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体验合作式”教学模式研究

“体验合作式”教学模式研究

“体验合作式”教学模式研究
发表时间:2018-04-09T11:10:06.393Z 来源:《未来教育家》2018年第3期作者:姜尚鹏
[导读]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摘要】: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体验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体验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关键词】:体验合作、知识引入、合作交流、
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体验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体验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为此,我们不断探索有效课堂的教学模式,实践并提出了课堂教学中的“体验合作式”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导学案为载体,体现教学环节和体验合作交融的一种教学模式,各环节的推进以体验与合作为主线,即体验合作下的知识引入环节、知识认知环节、合作交流环节、知识运用环节、巩固提升环节、课下升华环节。

一、情境体验的知识引入环节。

我们经常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对于一堂课而言,同样如此。

然而由于数学本身的枯燥无味,让许多学生不愿接近。

因此如果能巧妙的导入,让学生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势必会大大提高整堂课的学习效率。

情景导入和悬念导入等都能很好的激起学生的兴趣。

如情境导入就是选用音乐、图片、小故事,近期实事,热点话题等各种方式,将本节课的中心提炼出来,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制造出一种符合教学需要的情境,以激发学生兴趣,诱发学生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学习状态。

这种导入法会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意识不到是在上课,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获得知识,受到教育。

如在“反证法”一节中,可以通过“路边苦李”的故事让学生分析为什么王戎说路边的李子是苦的?因为如果路边的李子不是苦的,来来往往那么多人,早就被摘光了,既然没人去摘,说明那李子必然是苦的。

通过一个小故事准确的解释了本节课反证法的思维方式,又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二、问题体验的知识认知环节。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新课程也要求我们把自主学习、合作学习与探索学习落实到课堂上,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从知识的传授者和课堂的管理者转向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和引导者,因此巧妙设置问题无疑是促进学生思维发展的最好载体。

设置问题一般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1.恰时恰点的提问。

所谓恰时恰点就是指提问时机的选择要合适,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从教学内容方面来看,要选择合适的知识点和知识点的适当视角作为提问的切入点。

问题切入点的设计是否合理,关系到整个课堂结构和成败,所以说提问的切入点十分重要。

那如何选择问题的切入点呢?通常,应选在知识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如新旧知识的衔接处、过渡点以及容易产生矛盾和疑难的地方。

2.提出问题的有效性。

众所周知,问题过于浅显不能反映思维的深度,问题过于深奥也会让学生不知所云,不但不能引发学生积极的思考,还会挫伤学生的积极性。

因此,教师所提问题要有思考性,要有明确的目的和一定的难度。

既要使学生的思维趋向于教学目标,又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积极的思维,使学生通过努力达到“最近发展区”。

也就是说,教师在提问时要注意把握问题是否有思考性这个“度”,把握住了这个“度”,所提问题才能有效。

3. 有效问题的递进性。

提问要按照教材知识结构的内在顺序和学生认知活动的顺序进行。

设置问题,环环相扣;解决问题,层层剥笋;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逐步提高。

提问时不注意递进顺序,深一脚,浅一脚,重一脚,轻一脚,会造成学生思路混乱,影响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提问讲究递进性,是认知规律及教学的系统性原则在提问艺术上的体现。

三、解惑体验的合作交流环节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科学地提出了“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

在新的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在近几年的实践中,小组合作学习进入了数学课堂,成为了学生学习的主要形式,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了很大的提高,自主、合作、探究正成为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之一。

但如何更好的提高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
1.要科学组建小组,搭建合作平台科学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顺利开展,发挥小组学习功能的前提。

小组成员的组成一般遵循“组内有差异,组间求均衡”的原则,即小组内各成员间性格、性别、学习成绩、思维和学习能力等存在差异,但由于每个小组人员都是有差异的,这样就使得全班各小组之间产生了均衡性。

同时人数一般以每小组4~6人为宜。

2.要在恰当之处设计小组讨论,体现合作价值合作理论认为:合作的价值就在于通过合作,实现学生间的优势互补,为此,教师要合理选择契机,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内容,把那些具有思考性或开放性,仅凭个人的力量难以考虑周全,须发挥小组集体智慧的问题让学生合作学习。

因为学生在学习时,不是任何内容都需要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只有当内容在学生个人确实无法解决的情况下才让学生进行的小组合作学习,才有意义、有价值,学生才有合作的热情。

3.要给学生充足的合作讨论时间,实现相互交流
时间的预设关系到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节奏和实效,为避免匆匆走过场和大块时间浪费的现象,在实践中发现,以班级里学习能力中等稍偏下的学生为参照系来进行时间的预设比较合理。

同时,教师在小组合作学习前,必须为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只有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对所要研究的问题形成了初步的认识,才会有交流的需要。

其次,教师必须给足学生讨论交流的时间,让各种不同的程度学生的智慧都得到尽情的发挥。

四、练习体验的知识运用环节。

有效的课堂练习应当是练习内容和练习形式的统一,掌握知识和培养能力的统一,练习量、练习时间和练习效率的统一。

那种靠大量的反复训练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练习不是有效练习,那种只让学生掌握知识而忽视学生能力发展的练习也不是我们所提倡的有效练习。

有效练习的设计策略是指教师为实现增强高中数学课堂练习有效性而采用的设计练习的方式。

如在学习完解不等式部分,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