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动和波
—波速
T —周期
—波长
—频率
机械波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由介质的性质所决定,与 波源无关,在不同的介质中波速不同。一般说,在弹性大、 密度大的介质中,波速大;在弹性小、密度小的介质中波 速小。
5 波的图像
在xOy坐标平面上,画出某一时刻各个质点的平衡位 置x与该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y,并把这些点连成曲线, 就得到该时刻波的图像(波形曲线). 横坐标x: 表示介质中各质点振动的平衡位置, 纵坐标y : 表示某一时刻各质点偏离平衡位置的位移。
y
x v
Δx vΔt
例5-2 图为简谐波在某时刻的波形图,O点是波源,波速为 320 m/s。传播方向沿X轴正向(向右),此时P点的位移为 4 cm ,求:(1) 波的振幅A、波长λ、周期T和频率ν; , ( 2)P、B点的加速度和速度方向;(3)再经过(1/800) s时, P点的位移,以及这段时间内P点通过的路程。 解 (1)由图可知,A = 5 cm ,λ = 0.8 m
介质中有机械波传播时,介质中的物质并不随波一起 传播,传播的只是振动这种运动形式。
波在传播振动这种运动形式的同时,也将波源的能量传 递出去。波是传递能量的一种方式。
4 波长、周期、频率和波速
波长(λ)
在波的传播方向上,对平衡位置的位移总是相等的两个相 邻质点间的距离,叫做波长。
A O A
1
4
13
16
在横波中,凸起的最高处叫做波峰,凹下的最低处 叫做波谷。
波形特征:
存在波峰和波谷。
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动的传播方向平行
波形特征:存在相间的稀疏和稠密区域。
传播方向
4-30
密部 疏部
声波是一种纵波
振动方向
3 机械波
机械振动在介质中的传播,形成机械波。 产生机械波的条件为:(1)要有做机械振动的物体— 波源;(2)要有能够传播这种机械振动的弹性介质— 介质。
周期 T 。
-A
T
质点的位移x: 上半轴为正,下半轴为负; 加速度a : 上半轴为负,下半轴为正;
x (cm)
速度v方向: A 下时刻的位移在下方, v O 2 速度向下,为负; 下时刻的位移在上方, -A 速度向上,为正;
x0
v
a
4
6 8 10 12
t (s)
T
v a
x0
振动曲线可以用描点法画出 。也可以用在振动物 体上固定一个记录装置的办法画出如图所示。
7
1
10 13 16
1 4
为什么会在绳上形成波呢?
因为绳的各部分存在相互作用,在绳的一端发生振动时, 会引起相邻部分发生振动,并依次引起更远的部分发生振动。 于是振动逐渐传播出去,从总体上看形成凸凹相间的波。
2 横波和纵波 横波:质点的振动方向和波的传播方向垂直的波。
振动方向
7
1
传播方向
10
y (cm)
T
v
0.8 1 2.5 10 3 s 320 400
v P
5 4 O
B
0.4 0.8 1.2
x(m)
1 1 ν 400Hz 3 T 2.5 10
-5
(2)位移方向 y (cm) P点:位移在y轴正方向.加 u av 速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所 5 P 4 以P点的加速度方向沿y轴负方 x(m) , B a=0 向; O 0.4 0.8 1.2 B点:位移为零,所以加速 u 度也为零。 -5 速度方向 由于波是由左向右传播,即振动位移和振动速度都由左 向右传播。各质点左侧质点的位移就是该质点下一时刻的位 移,由此判断质点的振动速度方向。 P点:相邻的左边质点的位移比P点的位移大,下一时刻 P点的位移应增大,因此P点向上(沿y轴正向)运动,即P点 的速度方向沿y轴正方向; B点:相邻的左边质点的位移在y轴负方向上,B点应向下 运动,即B点的速度方向沿y轴负方向。
受迫振动 共振
v'
v
返 回
电天 磁线 波发 射 出 声波
水波
地震波造成的损害
1 波的形成和传播 如图所示,取一根较长的软绳,用手握住绳的一端,拉 平后向上抖动一次,可以看到在绳上形成一个凸起状态,并 向另一端传去。向下抖动一次,可以看到在绳上形成一个凹 下状态,并向另一端传去。持续地上下抖动,可以看到有一 列凸凹相间的状态向另一端传去,在绳上形成一列波。
y
v
x
横波的两个相邻的波峰(或波谷)、纵波的两个相邻的密 部(或疏部)之间的距离,都等于一个波长。
周期: 振动在介质中传播一个波长的距离所需要的 时间. 频率:周期的倒数。即单位时间内波动所传播的完 整波的数目.
