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资料推荐------------------------------------------------------加强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1 加强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医科高校作为重要的育人基地,承担着培养高素质的医学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
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医学高素质创新人才,既是医科高校的根本任务所在,也是医科高校对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义不容辞的责任所在。
科研活动是提高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应当成为强化素质教育和深化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所以,对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问题进行探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创新能力是在前人发现或发明的基础上,通过自身的努力,创造性地提出新的发现、发明或改进革新方案的能力。
实际上就是指获得新知识和扩充新知识并能发现新事物的能力。
创新能力是一种心理现象,是一种心智能力,是创造新颖的、独创性的思想和事物的能力。
创新能力包括思维创新、方法创新、应用创新等内容,具备敏锐性、批判性、开拓性、新颖性、独特性等特点,是突破思维障碍、发现创新点、提出创新思路、设计创新方案、转化创新成果的基本能力。
一当前我国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主要问题 1 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差,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严重不足 2 目前医学高等教育薄弱环节是缺乏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是医1 / 7学生最可贵的品格和素养。
当代大学生,有许多人重理论而轻实践,因循守旧而不注重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
应试教育目前仍在医学高等教育中占据主流,在教学中仍然用的是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培养出的人才有一部分是没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庸才。
虽然我国的医学生基础理论很好,但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严重不足,缺乏独立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这种教育体制下,很多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不能脱颖而生,人才的发展失去其个性特征,使医学高等教育失去了活力。
2 科研实践参与度低,参与科技服务实践活动也明显不足科研实践参与对大学生自身综合能力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医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过程中,参与科研活动是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极为重要的途径。
但是,调查显示,大学生在校期间曾参加科技普及性学术讲座的比例仅占28.6%,参加过科技节系列赛事的学生占 21.8%,而有 63.3%的学生表示没有参加过任何学术科技讲座和竞赛活动。
从教育部直属高校医学生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的情况(自然科学)的统计数据分析,一是医学生参与研究与发展课题不够广泛,如 2010 年参加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实验发展3 的医学生有 61361 人,仅占医学生在校生总数的 21.73%;二是医学生参与科技服务实践活动也明显不足,2010 年参加研究与发展成果应用和其他科技服务的共---------------------------------------------------------------最新资料推荐------------------------------------------------------ 计 14444 人,仅占医学生在校生总数的 5.11%。
科研创新往往与良好的专业基础、社会实践、实验技能密不可分,善于科研实践参与才会为科技创新的成功带来良好的机遇。
3 研究与探索缺乏原创性,论文成果稀少,学术成果质量不高从近几年我国入选的优秀论文来看,医学生在国际顶尖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的只是极少数,论文的撰写内容上只是采用一定的实验证实已知的结论,揭示表面现象,没有深入研究事物发生、发展的内在联系。
从 2005~2010 年,美国每篇论文的被引用次数为 12.31,而我国只有 2.95,远远低于国际 9.15 平均水平。
4 大学生片面强调提高科研能力,忽视基本知识学习在相关部门的调查对象中,有 19%的大学生过分重视科研,淡化基本知识学习,而在美国大学生教育特别强调基础理论的学习,在本科的课程设置中,基础学科授课时数达到45%以上,专业学科只占 25%~35%。
虽然花很多的时间来进行医学科研,但是研究的力度和深度都不够,研究成果的价值也不高。
面对医学科研,他们虽然有很大的激情,但是往往心有余而力不足,所以他们的科研能力大多数只能停留在4 基础水平状态。
这样做不可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
二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对策 1 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创业精神对于一所医科院校3 / 7来说,医学科学研究的核心就是创新,其科研创新程度又是衡量的综合实力、医疗技术水平和发展潜能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要努力提高医学生研创新能力,把创新发展作为主导思想。
医科院校在科研管理工作上要增强自身的创新能力,把科研管理活动做到系统化、制度化、科学化、规范化、细致化。
