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语.里仁篇》第二十章读书笔记

《论语.里仁篇》第二十章读书笔记

《论语.里仁篇》第二十章读
书笔记
最后、《里仁》第二十章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本章表明孔子对孝的理解。

《论语学而》章有语:子曰:父
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直译为:父亲在世时,人们可以审视孩子的志向如何,父亲不在世要看孩
子的所作所为,
《里仁》第二十章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本章表明孔子对孝的理解。

《论语•学而》章有语:“子曰:
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直译为:父亲在世时,人们可以审视孩子的志向如何,父亲
不在世要看孩子的所作所为,并且三年不改变父亲的处事之道,
可以说他是守孝的。

比较正确的理解是孔夫子生活的时代属于以家族血缘纽带为
核心家天下的社会。

由家臣到氏族,由氏族到诸侯国,再到周天
下的农耕树根状社会组织结构。

由此可见,春秋时代的家是社会
组织的基本单位,一家之主就是父亲,父亲即家长。

父亲不仅担
负着养家尽忠的责任,还有培养教育子女的义务。

再考察“孝”时,“孝”为上下结构,上为半“老”,下为“子”,“子”承“父”业,“子”撑“父”命即为“孝”,而孝字结构的头又从
土,土是根。

由此可以说孔子之语实则说明了春秋时代的父子之
间的天伦之义,自然之则。

或许有人问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如果父之道保守、落后、邪
恶呢?还需要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吗?那么这个问题实质是问什么
是为子之道?看来夫子之道不仅在于“父慈子孝”的现实伦理之道,还在于子承父业,为人子向为人父的角色转换、身份认同的
做人之道。

如果进一步考察孔夫子时代的教育现实,就会发现孔
夫子是第一个办私学的教师,是绝对的少数派。

而公办学校是掌
握在诸侯贵族手里的,而贵族身份是继承制的,属于大多数,读
书者也是贵族子弟。

礼崩乐坏的时代,庶族子弟就有了上学的机会。

无论是私学,还是公学,读书人是少数,因此,子女的教育
大都落在父母身上了,孔夫子时代的教育还多属于家庭教育。


此可推断,父对子有引导作用,子对父也有继承学习的自然关系。

而父而子、子而孙的传承模式就成了那个时代最自然的家庭、社
会组织传承模式了。

而这种模式也是春秋时代的一种传承礼制,
而这种礼制在孔子看来却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大概这才是夫
子所谓的“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缘由吧。

然而,孔夫子并非是一个绝对保守落后的人,对历史传承损
益的规律还是有一定程度的把握的。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后来
多有解读,正解就是:父之道善则终生守之,若不善,又何待三
年改之呢?如是而已。

善与不善的原则就是中庸之道、也就是智
仁勇之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