频率和周期只决定于波源,和介质种类无关。
波速(v) 波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叫做波速。 波速、周期和波长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5 无阻尼自由振动 无阻尼自由振动
阻尼振动
受迫振动
共振
在简谐振动中,没有考虑摩擦阻力等因素,在振 动过程中系统的机械能守恒,振幅始终保持不变。这 种振幅保持不变的振动叫做无阻尼自由振动。简谐振
动是一种理想化的振动。
阻尼振动
实际的振动系统不可避免地要受到 摩擦和其他阻力,在振动过程中系统的 机械能要损耗 ,振幅逐渐减小。这种 振幅逐渐减小的振动,叫做阻尼振动。
k
v
x0
xo
A
x
A
x
o
A
x
物体做简谐振动时, 受力的大小跟物体偏离 平衡位置的位移成正比, 方向跟物体偏离平衡位 置的位移方向相反(指 向平衡位置),它的作 用能使物体返回平衡位 置,所以叫做回复力。 一般可用下式表示
x0
k
A
F
o
x
A
x
x0
k
A
F
x
o
F kx
A
x
当物体受到回复力时, 物体就做简谐振动。
m
A
o
正 增大 负
x
A
由A' 到O 负 减小 正 减小 正 减小
由 O到 A
负
减小 负
增大
负 增大 正
减小 负 增大
增大 减小
负
减小 减小
正
增大 增大 减小
大小变化
大小变化
减小
减小
势 能
大小变化
增大
增大
4 简谐振动的图象
振动曲线:为了直观地表示做简谐振动的物体的运 动情况,常常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横坐标表示时间 t,纵 坐标表示振动物体相对于平衡位置的位移 x,画出物体 的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图象,这种图象叫做简谐振动的图 象,也叫振动曲线。它是一条余弦曲线或正弦曲线,如图 所示: x (cm) A 相邻两个正的(或负 的)最大位移间的时 O 2 4 6 8 10 12 t (s) 间间隔为简谐振动的
1 1 2 2 动能和势能为 E = mv Ep = kx k 2 2 1 1 2 2 机械能为 E Ek E p = mv kx 2 2
机械能越大,振幅越大。
k
练习完成下表
振子的运动 位 移 回复力 F=-kx 加速度 F=ma 速 度 动 能 方 向 大小变化 方 向 大小变化 方 向 大小变化 方 向 由A到O 正 减小 由O到A' 负 增大 正 增大 正 增大
x
O
t
受迫振动
阻尼振动最终要停下来。最简单的办法是用周期 性的外力作用于振动系统,外力对系统做功,补偿系 统的能量损耗,使系统持续地振动下去。这种周期性 的外力叫做驱动力。物体在外界驱动力作用下的振动 叫做受迫振动。
A
共振
驱动力的频率接近 物体的固有频率时,受 迫振动的振幅增大,这 种现象叫做共振 。
x (cm)
v 2 O -2 a A B 0.4 v E D 0.8 F 1.2 t (s) a
C
稍大于0.1 s时,质点的位移在其上方,因此质点 向上运动,即速度方向沿x轴正方向; (3)当t = 0.7 s时,质点的位移在x轴负向,加速 度方向应沿x轴正方向。即负半轴的加速度方向都为 正方向。 稍大干0.7 s时,质点的位移在上方,因此质点 向上运动,即速度方向沿x轴正方向。
第六章 振动和波
任一物理量在某一定值附近往复变化均称为振动.
机械振动: 物体围绕一固定位置往复运动.
运动形式: 直线、平面和空间振动. 例如一切发声体、心脏、海浪起伏、地震以及晶体 中原子的振动等. 简谐运动: 最简单、最基本的振动. 合成 简谐运动 复杂振动 分解 简谐振子:作简谐运动的物体.
1
引起的振动位移的矢量和.(叠加性)
波的干涉
频率相同、振 动方向平行、相位
相同或相位差恒定 的两列波相遇时, 使某些地方振动始 终加强,而使另一 些地方振动始终减 弱的现象,称为波 的干涉现象.
干涉条件:两列波的频率必须相同、振动方向必须相同、相位 相同或相位差恒定 。
水波的干 涉图样
返 回
振幅为 A = 0.02 m 周期为 T = 0.8 s
x (cm)
2 O -2 A B 0.4 C D 0.8 E F 1.2 t (s)
频率为 ν = 1/T = 1/0.8 = 1.25 Hz
(2)当t = 0.1 s时,质点的位 移在x轴正方向(x>0),因为加速 度方向与位移方向相反,所以加 速度方向是沿x轴负方向。即正 半轴的加速度方向都为负方向。
1 T v
或
1 v T
注意 弹簧振子周期
周期和频率仅与振动系统本 身的物理性质有关
l0 k
x0 F 0
T 2π
单摆周期
m k
m
A
o
A
x
l T 2π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