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文言文语法入门

高中文言文语法入门

高中文言文语法入门高中文言文语法入门山东省沾化县第一中学现在中小学语文教学,重语感的培养,轻语法知识的讲解,淡化语法教学虽然降低了教学难度和成本,但也给后来的学习造成难以逾越的障碍,尤其在高中文言文教学中,各种语法现象都需要较系统的知识做理解的依据,学生学习感觉困难重重。

本着深入浅出的原则,结合现代汉语语法,对高中文言常见语法现象进行简单的梳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在高一学习之初,显得尤为必要。

一倒装句一.了解汉语句子的基本结构相对于语音和词汇的变化,语法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句子的基本结构古今大体一致。

主谓句大体包括以下几类:1.动词谓语句例:太阳升起来了。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2.形容词谓语句例:花漂亮极了。

江山险固。

《赤壁之战》3.名词谓语句例:鲁迅,浙江绍兴人。

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4.主谓谓语句例:他身体健康。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师说》二.了解常式句与变式句所谓变式句,是比照现代汉语的“常式句”(即按一般语序构造的句子)而言,即由于修辞的需要,改变常规语序的句子。

古汉语中的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严格地说,不能叫状语后置,因为古汉语中的介宾短语后置时不再是状语而是补语)、主谓倒装句等,在古代是正常的句法,相对比现代汉语常式句,类似于现在的变式句,而且在文言文翻译时有时必须作适当的调整,用现代汉语常式句的句式来翻译,否则就不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所以学习文言文,必须掌握这些语法现象。

第一.了解现代汉语变式句的情况。

怎么了,你?(主谓倒装句)房后河边地上有许多好看的石子儿,红的,黄的,粉的。

(定语后置)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

鲁迅《伤逝》(状语后置)“雷峰夕照”的真景并不见佳,我以为。

鲁迅《论雷锋塔的倒掉》(宾语前置)因为宾语前置现象可以归入主谓谓语句,所以在现代汉语语法中一般不再单独提出。

以上变式句,在现代汉语中大多是为了达到某种修辞效果,而在文言文中则是正常的表达方式,表现得更普遍更有规律。

第二.掌握文言文倒装句式的类型1.主谓倒装即主语后说,谓语前置。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列子·愚公移山》)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史记·信陵君窃符救赵》)2.定语后置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1)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核舟记》(2)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愚公移山》3.介宾短语后置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状语,翻译时应放在谓语前。

(1)投〔以骨〕《狼》(2)战〔于长勺〕《曹刿论战》(3)祭〔以尉首〕《陈涉世家》4.宾语前置初中主要接触了两种。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何陋之有《陋室铭》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吾谁与归《岳阳楼记》第三.进一步了解倒装句式的特点1.主谓倒置为了强调谓语,有时将谓语置于主语之前。

这仅仅是因为语言表达的需要。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2.定语后置文言中,一些修饰性的定语常常置于中心词之后,修饰语和中心词之间多用“之”或修饰语后用“者”作标志,也可同时使用。

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求人(可使报秦者)石之(铿然有声者)翻译时必须调整语序,将修饰性定语放到中心语之前。

3.状语后置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位置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多用“于”或“以”作标志。

例如:《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师说》:“不拘〔于时〕,学〔于余〕。

”4.宾语前置宾语前置的情况更为复杂一些。

具体可分为:第一、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如:“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记》)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疑问代词作宾语(像:谁、何、奚、曷、胡、恶、安、焉等)。

第二、文言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类句子有两点要注意,一是否定句(一般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等否定词);二是代词作宾语。

如:“时人莫之许也。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现代汉语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第三、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

这时的“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韩愈《师说》)有时,还可以在前置的宾语前加上一个范围副词“唯”,构成“唯......是......”的格式。

如:“唯利是图”、“唯命是从”等。

第四.值得注意的是,介词“以”的宾语比较活跃,即使不是疑问代词,也可以前置。

如:“余是以记之,以俟观人风者得焉。

”(柳宗元《捕蛇者说》)其中的“是”是一般代词,但也前置了。

《氓》“将子无怒,秋以为期”即“以秋为期”其中的“秋”也前置了。

二判断句一、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即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被判断关系的句子。

如:这样做是对的。

鲁迅,是浙江绍兴人。

(或:鲁迅,浙江绍兴人。

)鲁迅不是安徽人。

大致情况就是这些。

事情不是这样的。

字典是一种工具书。

小说不是工具书。

大山和小花是表兄妹。

大山和小花不是同学。

知识即力量。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大多数情况用“是”或“就是”、“即”、“不是”来表示对事物的判断。

有时可省略“是”。

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1.用“者”或“也”表判断。

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

有用“……者,…也”的,其中“者”表停顿,“也”表判断;有单用“者”或“也”的;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例如:陈胜者,阳城人也。

