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封制
第一、何谓“分封制”
分封制也称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狭义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族姻亲、功臣子弟分封领地,属于政治制度范畴。
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础,在家庭范围是为宗法制,在国家范围是为分封制。
第二、分封制的起源
分封制正式起源于何时,近代学者说法不一。
分封制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起源时间已经难以考证。
根据史记记载,黄帝时代,“诸侯咸来宾从”、“诸侯咸尊轩辕为天子”、黄帝“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这描述的便是早期的封建制度。
五帝三代时期不断发展,到周朝时封建制度的完善程度达到顶峰。
柳翼谋谓:“自唐、虞至周皆封建时代,帝王与诸侯分而治之”,即从尧、舜经夏、商到周朝,采用的都是封建制度。
第三、西周的分封制
西周实行分封制的原因
西周之所以实行分封制,是由当时的历史条件所决定的。
周族是我国西北部的一个新型民族,它联合许多方国灭商。
为巩固新建的西周政权,不得不实行分封制。
一方面承认当时邦国林立的现状,另一方面用分封同姓子弟、异性姻亲的方法来屏卫周王室。
周初的大分封不仅从根本上解决了武王以来殷人复辟的问题,而且把最可靠和最有力量的亲属分封到最要害的地区,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诸侯的义务
①服从周天子的命令;②诸侯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③随从作战;④交纳贡赋;⑤
朝觐述职的义务。
同时,诸侯在自己的封疆内,又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
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赐给士。
卿大夫和士也要向上一级承担作战等义务。
这样层层分封下去,形成了贵族统治阶层内部的森严等级“天子——诸侯——卿大夫——士”。
西周分封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
1.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诸侯国之间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式,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削弱。
通过分封制,周的文化形式因此覆盖了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周文化具有惊人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2.加强了周天子对地方的控制。
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范围,并逐步构织出全国的交通网络。
消极影响:
1.西周后期,随着诸侯国的日益强大,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春秋时的楚王问鼎,是诸侯国对分封制的公开挑战。
春秋战国时期。
大国兼并小国,同姓国也彼此战争,周天子都管不着,战国末年,周王室完全丧失了分封大权。
2.周天子具有至尊权威,国家政权也逐渐由松散趋向严密。
不过受封的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日益壮大,到西周后期,王权衰弱,分封制遭到破坏。
第四、西周之后的分封制
春秋时期,分封制崩溃。
崩溃的原因是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国为争夺土地、人口及对其他诸侯国的支配权,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形成了诸侯争霸的局面。
葵丘会盟,齐桓公的霸主地位得到正式承认,标志着分封制崩溃。
秦朝统一后,建立郡县制,分封制结束。
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
汉朝初期,刘邦面对拼凑起来的诸侯势力和亡秦后的六国背景,首要任务是:努力维持稳定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以分封同姓子弟的方式,调和异姓诸侯王与郡国制的两极偏差。
刘邦与项羽相争时,先後分封七个异姓王。
称帝後,又分封同姓子弟九王,使後来中央政府及封国之间的斗争,延续了很长的时间。
汉初恢复封建制,同时又施行郡县制,使郡国杂处,以相牵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起到一定积极作用。
中国历史上自三国开始直至最后一个王朝清朝,各个时期国家行政区划管理上不同程度实行了“分封制”,但分封不是主体;各个朝代政权稳定以后,封国与侯国实际成了行政区划体系之一,或形式上分封
第五、明朝的“诸王分封制”
建立历史背景
朱元璋在建立明朝后,在洪武九年和十三年对地方和中央管制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原行中书省的权力,改变了元末外重内轻的格局。
基本解决了皇权、相权、军权的矛盾。
然而,历代地方割据势力给朝廷造成的威胁,尤其是元末河北军阀察罕帖木儿等拥军割据的事实给朱元璋造成了严重的心理阴影。
为了避免类似历史悲剧的重新上演,朱元璋决心依靠宗室子孙对地方军政官吏加以监督和限制。
他不止一次的说过:“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
今储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
朕非私其亲,乃遵古先哲王之制,为久安长治之计。
(太祖洪武实录)这样,在朝廷,有皇帝直接掌管,在地方,有宗室子孙协理。
内外相辅,进一步加强和巩固明王朝对全国的有效统治。
明代诸王分封制的性质
政治方面。
虽然宗室中亲王和郡王均有国号和名义上的封地,但是郡王一地多封的现象在明代十分普遍。
其次明代诸王在封地内的权力较之以前各朝已经大大削弱,而且前后期的权力变化极大。
还有诸王不能干预地方的政务在封地内没有行政权。
经济方面。
明代宗室虽然分封各地,但不能管理地方的财政。
朝廷赐给亲王、郡王的田地,主要是为了弥补其宗禄的不足和作为赡养之资,称为王庄。
总的来说,明代分封的宗室再也不具备土地的领有权或占有权,不能征发徭役赋税,也不再是封国内行政、军事、司法和财政的最高长官,不再享有领民亲政的权力,与西周时期的分封制有着本质区别。
明代宗室政策在不同时期的表现
第一时期(洪武朝)诸王握有兵权,坐镇四方,是专制皇权的军事支撑点。
这个时期政策偏重于政治色彩。
第二时期(建文朝到天顺)诸王“护卫之师,渐归君上”,宗禁日臻完善。
政治色彩减弱,而经济色彩减浓。
第三时期(成化到崇祯)宗室作为一个阶层,失去存在的政治意义,没有一点社会责任,
带来的社会影响
诸王典兵。
屡兴叛乱,阻碍了明代社会的历史发展进程;浩大的宗禄开支加剧了国家财政危机;宗室凭特权扩张经济势力,严重激化了阶级斗争形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