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黄酮类化合物的提取

一、溶剂提取法: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步骤多、周期长、产率低、产品中有机溶剂易残留。

溶剂系统主要有乙醇,水溶液、丙酮-水溶液、NaOH-水溶液、NaOH-乙醇等。

精提物常在粗提物制备基础上精制,常用液-液提取法、沉淀法和吸附.洗脱法。

以60%丙酮为起始溶剂粗提取,再脱脂、去银杏酚酸等15道工艺制成提取物。

NaOH-水溶液提取效果最好,NaOH-乙醇溶液次之,正丁醇萃取水溶液中银杏黄酮苷,获得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5 min温度60℃4次,萃取物中黄酮苷含量为57%。

V水:V正丙醇=1:25最佳。

银杏叶精提物树脂吸附纯化法以石油醚回流提取,再以80%乙醇回流提取,减压浓缩,新型澄清剂沉降,树脂分级吸附,pH值为3—4酸水和酸性25%乙醇洗涤,75%乙醇洗脱,喷雾干燥将银杏叶洗净,于60℃烘干至恒重,粉碎,过50目筛。

称取粉末25 g,置于索氏提取器中恒重,粉碎,过50目筛。

称取粉末25 g,置于索氏提取器中加入60%乙醇至250.0 ml,80℃下回流提取3.0 h,蒸馏回收乙醇,并用活性炭脱色,得银杏叶黄酮提取物。

乙醇浓度为50%一70%时,提取率随浓度增加提高,当浓度70%时提取率达最大。

随水浴温度升高总黄酮提取率快速增加。

当温度80℃时提取率达最大。

提取时间为三小时为佳。

黄酮类化合物(英语:Flavonoid,又称类黄酮[1])是指基本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类化合物,现在则泛指两个具有酚羟基的苯环通过中央三碳原子相互连接的一系列化合物。

他们来自于水果、蔬菜、茶、葡萄酒、种子或是植物根。

虽然他们不被认为是维生素,但是在生物体内的反应里,被认为有营养功能,曾被称为“维生素P”:黄酮类(英语:Flavones)是一类基于2-苯基色原酮-4-酮(2-苯基-1-苯并吡喃-4-酮)骨架的黄酮类化合物,如右图所示。

银杏叶黄酮的研究程序溶剂提取法:国内外使用最广泛的方法,步骤多、周期长、产率低、产品中有机溶剂易残留。

溶剂系统主要有乙醇,水溶液、丙酮-水溶液、NaOH-水溶液、NaOH-乙醇等。

精提物常在粗提物制备基础上精制,常用液-液提取法、沉淀法和吸附.洗脱法。

以60%丙酮为起始溶剂粗提取,再脱脂、去银杏酚酸等15道工艺制成提取物。

NaOH-水溶液提取效果最好,NaOH-乙醇溶液次之,正丁醇萃取水溶液中银杏黄酮苷,获得最佳萃取条件为萃取5 min温度60℃4次,萃取物中黄酮苷含量为57%。

V水:V正丙醇=1:25最佳。

银杏叶精提物树脂吸附纯化法以石油醚回流提取,再以80%乙醇回流提取,减压浓缩,新型澄清剂沉降,树脂分级吸附,pH值为3—4酸水和酸性25%乙醇洗涤,75%乙醇洗脱,喷雾干燥具体方法:将银杏叶洗净,于60℃烘干至恒重,粉碎,过50目筛。

称取粉末25g,置于索氏提取器中加入60%乙醇至250.0ml,80℃下回流提取3h,蒸馏回收乙醇,并用活性炭脱色,得银杏叶黄酮提取物。

乙醇浓度为50%一70%时,提取率随浓度增加提高,当浓度70%时提取率达最大。

随水浴温度升高总黄酮提取率快速增加。

当温度80℃时提取率达最大。

提取时间为三小时为佳。

黄酮及其甙类预实验方法(1)盐酸-镁粉反应:+HCl-Mg →红色(2)三氯化铝反应:+AlCl3 →黄色(3)浓氨水反应:+NH3 →亮黄或橙色(4)薄层层析检查:吸附剂——聚酰胺或硅胶G(1)盐酸一镁(或锌)粉试验:取检品的乙醇溶液1ml,加放少量镁粉(或锌粉),然后加浓盐酸4-5滴,置沸水浴中加热2-3分钟,如出现红色示有游离黄酮类或黄酮甙(以同法不加镁粉做一对照,如两管都显红色则有花色素存在。

