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论文浅谈孔子教育思想对高等教育的启示全文如下:摘要:孔子是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博大精深。
其中关于重视品德培养,引导学生笃信躬行;团材施教,注重循循善诱,发挥受教育者主观能动性;主张博多思,学以致用等观念,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在深化德育、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改革,具有借鉴和启示作用。
关键词:孔子教育思想;高教改革;现实启示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和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推进,既在相当程度上满足了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也带来了大学教育剧烈转型和深刻变化。
要落实育人为本、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科学分析世情、国情和人的需求发生的变化,正视高等教育思想观念存在的偏差,从更新思想观念入手来开创高等教育的新局面。
孔子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对他的教育思想观念“温故而知新”,或许有益于我国高等教育界正在求索的改革创新。
孔子教育思想中的精华一个新型社会当它步进正常发展轨道的时候,不能不对自己民族的精神及传统文化进行反思。
特别是民族文化的精粹,更值得人们重新认识,重新探索。
不可否认,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教育思想观念有糟粕和消极的东西。
只要我们摆脱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以历史唯物的辩证思维方法,就不难发现其中的社会人生精论和富有哲理的箴言,遵循“古为今用”的原则,获得借鉴和启示。
孔子教育思想的源点是对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他主张仁政德治,社会各阶层各得其所,各安其分,以“和为贵”,促进人和、家和、国和、天地人和。
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品德高尚、博学多才、和谐的人。
他以“学而优则仕”、“有教无类”等理念,致力于育人,借以来推动社会的全面和谐。
这种力主促进和谐的教育思想内涵丰富,本文只能针对我国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问题作简要介绍。
1.德者本也,笃信躬行。
“德治”是儒家的政治思想,强调道德教化,反对单靠政令刑罚治国。
在育人上,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新民,在止于至善。
”即学的原则在于发扬光明的德性,革新民心,达到完善。
明确指出“大德者必受命”,“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德其名,必得其寿。
”“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
”即只有品德高尚才能承担大任,得到地位、名利、人们的信任和长寿。
这里显示出功利性,但只要理解马克思所说的“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这种功利追求是合乎人之常情的。
在孔子看来,仁德是做人的根本,是“学”的基础和前提。
他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又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指明只有在仁德的基础上做学问、学礼乐才有意义。
孔子提出仁德的外在标准是“刚、毅、木、讷木意质朴,讷意谦虚”,实践仁德的标准为“恭、谦、信、敏、惠”。
达到仁德的方法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强调要以制度约束自己,以己推及别人。
而道德的最高境界子曰:“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毛泽东指出:“孔子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地解释一番。
”但孔子仅从教育人的角度做了浅显的解释:“不偏于狂,不偏于狷急躁”,“择而两端”,“善则称人,过利称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使对立面统一、联结、平衡、和谐。
在品德修养上,孔子强调从自己做起,从所能接触的人和小事做起,要重视“修身”、“齐家”、“爱人”、“亲亲为大”、“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以言举人,不以言废人”、“矜而不争,群而不党”,提出“益者三友”、“益者三乐”、君子有“三愆过失”、“三戒”、“三畏”、“九思”《论语》季氏篇,以及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都主张从自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这些思想对学者品德修养及促进人际关系和谐很有借鉴意义。
2.因材施教,循循善诱。
他爱学生,“颜渊死,子曰:‘噫!天丧予!天丧予”。
哭得很悲痛,别人劝解时他说:“我不为这个人悲伤又为谁呢?”伯牛病了,他前去探望,握着伯牛的手曰:“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他特别重视师生关系的和谐,提倡“当仁,不让于师。
”鼓励学生崇尚真理。
和子夏讨论《诗》后,说:“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
”孔子问子贡:“是你行还是颜回行?”子贡说:“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
”孔子说:“我和你都不如他。
”还认为“子路好勇过我。
”联系“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这种谦虚的态度,促进了师生互敬互学、教学相长。
他很注意观察了解学生,掌握学生的秉性、特长,有针对性的施教。
诸如“由也果”、“赐也达”、“求也艺”,“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
言语:宰我、子贡。
政事:冉有、季路。
文学:子游、子夏。
”孔子在《论语》中和学生七次讨论“仁”,但回答每次都不同。
樊迟问“仁”三次,先后回答是:“爱人”、“先难而后获”、“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
”司马牛问“仁”,回答是“其言也讱说话笨一点。
”子张问“仁”,回答是:“恭、宽、信、敏、惠。
”这些回答都有一定的针对性。
《论语》中多处记载孔子与弟子平等友好地探讨学问,如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讨论治国的方法,孔子认为他们都没有谈到根本,仍然说:“这有什么关系呢?也就是各言其志也!”子路和冉有同样:“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这个问题,孔子回答完全相反,公西华感到疑惑,想问个明白。
