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全国优势特色经济林发展布局规划

全国优势特色经济林发展布局规划

《全国优势特色经济林发展布局规划(2013-2020年)》进入新世纪以来,全国经济林在国家政策和市场作用的推动下取得快速发展,但如何破解发展布局和产业结构不尽合理、集约化程度偏低、产业化水平不高、社会化服务不健全、政策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日前国家林业局会同国家发展改革委和财政部,联合印发了《全国优势特色经济林发展布局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重点选择30个优势特色树种,优先规划布局,重点予以扶持。

本期专题对《规划》的主要内容进行要点解析,希望广大读者给予关注。

我国经济林呈现快速发展局面我国经济林发展势头如何?日前发布的《全国优势特色经济林发展布局规划(2013-2020年)》称,在国家扶持政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和市场作用的驱动下,我国经济林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局面。

——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升。

随着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重大生态工程的深入实施,我国经济林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量稳步提高、产值大幅增长。

新造经济林连续多年以百万公顷的速度增长,占新增造林面积比重达到20%。

截至2012年底,全国经济林种植面积3560万公顷,产量达1.42亿吨,与“十五”末相比分别增加38%、54%,均居世界前列。

经济林产品种植与采集产值2012年达到7752亿元,占林业第一产业产值的56.4%,与“十五”末相比增加2.4倍。

主要特色干鲜果品产品年出口额3.2亿美元,比“十五”末增长60%,继续保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产业带动与生态服务功能明显增强。

经济林种植规模的不断扩大,带动下游产业加快发展。

目前,全国经济林果品加工、贮藏企业2万多家,年加工量1600万吨,贮藏保鲜量1200万吨,年加工储藏产值突破1600亿元,比2005年增长近两倍;以经济林为依托,观光采摘、休闲度假、乡村旅游和节庆活动蓬勃兴起。

截至2012年,经济林产业产值超过1万亿元,对林业产业的贡献率达到1/4以上。

据不完全统计,近5年新造的经济林,近1/5是在宜林荒山、荒坡上种植的,累计增加有林地面积120万公顷,提高森林覆盖率约0.1个百分点,生态服务功能明显提升。

——经济林发展的优势特色更加突出。

各地重点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木本油料、木本粮食、特色鲜果、木本药材、木本调香料五大类中的优势特色树种,发展速度和产值效益明显高于一般经济林。

“十一五”期间,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先后新建名特优经济林示范基地597个,使30多个木本粮油和名特优树种得到很好示范推广,初步形成了具有独特优势和区域特点的特色产品产业带。

目前,“中国经济林之乡”达421个,优势特色经济林栽培面积超过100万公顷的有5个省(区、市),产值超过100亿元的有8个省(区、市)。

——山区经济和农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

据对全国林业重点省(区)的调查统计,从事优势特色经济林种植的农业人口约为1亿,农民种植优势特色经济林年人均收入达到1220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1%。

在一些生产油茶、核桃、枣等木本粮油的山区大县,农民来自于优势特色经济林种植经营的收入比例达到60%以上。

重点布局发展优势特色经济林尽管我国经济林发展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总体上看,经济林发展基础十分薄弱,产业化水平仍然偏低。

尤其在发展布局上存在重点不够突出、结构不尽合理、优势不够明显等问题。

为有效解决这些问题,《规划》进一步强调了发展经济林,对统筹生态林业与民生林业协调发展、促进农民收入倍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规划》指出,在新形势下发展经济林,能带动生态总量增长,是实现林业“双增”目标的重要载体;能有效改善民生,是解决农村尤其是贫困山区农民就业增收的主要途径;能充分利用山区资源,是有效缓解土地资源紧张,提升国家粮油安全保障能力的重要举措;能增加有效供给,是刺激和拉动消费,提高人民的膳食健康水平的必然要求。

按照“突出特色、统筹规划、科学引导、分步实施、重点扶持”的基本思路,《规划》首批选择木本油料、木本粮食、特色鲜果、木本药材、木本调料五大类30个优势特色经济林树种,进行科学布局,重点引导发展。

这些优势特色经济林树种是综合考虑适合在山区、丘陵区以及其他宜林荒地荒滩种植,兼顾生态效益和优势特色突出,且资源和生产条件较好,具备较大发展潜力和市场前景,在国际市场具有显著竞争优势或国内市场需求量较大,对拉动地方经济、推进农民增收致富有典型促进作用的多种因素进行的选择。

指导思想和四项原则指导思想: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根本目标,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的要求,调结构、转方式,大力推进布局区域化、栽培品种化、生产标准化、产品特色化和经营产业化,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非均衡发展战略,加强宏观引导,实施政策倾斜,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和市场资源,重点培育特色产品和优势产区,为维护国家生态和粮油安全,加快推进农村全面建成小康作出积极贡献。

四项原则:一是市场导向,政府积极扶持。

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质取胜,提质增效。

加大政府扶持,重点支持市场前景广阔、对农民增收效果明显的优势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与经营自主权,保护农民合法权益,通过示范引导和培育市场做好服务。

二是因地制宜,注重特色发展。

按照适地适树、比较优势、适度规模的要求,综合考虑水、土、气等自然资源条件和资金、市场、技术等环境因素,充分发挥资源禀赋优势,突出特色发展,强化科技引领作用。

以资源培育为基础,以优质、丰产、高效为目的,采取改造与新建相结合、面上发展与示范引导相结合的方式,培育优势产区,优化产业布局,发展壮大特色主导产业。

三是统筹兼顾,产业整体开发。

以保护好生态环境为前提,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推动经济林一、二、三产业联动发展。

