诗句是“()”。
18、《洞庭湖》从“()”这句诗,我知道诗中描写的时间是()。
从“()”这句诗我知道作者是在()望洞庭湖。
“()”和“()”这两句诗用了比喻的方法,分别把洞庭湖面比作(),把洞庭湖比作(),把君山比作()。
19、暑假里,我随父母一起到大西北旅游,看到大漠黄沙漫天,落日悬挂,我终于感受到王维诗中描写的(,)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