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翻译史
佛经的翻译
佛经翻译始于汉哀帝元寿元年,即公元前2年 开始的《浮屠经》的翻译。兴于两晋,盛于 隋唐,衰于宋代,前后约1,100年。 佛经翻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计 划、有组织的翻译活动,是我国翻译史上第 一个重要的时期。 佛教已经中国化,佛经成熟于唐。虽然今天 佛经翻译的使命已经告终,但佛教国际化的 趋势仍在发展,特别是在东亚与东南亚,佛 经翻译将有可能再次形成高潮。
18世纪的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翻译 了《伊利亚特》(6卷)和《奥德赛》(5卷),影 响很大。
3、浪漫时期的文学翻译
浪漫时期的译家或译论家,多是当时著名的 作家,所以该时的译论受浪漫主义文学思想 影响很大。文学翻译的基本问题得到了深入 探讨,表现出系统性、理论性的特点。
罗马文学家安德罗尼柯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 《奥德赛》 (Homer’s Odyssey from Greek into Latin)。
宗教,是在人类认识世界的漫长过程中, 随着人类思维能力的提高而产生的。宗教的 产生和发展,标志着人的思维能力提高到了 一定水平,能够抽象地思考复杂的问题。为 了吸纳更多的信众,必然进行跨民族、跨国 家、跨语言的传播。 世界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 教,都是从各自的发源地向外传播开来,成 为世界性宗教的。其依靠的手段,大都凭借 翻译。
2、 《通俗拉丁文本圣经》 (Vulgate),公元四世纪到五世纪
公元四世纪,《圣经》拥有很多不同的拉丁 语版本。圣· 哲罗姆(St. Jerome)于公元 382年至405年翻译的Vulgate成为钦定本,标 着这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分庭抗礼的 重要地位。 哲罗姆奠定了反对“字对字”(word-forword)翻译的基础。不是字对字的翻译,才 能保持《圣经》纯洁性。
3. 中世纪各民族的古语文本, 如古德语译本、古法语译本
中世纪末,欧洲民族国家纷纷建立, 民族地域逐渐划定,民族语言相继形成。 这时开始了民族语言的翻译。
4. 现代文本,如英语的《美国标准版圣经》、 《新英语圣经》和《今日英语文本》等版本
三、文学翻译阶段
西方各国(主要指英法德)在历史、社会、 宗教、文化以及文学方面有着极为密切的联 系。从文艺复兴开始的各种文学运动和风格 都远远超越了国家的边界,文学发展有着明 显的相似性,甚至文学中体裁和风格的更替 也都出现类似的序列关系,这与文学翻译有 着密切的联系。
基督教传到哪个民族,《圣经》就被译成哪族的语 言文字,这是基督教信仰传播与建立的指标。 当基督教的信众逐渐扩大并稳定后,《圣经》便需 要翻译与修订。首先,《圣经》的原文有很多版本; 其次,各种教派众多,产生了非主流教派的版本; 再次,每一版本都认为自己是权威的,因而出现了 更多的版本;再次,考古发现促使了《圣经》的翻 译和新版本的修订;最后,有些版本的语言陈旧, 跟不上时代,故而新译本产生。 目前,每14天就会有新版本的《圣经》首次发行。
中西翻译史
1 宗教典籍的翻译拉开了中西翻译 史的帷幕 2 文学翻译丰富、深化了对翻译的 认识 3 非文学翻译带来了翻译职业化时 代
一、西方翻译史的阶段
视角、标准不同,所得的划分也不同。西方 翻译的起点:公元前285至前249年,七十二
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
经· 旧约》,from Hebrew into Greek
西方较为早期的文学翻译
罗马文学家安里维乌斯· 安德 罗尼柯 (Livius Andronicus , 280/260BC – 200BC) ,用 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 《奥德赛》 (Homer’s Odyssey from Greek into Latin)。他是罗马史诗和戏剧 的创始人,也是罗马最早翻 译家。
4、现代主义时期的文学翻译
1880年以后,英法德等先后进入了帝国主义 时代,各国坚持强硬的民族主义路线,对本 民族的文化的自豪感增强,不再把翻译看做 是丰富民族文化的重要手段,进而贬低翻译 的作用。 西方各国除相互翻译各自的现当代文学作品 外,更多的是把目光投向了殖民地国际和东 方各国的文学经典作品。
施莱尔马赫(Schleiermacher, 1768-1834)于 1813年发表《论翻译的方法》(On the Different Methods of Translating),是此时重要的译论文献。 There are only two. Either the translator leaves the autho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reader towards him; or he leaves the reader in peace, as much as possible, and moves the author towards him.
