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届文化常识72题

2020届文化常识72题

遂宁东辰荣兴国际学校课时作业010 时长:40分钟使用时间:2019.03.编写:杨小波审编:黄慧容学生姓名:班级:评分:一、选择题1.下列有关《诗经》常误,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从西周初期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有“诗三百”之称。

B.《诗经》为我国古典文字现实主义传统的监觞,汉代儒家将其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首;“楚辞”是我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先河,以《离骚》为代表,因此又称“骚体”诗。

C.《诗经》依据音乐的不同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又称为《国风》,艺术成就最高;《诗经》的形式以四言为主,普遍采用赋、比、兴的手法,与“风”、“雅”、“颂”合称为《诗经》六艺。

D.《雅》分《大雅》和《小雅》,作者多属贵族阶级;诗作以歌颂和维护其统治为基本倾向。

《采薇》是《大雅》中的一篇。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受禅,也叫禅让制,是中国上古时期以来推举首领的一种方式,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3.文中涉及一些中国文化常识,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润例:过去请人作诗文书画的酬劳称之为润笔,而将所定的标准就称为润例或润格。

B.阳文:指采用刀刻等传统技术方法,在器物或印章表面上形成的凹下的文字或图案。

C.金石:中国古代以前朝的铜器和碑石为研究对象,涉及文字、历史、书法、文学等。

D.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封禅”,古代帝王祭天地的最隆重的典礼,一般都是由帝王亲自到泰山上举行的。

B.“士”,商、周时最低级的贵族阶层,是介于卿大夫和庶民之间的一个阶层。

C.“衅钟”,古代的一种礼制,“钟”这种重要器物制成时人们一般会杀牲取血涂在上面行祭,叫作“衅钟”。

D.“黔首”,是战国时秦国及后来秦王朝对平民百姓的尊称。

5.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华盖”,星座名,共十六星,在五帝座上,今属仙后座。

旧时迷信,以为人的命运中有了华盖星,运气就好。

B.“襁褓”,本义指背负婴儿用的宽带和包裹婴儿的被子。

现在以此借指婴儿。

C.“六部”,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这些部门各司其职,如户部主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等事务。

D.“中岳”,指嵩山,在今河南登封市北,我国五岳之一。

6.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

如《柳敬亭传》中提到的“优孟”,是指名叫“孟”的艺人。

B.“乞巧”,旧时风俗,农历七月七日夜妇女在庭院向织女星乞求智巧。

C.“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

行礼时,头碰地即起。

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D.“太牢”指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豕三牲全备;“少牢”指祭祀用的羊,没有豕、牛。

天子祭祀社稷用“太牢”,诸侯祭祀用“少牢”。

7.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五谷”是古代所指的五种谷物,泛指粮食。

古代对其有多种说法。

B.“黄金台”,相传战国时燕昭王在易水东南筑台,上面放着千金用来招揽人才。

C.“刎颈之交”指可以同生死、共患难的朋友。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与蔺相如终成刎颈之交。

D.“国子监”指国家的最高学府,入监读书的人称监生,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等;教学人员为博士、直讲、助教等。

8.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衣”是对百姓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还有:黎民、庶民、苍生等。

B.“士大夫”,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

如《师说》中有“士大夫之族”。

C.《昌黎先生文集》是韩愈的作品集,这是以籍贯命名其文集。

D.“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

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9.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是公认的儒学经典,也是中华文化的宝典。

B.“令”是美好的意思,可用于尊称对方亲属。

如令堂,是对对方的父亲的尊称;令尊,是对对方的母亲的尊称。

C.春秋时,秦晋两国国君几代都互相通婚,后称两姓联姻为“秦晋之好”。

D.《鸿门宴》中“竖子不足与谋”一句中的“竖子”是骂人的话,相当于今天的“小子”。

10.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上元、中元和下元合称“三元”,其中“上元”指农历的正月十五,旧俗在上元夜张灯游乐,所以又叫“灯节”。

B.“鼎”,形制多为圆腹三足两耳,主要用于煮肉盛肉,腹下可烧火。

后来常用“钟鸣鼎食”形容贵族生活奢侈豪华。

C.在“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中,“亲戚”指的是外亲,也就是指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人。