如继续加碳酸试液使成碱即变成紫色双转变为蓝色,即证明含花色素)。

黄酮类的乙醇溶液,在盐酸存在的情况下,能被镁粉还原,生成花色甙元而呈现红色或紫色反应(个别为淡黄色、橙色、紫色或蓝色)。

这是由于酮类化合物分子中含有一个碱性氧原子,致能溶于稀酸中被还原成带四价的氧原子即锌盐。

本法是鉴别黄酮类的一个反应。

但花色素本身在酸性下(不需加镁粉)呈红色,应加以区别。

(2)荧光试验:①三氯化铝试验:取检品的乙醇溶液点于滤纸片上(干后再点1次,使其浓度庥中),干后,喷雾1%三氯化铝乙醇试液,在紫外光灯下观察,呈现黄色、绿色、橙色等荧光为黄酮类;呈现天蓝色或黄绿色;荧光,则为二氢黄酮类。

这是区别二氢黄酮类化合物的一种鉴别反应。

②硼酸丙酮枸橼酸丙酮试验:取检品的乙醇溶液1ml,在沸水浴上蒸干加入饱和硼酸丙酮溶液及10%枸橼酸丙酮溶液各0.5ml,蒸去丙酮后,在紫外光灯下观察,管内呈现强烈的绿色荧光(黄酮或其甙类)。

(3)碱液试验:取检品的乙醇溶液点于滤纸片上(干后,再点一次,使其溶液集中),干后,喷1%碳酸钠溶液或在氨蒸气中熏几分钟,呈现亮黄、绿或橙黄色。

如将氨气熏过的滤纸露置空气中,颜色逐渐裉去而变为原有的颜色(黄酮或其甙类)。

黄酮类化合物(flavonoids)是一类存在于自然界的、具有2-苯基色原酮(flavone)结构的化合物。

它们分子中有一个酮式羰基,第一位上的氧原子具碱性,能与强酸成盐,其羟基衍生物多具黄色,故又称黄碱素或黄酮。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中通常与糖结合成苷类,小部分以游离态(苷元)的形式存在。

绝大多数植物体内都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它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开花、结果以及抗菌防病等方起着重要的作用。

黄酮醇分子结构图以黄酮(2-苯基色原酮)为母核而衍生的一类黄色色素。

其中包括黄酮的同分异构体及其氢化的还原产物,也即以C6-C3-C6为基本碳架的一系列化合物。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界分布很广,在植物体内大部分与糖结合成苷类或碳糖基的形式存在,也有以游离形式存在的。

天然黄酮类化合物母核上常含有羟基、甲氧基、烃氧基、异戊烯氧基等取代基。

由于这些助色团的存在,使该类化合物多显黄色。

又由于分子中γ-吡酮环上的氧原子能与强酸成?盐而表现为弱碱性,因此曾称为黄碱素类化合物。

种类根据三碳键(C3)结构的氧化程度和B环的连接位置等特点,黄酮类化合物可分为下列几类:黄酮和黄酮醇;黄烷酮(又称二氢黄酮)和黄烷酮醇(又称二氢黄酮醇);异黄酮;异黄烷酮(又称二氢异黄酮);查耳酮;二氢查耳酮;橙酮(又称澳咔);黄烷和黄烷醇;黄烷二醇(3,4)(又称白花色苷元。

价值黄酮类化合物中有药用价值的化合物很多,如槐米中的芦丁和陈皮中的陈皮苷,能降低血管的脆性,及改善血管的通透性、降低血脂和胆固醇,用于防治老年高血压和脑溢血。

由银杏叶制成的舒血宁片含有黄酮和双黄酮类,用于冠心病、心绞痛的治疗。

全合成的乙氧黄酮又名心脉舒通或立可2-苯基色原酮分子结构图定,有扩张冠状血管、增加冠脉流量的作用。

许多黄酮类成分具有止咳、祛痰、平喘、抗菌的活性。

护肝,解肝毒、抗真菌、治疗急、慢性肝炎,肝硬化。

最早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是指母核为2-苯基色原酮的一类化合物,现在则泛指两个苯环(A环与B环)通过中央三碳相互联接而成的一系列化合物。

根据中央三碳的氧化程度、是否成环、B环的联接位点等特点,可将该类化合物分为多种结构类型,其基本母核结构见下表。

盐酸-镁粉还原反应取药材粉末少许与试管中,用乙醇或甲醇数毫升温浸提取,取提取液加镁粉少许振摇,滴加几滴浓盐酸,1-2min内即出现颜色。

大多黄酮醇、二氢黄酮及二氢黄酮醇类显红-紫红色,黄酮类显橙色,异黄酮及查尔酮类无变化。

如芦丁的盐酸镁粉反应中溶液由黄色变红色。

其他还原反应还有:盐酸-锌粉反应,黄酮、黄酮醇类常不显色,只有二氢黄酮醇类可被锌粉还原呈深红色;钠-汞齐反应,黄酮类成分可产生黄、橙、红等色;四氢硼钠(钾)反应,仅二氢黄酮醇类可被四氢硼钠还原呈红色,其他黄酮类不反应。

金属盐类试剂络合反应黄酮类成分和铝盐、镁盐、铅盐、锆盐等试剂反应,生成有色的络合物,可供某些类型黄酮的鉴别。

产生络合作用的条件是黄酮类成分必须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如5-羟基、3-羟基或邻二羟基。