科研管理工作要有所突破和创新,要根据医科院校自身的情况,在学科队伍培养、科研项目管理等方面建立公平、完善的制度和措施,营造一个宽松的学习环境和自由公正的科研氛围,使大学生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力。
高校要通过开放现有实验室的办法,提高实验室使用效率,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课题研究,提高其科研能力,在遵循科研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多想办法,实施新举措,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
2 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激发大学生内在科研创新能力提高科研创新能力的根本在于提高大学生的素质,大学 5 生创新能力的提高是建立在扎实深厚的文化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之上的,医学生除了要不断更新自身所学的专业知识外,还应该具备现代外语、计算机、心理学、管理学、知识产权等基础知识,以专业学习为基础,以良好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为保证,掌握各学科前沿的研究态势,积极收集各类医学科研信息,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深入医院、医疗科研机构第一线学习。
科研实践是科研工作的基础,也是科学研究的基本手段,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科研能力必须加强科研实验环节,让大学生将基础研究与---------------------------------------------------------------最新资料推荐------------------------------------------------------ 应用研究紧密联系,学科交叉与融合的优势,不断强化知识传播和创新的功能。
通过专门性的科研实践活动,有助于大学生理解、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激发大学生内在科研创新能力。
创造条件尽可能让医学生参加高层次的科研实践,凡列入人才培养计划的大学生尽可能到医院或医疗科研单位参加有关的研修活动,学习高新理论知识和科研成果,提高临床诊断水平。
3 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进一步加强大学自主创新的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良好的科研环境无疑对大学生取得科研成果的形成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奠定坚实的基础。
医科院校要创造有利于大学生科研发展的软环境,对大学生们以承担项目的种类、成果水平为主要考核内容,建立良好的科研 6 支撑条件体系。
想方设法筹措经费购置更加先进的、精良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手段,满足大学生们从事科研的需要,加强如电子图书馆、科研查新站等医学信息、医学实验动物和实验室三大支撑条件的建设,医科院校可定期组织学术论坛、专题研究、网上研讨等学术交流活动,还可以举办学生科技年会、科技活动月(周),在此期间举办科技作品评审会、论文交流会、新产品展览会,宣传发动学生参加国家(省、部)级科技竞赛活动,积极鼓励校内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建立紧密型的国际合作伙5 / 7伴,开展全面深入实质性的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等,籍此来营造科研氛围,丰富学生第二课堂,不断增强大学生的科研意识与创新意识。
促进科技创新体系的形成。
4 建立和健全良好的科研创新平台和有效的激励机制,增加对医学科研创新的引导政策和措施是促进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重要保障,医科院校应当采取适当的倾斜政策,创造有利的成才环境,优先安排与科研活动相关的训练,保证科研资源配置和改善科研条件等,扶持医学生早日成才。
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在校大学生科研进步奖评选,鼓励大学生参加全国、省(部)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并参照国家、省(部)级的奖励标准对获奖大学生及其导师予以奖励,每年组织院级优秀学位论文评选并给予相应奖励,把大学生在7 校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纳入全院优秀科研成果评选和科研精品评选表彰范围。
总之,创新已经成为一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关键因素,大力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社会科技进步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必须要加强大学生的科研基本功,只有具备扎实的科研基本功,才能为科研的创新提供敦厚的基础。
这将有利于大学生科研思维的拓展和开阔。
需要指出的是提高医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牵涉到学校的教学、教务、科研、资料服务、团委甚至于学校之外的医院、医疗机构等方方面面,需要各方面的协同努力,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医学生的科研创新热情。
---------------------------------------------------------------最新资料推荐------------------------------------------------------ 参考文献 [1]石枫等.通过学生科研立项培养大学生多方面能力[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王广顺,陈晓雷.论大学生的科研能力及培养途径[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6). [3]陈军,阮俊华.以科研活动为载体推进素质教育[J].教学研究,2004(3). [4]钟玲.大学生参加科研活动是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9(2). [5]李俊龙,等.大学生参加科研训练意愿的影响因素研8 究基于南京农业大学的实证分析[J].中国农业教育,2009(3).7 /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