《圣经》的翻译
《圣经》的翻译,从公元前250年,70多个 学者齐集埃及亚历山大港,历经数十年翻译成 《七十子希腊文本》(Septuagint)算起, 一直至今,已经有近2300的历史了。 《圣经》已被译成2千多种语言,是世界上印 量最大,发行最广,翻译语种最多的书籍。 西方文明深深根植于《圣经》,其价值观、 政治、法律,文学、经济,无不带上其烙印。
2、启蒙时期的文学翻译
17、18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是继文艺复兴 后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以城市“中产阶级” 为主的文学作品的读者群逐渐形成,加上杂 志、翻译作品带来的经济利益,使得文学翻 译繁荣起来。
英国17世纪最重要的翻译家是德莱顿(John Dryden, 1631-1700),译过普鲁塔克的《名人传》 和薄伽丘、奥维德、贺拉斯、荷马等人的作品,译 笔平易晓畅。翻译理论方面,提出以下几点:翻译 是艺术;翻译必须掌握原作的特征;翻译必须考虑 读者;译者必须绝对服从原作的意思;翻译可以借 用外来词;翻译分为三类:词译metaphrase、释译 paraphrase、拟译imitation。
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出现了大量的译作, 翻译活动规模宏大。 诺斯爵士(Sir Thomas North, 1535-1604) 于1579年从法国阿米欧的译本翻译了英语 的《名人传》,其译笔优美,人们误以为 此就是原作。英译本还为莎士比亚创作罗 马悲剧提供了素材。 1603年,弗洛里欧(John Florio, 15531625)翻译了法国蒙田(Montaigne)的 《随笔集》,成为英语文学翻译中的经典。
义 净
将佛教中大乘小乘的经典无一例外的翻了过 来。 重要的经典: 《四十二章经》、《安般守意经》、《摩诃 钵罗若菠萝蜜经钞》、《华严经》、《俱舍 论》、《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 《大智度论》、《金刚经》、《成唯识论》、 《瑜伽师地论》、《大波若经》等
大译经家
安世高、支谦、法护、道安、同总录》记 载,从后汉永平十年(公 元67年)到北宋政和初年 (公元1111年),参与佛 经翻译的人总共194人, 所以经卷1335部,5396卷。 胡适认为,现在保存的佛 经共3,000多部, 15,000卷。
安息王子安适高
白马驮经,大教始传
大规模的佛经翻译始
英国的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 17471814)于1792年出版《论翻译的原则》,代表了此 时译论的最高成就。其中的三原则是:
First General Rule: a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 第一条原则:译作应完整地再现原作的思想。 Second General Rule: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in a translation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第二条原则:译 作的风格与笔调应具有与原作同样的特征。 Third General Rule: a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the original composition.第三条原则: 译作的行文应和原作一样流畅自然。
16世纪法国的文学翻译依然是创作的“副产 品”,翻译质量不高,影响也不大。 雅克· 阿米欧(Jacques Amyott, 15131593),用时17年(1542-1559)翻译了意 大利普鲁塔克(Lucius Plutarch)的《希腊 罗马名人比较列传》(Lives of Noble Grecians and Romans)。阿米欧采用创作 型意译,直译意译兼用,兼顾译本的内容与 形式,融大众语言与学者语言,译本获得成 功。该译本创造了大量新词,丰富了法语的 词汇。
中国翻译史的阶段
一、中国翻译史及译论史的分期, 也是众说纷纭,大致有以下几种看法:
马祖毅的分法
中国翻译史上的四次高潮: 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
明末清初的西学翻译 鸦片战争至五四的两次西学翻译 改革开放后80、90年代的翻译
1925--
马祖毅《中国翻译通史》,湖北教育出版社,2006
翻译的途径“只能有两种:要么是尽可能让作者安 居不动,而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要么是尽可能让 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这是后来韦努蒂“归化异化”论的理论源泉。
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1749-1832)认为译者是人民的先知,译 者创造了一种完全适合于两国思想交流的 语言。 歌德把翻译分为三类:传递知识的翻译 informative translation,按译语文化规范 改编的翻译adaptation,逐行对照的翻译 interlinear translation。 他推崇第三种翻译,认为这样,译作可以 和原作共生,译语和原语可以融合为一, 既可以产生新的形式,又不抛弃各自原有 的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