重点发挥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林)场和种植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

加快推进生产、加工、流通一体化进程,立足产业整体开发,加速构建优势产业集群。

着力培育新型社会化服务组织,提高产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

四是创新机制,社会广泛参与。

建立保障特色经济林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整合财政投入,优化资金和信贷投放。

完善林业在重点工程、造林补贴、森林抚育补贴、林木良种补贴、森林保险和对重点龙头企业贷款、贴息等方面的扶持政策,保护和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积极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优势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

8年努力实现五大目标《规划》提出力争通过8年努力,初步形成科学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健全、效益良好的优势特色经济林发展格局,实现优势特色产品供给、粮油安全保障、富民增收能力显著增强。

重点发展培育一批特色突出、竞争力强、国际知名的优势产区,建设一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的重点县,形成一批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的产业示范基地,到2020年,实现五大发展目标。

——产品供给能力。

优势特色经济林种植面积达到2480万公顷,增长49%,产品年产量达到3650万吨,增长1.4倍。

其中,油茶、核桃、枣、板栗、仁用杏(山杏)等为主的木本粮油经济林面积增长60%,产量增加4倍。

——质量安全水平。

优势特色经济林良种使用率达到90%以上;无公害、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基地面积在现有基础上增加50%,产品抽检合格率达95%,优质产品率达到80%以上。

产品质量监管能力不断加强,市场秩序更加规范,市场知名度稳步提高。

——产业综合实力。

优势特色经济林第一产业年产值6000亿元,增加1.8倍;果品加工比例达到30%,产品贮藏保鲜比例达到35%。

优势特色经济林产品产、加、销一体化程度明显提高,产业加工规模化、集群化水平显著提升。

——富民增收效果。

累计提供就业机会50亿工日,规划区内农民来自优势特色经济林年收入达到3000元,增长1.5倍。

——粮油安全保障能力。

木本油料年产量达1100万吨,占国内油料产量的比重由6%提升到10%;木本粮食年产量达1350万吨。

木本粮油折算节约耕地面积约615万公顷。

着重培育五大优势特色经济林片区《规划》依据《中国林业发展规划》,按照合理区划、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要求,提出着重培育五大优势特色经济林片区的总体布局。

东北中温亚寒带片区:范围东起长白山,西至呼伦贝尔草原、科尔沁沙地,南接燕山山脉,北以大小兴安岭为界。

区内以东北平原和蒙古高原为主体,山地、沙地、林地资源丰富。

行政范围涉及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4省(区)。

该区重点发展仁用杏(山杏、大杏扁)、榛子、果用红松、蓝莓和沙棘等优势特色经济林。

西北大陆性温带片区:范围东起浑善达克沙地,西至中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的国境线,南到西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六盘山及长城沿线,北与俄罗斯、蒙古接壤。

行政范围涉及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内蒙古5省(区)。

该区重点发展核桃、枣、仁用杏(山杏、大杏扁)、杏、石榴、枸杞、沙棘等优势特色经济林。

华北黄河中下游暖温带片区:范围东起渤海、黄海的海岸线,西至陇东山地,南达秦岭、伏牛山、淮河及苏北灌溉总渠,北至长城以南地区。

行政范围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山东、辽宁、河南、安徽、江苏、陕西、甘肃、宁夏12省(区、市)。

该区重点发展核桃、枣、板栗、仁用杏(山杏、大杏扁)、柿、银杏、榛子、花椒、杜仲、金银花、杏、石榴、樱桃、猕猴桃、山楂、长柄扁桃、油用牡丹等优势特色经济林。

南方丘陵山地亚热带片区:范围东起黄海海岸线,西与云贵高原、青藏高原东南部相邻,南部以南岭南坡山麓、两广中部和福建东南沿海为界,北至秦岭山脊、伏牛山主脉南侧、淮河流域。

行政范围涉及甘肃、陕西、河南、安徽、江苏、四川、重庆、湖北、浙江、贵州、湖南、江西、福建、云南、广西、广东16省(区)。

该区重点发展油茶、核桃、油桐、油橄榄、板栗、柿、银杏、花椒、八角、厚朴、杜仲、金银花、杨梅、猕猴桃、香榧、山桐子等优势特色经济林。

西南高原季风性亚热带片区:范围包括我国的云贵高原及青藏高原东部。

行政范围涉及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甘肃、青海6省(区)。

该区重点发展核桃、油橄榄、板栗、花椒、澳洲坚果等优势特色经济林。

明确各类优势特色经济林发展目标《规划》针对30个优势特色树种,分别确定了重点县布局、主攻方向和发展目标。

优势经济林发展油茶:确定湘赣浙闽低山丘陵区为油茶的核心发展区,桂粤闽南低山丘陵区、滇东南桂西高原山地坝区、川东盆地区、贵州高原区、滇北川南高原区、鄂南地区为油茶的积极发展区。

在14省(区、市)发展200个重点基地县。

发展目标:到2020年,优势区油茶面积稳定在380万公顷以上,占全国的75%以上;年产量达410万吨,占全国的80%以上。

核桃:确定太行山、吕梁山、中条山区域,秦巴山区,大别山区,云贵高原,塔里木盆地西缘等区域为核桃的核心产区,鲁东山区、长江中游地区、燕山东部等区域为核桃的积极发展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