D.《阳春》《白雪》都是古代楚国的歌曲名,当时被认为是高雅的乐曲。

后多用“阳春白雪”比喻高深典雅、不通俗的文学艺术作品。

1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越”,又作“百粤”“诸越”。

古代越族居住在江、浙、闽、粤各地,统称为“百越”。

古文中常用其泛指南方地区。

B.“察举”,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制度。

由官吏举荐,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

C.“乡试”,指明清两代每三年由朝廷选派考官在各乡举行一次的选拔人才的考试。

D.“祭酒”,古代主管国子监或太学的教育行政长官。

战国时荀子曾三任稷下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

1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鸿门宴》中有“沛公奉卮酒为寿”一句,这句话中的“寿”与现代汉语中的“寿”含义有所不同,应该是指敬酒献物,祝人长寿的意思。

B.杜牧《赠别》“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中的“豆蔻”常用来指孩子,“豆蔻年华”指的是孩子未成年,十三四岁。

C.“三从四德”是封建社会奴役妇女的精神枷锁,“三从”指未嫁从父,既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

D.一个季度中的三个月可以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如《古诗十九首》中“孟冬寒气至,北风何惨栗”中的“孟冬”指冬季的第一个月。

13.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风”是《诗经》中的一部分,主要是民歌,自《周南》至《豳风》,共十五国风,一百六十篇。

B.“齐宣王”,春秋时齐国国君,与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合称“春秋五霸”。

C.“斋戒”,指古人在祭祀或进行重大活动前,沐浴更衣,不喝酒,不吃荤,洁净身心,以示虔诚。

D.“社稷”,古代帝王、诸侯所祭的土神为“社”,谷神叫“稷”。

后来就以“社稷”代称国家。

14.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免胄”,按古代礼法,诸侯的军队过天子门,战车上的左右卫士必须脱胄卷甲,收好兵器,下车步行而过,以示对天子的尊敬。

B.“崩”,本指山,古时用来比喻帝王的死。

如《出师表》中有:“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C.古代纪年法有多种,有干支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等。

“赵惠文王十六年”属于帝王年号纪年法。

D.“伯乐”,相传为春秋时秦国人,名孙阳,以善相马著称。

现在引申为善于发现、推荐、培养和使用人才的人。

15.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即岁稔不足支数日”中“稔”意思是“庄稼成熟”。

B.“前抚王之诰、魏学曾相继绥辑”中“绥辑”意思是安抚集聚。

C.“厘两京、山东、陕西勋戚庄田”中“厘”意思是治理处理。

D.“致仕”中“致”意思是“获得”,“致仕”意思是获得官职。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初举明经”的意思是起初通过明经科考试。

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

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B.“甚得夷夏之心”中“夷夏”泛指少数民族和汉人。

“夏”是古代汉民族的自称;在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C.“弱冠便自誓不受亲友赠遗”中“弱冠”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纪。

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

冠,帽子,指代成年。

D.“授”“迁”“补”“擢”是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常见的还有“拜”“转”“徙”“升”等。

“授”“拜”“转”“补”是关于任职授官的,“擢”“升”是关于提升职务的,“徙”“迁”是关于调动职务的。

17.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B.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C.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其经历了屈原的作品始创、屈后仿作、汉初搜集、至刘向辑录等历程。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作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D.“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18.下列对文言文中有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九州、神州,传说中的我国上古时期划分的九个行政区域,州名分别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后成为中国的别称。

后来又有十二州说,即从冀州分出并州,从青州分出营州,从雍州分出梁州。

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例如: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B.“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C.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D.《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19.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国】汉代诸侯王的封域,也是行政区。

国的区域略小于郡,所以“郡国”连称。

B.【郡】古代的行政区域。

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C.【道】汉代在少数民族聚居区设道,这是一种行政特区,与县相当。

唐代的道,先为监察区,后演变为行政区,是州以上一级行政单位。

明清在省内设道,其中守道是小行政区,而巡道只有监察区性质。

D.【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域,相当于现在的省。

《{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