《陈涉世家》夫战,勇气也。

《左传•曹判论战》莲,花之君子者也。

《爱莲说》2.用副词“乃”“则”“即”“皆”“耳”“本”等表判断。

这种形式也较为多见。

例如: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陈涉世家》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即今之傫然在墓者也。

《五人墓碑记》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臣本布衣《出师表》3.用动词“为”“是”表判断。

其中“是”表判断,要注意和用作代词的“是”的区别。

例如: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廉颇蔺相如列传》项燕为楚将《陈涉世家》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孔雀东南飞》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桃花源记》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

《赤壁之战》斯是陋室《陋室铭》是女子不好。

翻译为:这个女子不漂亮。

是,代词,这。

《史记·西门豹治邺》4.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

例如: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直接表示判断。

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示判断刘备,天下枭雄。

《赤壁之战》刘豫州王室之胄。

《赤壁之战》二、省略句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现代汉语省略句的类型:对话省略和上下文省略。

Ⅰ对话省会话双方当面谈话时,说话方和听话方的身份、关系是确定的,因此可以借助具体的语境,省略主语等句子成分。

例如:——[你]吃饭了吗?——[我]还没吃[饭]呢。

——[你]干什么去?——[我]上街。

——[你]告诉老师了吗?——[我]告诉[老师]了。

Ⅱ上下文省书面语言中上下文能够给句子提供必要的语境,因此可以借助于上下文省略某些句子成分。

例如:——老渔民长得高大结实,[老渔民]留着花白胡子。

——他看看天,[天]已经晴了。

——[老人]听到他这样讲,老人心里的石头总算是落了地。

第一个例句中,前一个分句的主语“老渔民”和前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一样的,但由于前面分句出现过就省略了,第二个例句中,第二个分句的主语和前一个分句的宾语是一样的,所以也省略了,这叫承前省略。

第三个例句中,前一个分句的主语“老人”和后一个分句的主语是一样的,但由于后面分句出现,就省略了,这叫蒙后省略。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1.主语省略(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捕蛇者说》(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桃花源记》2.谓语省略(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尉《陈涉世家》3.宾语省略(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4.介词省略(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三、被动句被动句是相对于主动句来说的。

句中主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施事,这种句子叫主动句。

例如:“风把树叶吹落了。

”句中主语表示动作或行为的受事,这种句子叫被动句。

例如:“树叶被风吹落了。

”多用“被”引进施事,或把“被”在直接附着在动词前以表示被动关系。

还可以用“让、叫、给”等介词引入施事。

例如:忽而一个红衫的小丑被绑在柱子上,给一个花白胡子的用马鞭打起来了。

(鲁迅《社戏》)前一句用“被”表示被动,后一句用“给”表示被动。

被动句和主动句大多可以转换。

如果说话人要突出主动者,可以用主动句式;如果要突出被动者,则用被动句式。

例如:风卷着雪花,狂暴地扫荡着山野、村庄,摇撼着古树的躯干,撞开了人家的门窗,把破屋子上的茅草大把大把地撕下来向空中扬去,把冷森森的雪花撒进人家的屋子里,并且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怒吼着、咆哮着,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它的驯顺的奴隶,它可以任意地蹂躏他们,毁灭他们……这段话连用一系列主动句,生动地描写风雪肆虐的情景,突出地表现了风雪的无情、冷酷,衬托出了冬日的寒冷、萧索。

如果把上面的句子改成被动句,则会是另一种效果。

例如:雪花被风卷着,山野、村庄被风雪狂暴地扫荡着,古树的躯干被摇撼着,人家的门窗被撞开了,破屋子上的茅草被大把大把地撕下来扬向空中,人家的屋子里被撒进了冷森森的雪花,雪花在光秃秃的树梢上怪声地怒吼着、咆哮着,仿佛世界上的一切,都是风的驯顺的奴隶,可以被它任意地蹂躏、毁灭……主语成了山野、村庄、古树的躯干、门窗、茅草等,整个场景显得寒冷、萧索,突出地表现了山野、村庄、古树的躯干、门窗、茅草等的孤单、无助、弱小、可怜等古汉语中的被动句一般有以下几种形式:l.用“为……所……”、“为所”表示被动。

(1)二虫尽为所吞《童趣》(2)(巨)偏在远郡, 行将为人所并。

(《资治通鉴》)2.用“为+动词”表示被动。

(1)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陈涉世家》(2)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守株待兔》(3)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过秦论》3.用“于”表示被动(1)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马说》(2)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韩愈《师说》)(3)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屈原列传》)4.用“见”表被动如:“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5.“受……于……”“见……于……”表被动吾不能举金吴之地,十万之从,受制于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