孔子说:“冉有总是退缩,故进之;子路好勇过人,故退之。
”对个别学习有困难想打退堂鼓的人,孔子进行鼓励。
冉求曰:“非不说悦子之道,力不足也。
”子曰:“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批评他是自己划定界限,有畏难情绪。
孔子对弟子也有严厉的批评,如讨论一个问题子路不服气,孔子说:“我讨厌花言巧语狡辩的人。
”并对他讲应注意的六种品德、六种弊病:“好仁不好学,其蔽弊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危害人;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说话尖刻;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从对子路的教育可见孔子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的精神。
3.君子不器,博学多思。
“君子不器”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
君子是孔子心目中有理想人格高尚的人,他所追求的是培养担负治国平天下的人材。
这样的人才应具有多方面的才干。
孔子的六艺施教,本质上就是主张全面发展。
礼、乐、射、御、书、数,大体上讲,礼是讲德,讲做人处世的规范;乐是讲美,讲陶冶情操;射、御是讲体,讲实用技能;书、数是讲智。
综合起来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打好基础、知识面要宽,要全面发展,提高综合素质。
他的教育内容十分广泛,强调学好基本内容,打好基础。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不学诗,不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认为诗歌可以振奋人的精神,礼节可以坚定人的情操,音乐可以促进人的和谐发展。
对少数高材生才授之以“易”、《春秋》,“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孔子世家》。
特别值得称道的是,孔子“五十以学易”,对于夏商周的礼仪规范要得到人们共识恪守需要论证,不能论证是“文献不足故也。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足,则吾能徵证之矣”。
“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
”孔子以“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学而不厌”,“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精神挖掘研究,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非常可贵。
孔子在教育中把教育者看成有人性、有灵性的人,看成有丰富情感、有独特精神境界的人。
他尊重人的内在因素,注重调动人的内在主动性。
他在施教中注重启发、引导、促进独立思考。
强调“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即不在苦苦思索想不通、道不明的时候,不去开导;举一例而不能类推三个道理,我不重复讲了。
强调学习结合,主张“学而不思刚罔,思而不学则殆”,“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日知其所亡每天学点自己不知道的知识,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重视精益求精,主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好乐之者”,“默而识之踏踏实实地学,学而不厌”,高度称赞“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
在《论语》中,我们见到的是孔子对弟子优点的肯定、表扬,对不足之处的引导、规劝,促使其自觉,从而见贤思齐、扬长避短。
总之,人情味很浓。
孔子的教育目标就是“学而优则仕”、“治国平天下”,使国家“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对卫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孔子强调“富之”、“教之”。
要求从政的弟子“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对子张谈从政他要求做到“尊五美,屏四恶”,其要点要:给百姓以恩惠,使百姓劳而无怨;不贪财,不傲慢,不凶猛。
他不满意只学不致用的书呆子,“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
虽多,亦奚以为?”即不会处理政务,搞外交不能独立交涉,背的很多又有什么用呢?而对一位叫冉求的学生当小吏时加重了赋税更不满,曰:“求非我徒也,小子鸣鼓攻之可也。
”这些表明孔子力行学以致用,用必坚持仁。
尽管在那个礼崩乐坏的时代,孔子以培养和谐的人才促进社会和谐的理念未能实现,但其学以致用、服务社会、造福百姓的教育仍是值得推崇的。
除从政外,孔子鼓励学生治学育人,在学业上要“格物致知”、“一以贯之”、“孜孜不倦”,这也是儒学经久不衰的重要原因。
对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几点启示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人们对孔子的褒和贬可以说都到了极点。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中国近几代人的绝大多数已经远离了孔子。
在国际上正在兴起的“孔子院热”,促使我们应该理性思考:孔子与现实教育能否相联?如能,继承弘扬点该是什么?作者深知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分歧很大,而且由于孔子教育思想博大精深,加之当前高等教育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和疑难较多,“启示”很难谈!只能从解放思想的角度,壮着胆子谈几点想法,作为精浅探索,有些看法可能不合时宜。
1.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是育人,所谓育人就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做学问。
这个学问就是如何更好地做人,如何更好地做事,如何将做人与做事更好地结合起来。
联系孔子的教育思想,我们不难发现,当前高等教育在教会学生做人、做事、做学问以及科学处理三者的关系上,不同程度的存在某些偏颇。
如,“立德为先”、“德育第一”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反复强调的,可谓“深入人心”,但实践却体现、落实得很不理想。
孔子的德育是紧密结合社会变革、学生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从规范日常言行、和谐处理人与人、人与家、人与社会、人与天的关系入手,培养做人最基本的品格,如孝、弟、礼、诚、信、忠、恕、荣、耻等。
以此为基础,在实践磨练中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而当前高等教育的德育,体制是在党委领导下,组织政治工作干部、“两课”教师、辅导员实施内容以“两课”为主,辅以学生社团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