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式课堂教学模式之文化基础课
江苏省启东中等专业学校
“15/20/10”集体备课导学案
课题:第课时总第个导学案主备人:任课教师:授课时间:年月日
关于文化基础课程体验式教学模式操作说明体验式教学模式是指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让学生亲身去感知、领悟知识,并在实践中得到证实,从而使学生成为真正自由独立、情知合一、实践创新的“完整的人”的教学模式。
这种强调“做中学”的体验式学习,能够将学习者掌握的知识、潜能真正发挥出来,使知识学习的过程转变成一种创造运用知识的体验过程,成为一种栩栩如生的互动体验,是提高学习效率的有效学习模式。
课堂教学模式由4个板块组成:情境体验阶段、自主体验阶段、对话体验阶段、实践体验阶段。
其中情境体验阶段、自主体验阶段两个阶段合起来一般用时15分钟;对话体验阶段一般用时20分钟;实践体验阶段一般用时10分钟。
情境体验阶段——引起兴趣,激发学习的动机。
教师根据特定的教育内容和学生实际,恰当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借助图像再现情境,播放音乐渲染情境和扮演角色体会情境等多种手段,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
自主体验阶段——在这阶段里,根据不同的课型完成不同的学习任务。
新授课的基本任务是(1)针对章节内容特点,出示与上节和本章节都有关系的2-3个习题让学生思考并解答。
其目的是理解学生对以
往内容的掌握程度,对学生在学习本章节中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问题进行“火力侦察”。
(2)根据练习中出现的困惑与问题,师生共同设定本章节的学习目标及重点、难点;(3)根据学习内容预设若干由易到难的组合式学习思考题,注意将难点分成几个小问题,将一些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通过一组问题提出,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
学生在这一阶段的任务一是通读教材;二是对照组合式学习思考题全面了解章节内容;三是弄清自己懂了什么,还有哪些问题没弄透。
自学是讨论的基础,教师要注重自学方法的指导。
这一过程的关键在于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要采用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各种感官进行看、听、问、记、议。
讲评课的基本任务是(1)已经批改好的作业,先由学生自己订正。
学生作业中错题可以分成三类:1/3的低级错误;1/3的中级错误;1/3的高级错误。
凡是题目比较容易,全班答对率比较高的1/3题,一般是笔误、粗心、考虑不周、普通的方法没有掌握等造成的;学生只要知道了答案是错误的,往往就能够自己纠正。
对1/3中级错误,有的学生只能部分订正出来;高级错误则多数学生订正有一定困难。
但那些不能订正出来的题目,可以通过后面的讨论、交流来解决。
如果该次作业因故没有批改,可以请学生分批到黑板上展示。
其它学生对答案作自主评析。
无论是订正还是自主评析,都必须完成3个任务。
一是写出准确答案;二是能够说出是“这个”而不是“那个”答案的原因。
三是追问自己做错的原因和获得满分的方法。
由于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有着独特的理解、作业中也各有不同的薄弱点、迷糊点,这样的自主学习可以让每个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得到尽可能大的各不相同的发展。
在这个15分钟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除教师提出简要的要求外,其余学习时间的支配人也是学生。
课堂上实行的首先是先学后教,先超前学习,然后再互动学习,让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建构,即利用头脑里原有的认知结构同化和顺应新知识的活动。
其次它实行的还是一种自律学习,一种主动学习,使学生走出了强迫性学习的沼泽地。
第三是使教与学的关系产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即变“学跟着教走”为“教为学服务”,从而真正树立起“以学为本,因学论教”的教学思想。
对话体验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通过师生对话、生生对话、生本对话,营造一种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将学习引向深入。
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应事先设计系列活动,以活动作为依托、为平台,更有效、有序地展示整个教学内容。
课堂活动可采用实验、集体讨论、多媒体等手段及各种方法引导学生开展交流、讨论、辩论、实验等。
对部分已理解掌握的学生,可采用“兵教兵”的方法,在组内让优等生点拨差生,或让优等生在班内讲解,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鼓励学生质疑、争论,各抒己见,点燃学生活动的激情,掀起学生的“头脑风暴”,实现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在操作上分成两种类型。