根据有色络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可进行定量测定。

常用的试剂有三氯化铝、醋酸铅、醋酸镁与二氯氧化锆等试剂。

黄酮类化合物在植物体内的形成,是由葡萄糖分布经过莽草酸途径和乙酸-丙二酸途径生成羟基桂皮酸和苹果富含黄酮类化合物[编辑] 必需维生素定义维生素的定义中要求维生素满足四个特点才可以称之为必需维生素:•外源性:人体自身不可合成(维生素D人体可以少量合成,但是由于较重要,仍被作为必需维生素),需要通过食物补充;•微量性:人体所需量很少,但是可以发挥巨大作用;•调节性:维生素必需能够调节人体新陈代谢或能量转变;•特异性:缺乏了某种维生素后,人将呈现特有的病态。

[编辑] 历史由于维生素对人类生命活动的重要作用,人类很早就意识到它的存在。

早在古埃及时,人们就发现进食某些食品可以避免患夜盲症,但是那时人们还不知道它的具体机理。

中国唐代医学家孙思邈曾经指出,用动物肝脏防治夜盲症,用谷皮汤熬粥防治脚气病。

1747年英国海军军医詹姆斯·林德总结以前的经验,提出了用柠檬预防坏血病的方法,但是他还不知到究竟是什么物质对坏血病有抵抗作用。

1912年,波兰化学家卡西米尔·冯克从米糠中提取出一种能够治疗脚气病的白色物质(硫胺),他称之为Vitamin,这是第一次对维生素命名。

随着分析科学和医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维生素被发现,人们开始用字母来区别不同的维生素,出现了维生素A、维生素B1等名称(在汉语中,曾经使用维生素甲、维生素乙这样的说法,但现在已经基本不再被使用)。

[编辑] 人类所需重要维生素维生素分为两种,水溶性维生素和脂溶性维生素。

“水溶性维生素”易溶于水而不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吸收后体内贮存很少,过量的多从尿中排出,且容易在烹调中遇热破坏;“脂溶性维生素”易溶于非极性有机溶剂,而不易溶于水,可随脂肪为人体吸收并在体内储积,排泄率不高。

每一种维生素通常会产生多种反应,因此大多数维生素都有多种功能[2]。

人体一共需要13种维生素,其中包括4种脂溶性维生素(维生素A,D,E,K)和9种水溶性维生素(8种维生素B,维生素C)。

通称同效维生素化学名称溶解性推荐饮食中摄取量(男性,年龄19–70)[3]营养缺乏病最大摄取量(UL/day)[3]过量疾病维生素A 视黄醇、视黄醛、类胡萝蔔素、β-胡萝蔔素脂溶600µg女性建议500µg第三孕夜盲症, 干眼症, 视神经萎缩和角膜软化症[4]3,000µg维生素A过多症期女性建议600µg哺乳需求女性建议900µg 维生素B1硫胺素水溶1.2 mg脚气病, 神经炎, 魏尼凯氏失语症N/D[5]?维生素B2核黄素水溶1.3 mg口腔溃疡,皮炎,口角炎,角膜炎,舌炎, 脂溢性皮炎, 口腔炎等N/D?维生素B3烟酸、烟碱酸水溶16.0 mg糙皮病失眠, 口腔溃疡, 癞皮病等35.mg维生素B5泛酸水溶5.0 mg[6]感觉异常,肌肉痉挛, 过敏性湿疹N/D?维生素B6吡哆醇、吡哆醛、吡哆胺水溶1.3-1.7mg贫血[7]100mg本体减值,神经系统受损维生素B7生物素水溶30.0 µg 皮肤炎, 肠炎N/D?维生素B9叶酸水溶400 µg妊娠期间缺乏维生素B9可导致出生缺陷, 例如婴儿神经管缺陷;恶性贫血1,000µg(参考维生素B6的营养缺乏病)维生素B1 2钴胺素、羟基钴胺、甲基钴胺水溶2.4 µg巨幼细胞性贫血[8]恶性贫血N/D?维生素抗坏血酸水溶90.0 mg 坏血病2,000mg参考维生素C摄入过量C 维生素D 胆利钙素脂溶5.0µg-10µg[9]佝偻病和骨质软化病(佝偻病)50µg维生素D过多症维生素E 生育酚、三双键生育酚脂溶15.0 mg维生素E缺乏非常少见;然而,新生婴儿缺乏此维生素会罹患溶血性贫血;[10]不育症, 习惯性流产1,000mg?维生素K 叶绿醌(维生素K1)、甲萘醌(维生素K2)脂溶120 µg出血倾向, 凝血酶缺乏, 不易止血N/D?[编辑] 分类列表[编辑] 维生素缺乏或过量人体会储藏脂溶性维生素,所以摄入过量会积存在身体特别是肝脏中,有中毒危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