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考专题:诗歌阅读指导ppt课件
中考专题:诗歌阅读指导ppt课件
【例题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海内存知已,天涯若比邻”两句诗蕴含了什么哲理?请简述 。
【答案】示例:四海之内有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好像近 在眼前。真正的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可以超越 时空,缩短距离。
【答题技巧】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 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色彩、近景远 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表现手 法,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 想感情或给人以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例题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过零丁洋 文天祥
(2)“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什么心愿?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表达技巧赏析,人物评价。 【解析】(1)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结合文意揣摩选项正误。C项“将军 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意思:将士们经过无数次出生入死的战斗,有些牺 牲了,有的十年之后得胜而归。这句主要是运用了互文、对偶的修辞手法, 表达出战争的残酷与艰辛。赏析有误。故选C。(2)考查评价人物形象。评 价人物形象要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 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可汗问所欲”时,木兰表达了放弃功名, 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的心愿。 【答案】(1)C(2)放弃功名,尽快回归故里,与家人团聚。
【例题】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切忌空洞,要答பைடு நூலகம்体。比如光答“表 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例题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1)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 怎样的情感?
【答案】第三联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 物;营造了苍茫空旷(“雄浑开阔”)的意境,表现了诗人孤 寂的情感。
(2)用自己的话描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所展现的 画面。
【答案】示例:黄沙莽莽,无边无际,草木不见,行旅断绝。 极目远眺,一缕孤烟劲拔坚韧、刚直有力地升腾在天的尽头, 俯首远瞰,黄河横贯沙漠,天空挂着一轮圆圆的落日。
这首诗歌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揭露了怎样的社会现实?
【答案】示例:讲述了一个宦官及其爪牙强夺百姓财物的故事 :卖炭老人含辛茹苦烧出来的一车炭,被宦官及其爪牙以极低 的价钱夺走。这揭露了当时宦官假借“宫市”之名强取豪夺民 间财物的社会现实。
【温馨提示】 总之,不论回答何种问题,都应尽量涉及三方面的内容:诗歌 相关内容、表达技巧、诗歌主旨。①先答这个字词在文中的意 思;②运用了什么手法;③达到了什么表达效果(有什么好处 );④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题技巧】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 锤炼的字的妙处。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来点评, 可以从词性、色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去把握它的 内涵。需要强调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例题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饮酒(其五) 陶渊明
2.阅读下面这首乐府诗,完成下列各题。(2017福建中考)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 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 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1)对上述节选部分有关句子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用夸张手法描写翻山越岭奔赴战场的情景。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边塞军营的生活。 C.“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实写将军拼死作战,壮士十年后归来的情景 。 D.“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中的数字“十二”与“百千”都是表示多数 。
【答案】诗句原意:山重峦叠嶂,水迂回曲折,正怀疑前面没 有路,突然出现了一个柳绿花红的小山村。衍生意义:在困境 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 化的。
四、品味炼字 诗歌的丰富情感和深刻主题的表现依靠的是精炼概括或生动形 象语言的运用。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 【提问方式】 ①这首诗中“XX”一词是否可以换成其他词? ②为什么说这个词用得十分传神? ③这个词在诗中有什么特定的含义? ④在这首诗中,你最欣赏的是哪个字(词)?请赏析。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千古传诵的名句,震 撼人心,影响深远。请说说你的理解。
【答案】示例:这两句诗直抒胸臆,表现了诗人愿意以死明志 、为国捐躯的豪情壮志。古往今来,人难免一死,为拯救祖国 而死,舍生取义,一片丹心将永垂史册,映照千古。
二、分析技巧型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能力。 【提问方式】这首诗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 【提问变体】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诗人在诗中是怎样 抒发自己的情感的? 【答题技巧】先判断诗歌运用的表现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 具体阐释作者借这种表现手法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其中一定 要特别关注修辞手法的运用及效果。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描绘怎样
【考点】把握诗歌内容、形象、语言及表达技巧,赏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作者面对萧瑟秋风, 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 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故C项分析不正确。(2)本题 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描绘诗歌中某一句的意境,要先正确翻译,然 后再加上自己适当的理解和描写即可。本句话翻译为:日月的升降起落,好像 出自大海的胸中。写出了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的景象。 【答案】(1)C(2)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景象壮丽。
【例题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节选) 杜甫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 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 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 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 独破受冻死亦足!
专题一 诗歌阅读
1.理解课内古诗的内容及蕴含的感情。 2.揣摩诗词的意思,理解诗词的大意。 3.品味古诗词中富有表现力的字词,鉴赏经典的名句。 4.理解诗歌的主要表现手法。 5.想象作品所描绘的意境,感受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情感以及所负载 的思想意蕴。
一、分析意象、意境型 【提问方式】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提问变体】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解答分析】这是一种最常见的题型。所谓意境,是指寄托诗 人情感的物象。它包括景、情、境三个方面。答题时三方面缺 一不可。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抒发了作者怎样的 情感?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这两句诗写出诗人推己及人,希望“天下寒士 ”都居“广厦”,都能安居乐业的心愿,表达了诗人关心民生 疾苦的博大情怀和忧国忧民的深沉情感。
【例题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 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 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 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 官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例题二】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阅读画线诗句,观察下面两幅图画,简要说明哪一幅能够表现 这一联诗句所描绘的景象。
【答案】图一,描绘一幅潮水上涨,湖面与两岸齐平,孤舟悬 帆与湖面之上的景象。正体现诗句“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中“潮平”“岸阔”“风正”“帆悬”的意象。而图二中的 潮落、水浅、帆停的景象与原诗句不符。 【解析】该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 景。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行江中,帆正 迎风飘扬。而图二则是水落石出,明显与诗句内容不符。
【答题技巧】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并准确概括诗中的 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 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②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 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 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一:重章叠句。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韵美, 渲染了凄清朦胧的气氛,强化了主人公求而不得的惆怅之情。 示例二:起兴。每章的开头均以景起兴,渲染出一种萧索凄迷 的氛围,为人物的活动提供了特定的背景,更烘托了求而不得 的怅惘心情。
三、分析经典名句 【提问方式】 ①这句诗历来为人们所推崇,原因是什么? ②如何理解诗中画线的千古名句? ③你从这句名句中领悟到了什么人生哲理? ④诗中的这句话在现在蕴含了什么新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