一是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的重点是学生自学时、订正时遇有困难和障碍的内容,也是本节课所确定的重点与难点。
讨论时可根据问题的难易度分成2人、4人、6人小组。
一般难度小的问题,由2人小组即同桌讨论解决;难度特别大的题目,则组织6人小组讨论解决。
而4人小组是最常用的讨论方式。
要将学生分成阶段性的固定学习小组,每个小组注意有不同层次的学生,以利发挥互助学习的作用。
分组时注意将固定小组之外的零星的学生分配到附近的小组,使讨论时全班没有一个“局外”的学生。
有的教师组织的讨论往往失败,其根本原因是在讨论之前,学生肚子里无话,有时也是因为学生没有养成讨论的习惯。
所以讨论的操作要以学生的思维与训练为前提,要让学生深入思考问题。
教师所提出的问题必须具有一定的质量,也就是说,不允许提那种学生不假思索,不用看书就能够回答的题目。
用于讨论的问题,必须要让学生在个人认真读书,反复思考后,仍有可能一知半解的问题。
对提出讨论的问题要给予恰当的思考时间,因为时间长了浪费,时间短了问题思考不成熟。
讨论实施时要做到3点:(1)要规定时间;(2)明确要求,(3)宣布检查方式。
二是全班交流。
小组讨论结束而问题还没有全部解决时,可组织全班交流,以在全班范围内师生、生生相互碰撞,相互答辩。
教师则在其中扮演组织者、引导者、学习者、参与者的角色。
这种交流是小组讨论的延续和深入,因此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重点,不能演变成毫无目的地放任自流;这种交流属探究学习,因此教师不能毫无是非观念,听任学生随意海阔天空;这种交流是平等对话,因此教师以与学生平等的身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去,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探究,而不是把自己置身于学习之外,只充当旁观者、指挥者、裁决者。
讨论和交流给学生提供了理解知识,切磋提高的好机会。
引导学生讨论交流,一方面能增强学生投入学习活动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可使学生在认知上、情感上增强对议论的积极性,有助于学生良好的精神品格的培养,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也开辟了反馈的畅通渠道。
三是总结归纳。
在讨论和交流的尾声,应趁热打铁,组织学生概括内容,总结规律、思路、方法。
概括总结的过程就是将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只有理性认识才能够进一步指导读书、解题实践。
在实施总结时,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搞“演绎法”,而要坚持实行“学生归纳法”。
第一步要让学生自主总结,即围绕教学目标,请学生作定时、定量、定质、定向的总结。
第二步小组交流汇总,丰富、补充、强化对学习内容的理性认识。
第三步是全班共同总结。
教师在旁边启发点拨,并在黑板上板书,使之系统化、条理化。
还要请学生在专用课堂笔记中把这些规律、思路、方法记录下来,以便二次、三次学习。
在20分钟互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要有明确的参与意识。
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应在各小组中间不断巡回,一方面了解学生的讨论实况,另一方面解决学生讨论过程中提出的疑问,并及时与学生取得沟通。
当进行全班交流时,教师应该根据论题,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帮助学生弄清问题的关键所在,或者开阔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或教给学生处理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实践体验阶段——实践体验阶段是体验式教学中一个教学活动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
在体验式教学中,通过检查学习效果及时发现问题并加以纠正,以弥补自学、讨论交流中的一些不足,让学生把刚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真正达成教学任务。
本阶段设置的问题要求是(1)针对性强。
所有训练题必须在本节课的学习内容的范围内,必须围绕教学目标,必须是学生的薄弱点、模糊点。
这样既能使学习内容得以巩固,学习效果得以检测,还能使学习缺漏得以弥补,课外训练有的放矢。
(2)精选题目。
坚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实际,通过集体备课的形式,按照3题选1题的比例精选、精编,确保所选习题具有代表性、层次性、针对性。
(3)作业量适当,难易度适中,既不拔高,又不苟简,分巩固题、变式题、延伸题3种。
巩固题的难度和形式与例题相当,让学生加深理解课堂上所学的重点、难点。
变式题是对例题进行加条件、减条件、换条件等方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