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考研《汽车理论》大纲

考研《汽车理论》大纲

考研《汽车理论》大纲
第一部分考试说明
1.考试性质
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是为高等学校招收硕士研究生而设置的。

其中,汽车理论是车辆工程专业的专业课考试。

它的评价标准是高等学校车辆工程及相关专业的优秀本科毕业生能达到的及格或及格以上水平,以保证被录取者具有较好的车辆工程专业的知识,有利于车辆工程及相关专业择优录取。

2.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1)答卷方式:闭卷,(2)笔试,(3)所列题目全部为必答题。

(4)答题时间:180分钟。

(5)各部分内容的考查比例(满分100分)
汽车的动力性约20%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约10%
汽车的制动性约30%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约30%
汽车的行驶平顺性约10%
(6)题型比例
选择题约15%
分析判断题约30%
简答与计算题约55%
(7)参考书目
《汽车理论》(第三版),余志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二部分考查要点
1.汽车的动力性
动力性是汽车各种性能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性能。

汽车动力性的评价指标;汽车的驱动力与行驶阻力平衡图和动力因数;汽车的功率平衡;
汽车的附着率;汽车的动力性计算;车用液力变矩器的特性。

2.汽车的燃油经济性
燃油经济性的评价指标;燃油经济性的计算方法;提高汽车燃油经济性的措施。

3.汽车的制动性
汽车的制动性是汽车的主要性能之一。

制动性的评价指标;车轮制动力、地面制动力和路面附着力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滑动率与制动力系数之间的关系;前、后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与同步附着系数;利用附着系数与附着效率;汽车制动性计算。

4.汽车的操纵稳定性
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是决定高速汽车安全行驶的一个主要性能。

操纵稳定性的定义与评价指标;轮胎的侧偏特性;线性二自由度车辆模型对前轮角输入的稳态响应及评价方法;瞬态响应及评价指标;悬架系统、转向系统与汽车操纵稳定性的关系。

5.汽车的行驶平顺性
汽车平顺性又称为乘坐舒适性,它是现代高速、高效率汽车的一个主要性能。

汽车平顺性的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路面的功率谱与车辆的输入谱矩阵;单质量与双质量振动系统对路面随机输入的响应分析、计算;车辆系统参数对振动响应的影响。

第三部分考试样题(略)
《456汽车理论》
一、适用报考的专业:车辆工程
二、题目类型:1.填空(选择)题 2.简答题 3.论述题 4.计算题5.证明题
三、参考教材:
《汽车理论》编者:余志生,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21.00元/本,邮资6元)
四、基本内容:
1.汽车的动力性:(1)动力性评价指标;(2)汽车驱动力与行驶阻力;(3)汽车行驶的驱动力—附着条件;(4)汽车的功率平衡
2.汽车燃油经济性:(1)燃油经济性评价指标及计算;(2)影响经济性因素
3.汽车动力装置参数选择
4.汽车制动性L(1)制动性评价指标及制动力;(2)制动效能及恒定性;(3)制动时汽车方向稳定性;(4)制动器制动力的比例关系
5.汽车操纵稳定性:(1)轮胎侧偏特性;(2)前轮角输入对汽车的瞬态响应和稳态响应的影响及关系
6.汽车的平顺性:(1)单质量系统的振动;(2)车身与车轮双质量系统的振动(基本概念)
汽车理论复习提纲
教材:汽车理论(第3版)清华大学余志生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第一章:汽车的动力性复习点:
1. 汽车的动力性的定义和评价指标。

2. 写出汽车的行驶平衡方程式(两种方式)。

解释每个力的含义和计算公式。

3. 利用汽车驱动力----行驶阻力平衡图评价汽车的动力性。

4. 汽车的动力因数的含义和如何利用动力特性图评价汽车的动力性。

5. 汽车功率平衡方程式和功率平衡图的主要含义和用途。

汽车后备功率和发动机负荷率的含义。

6. 汽车行驶时的附着力、附着系数的含义和汽车行驶时的附着条件。

7. 从结构和使用两方面说明汽车动力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第二章: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复习点:
1. 汽车的燃油经济性含义和评价指标。

2. 什么是汽车的等速百公里燃油消耗量曲线?说明经济车速的含义和汽车中速行驶省油的原因。

3. 汽车燃油经济性的计算:等速、等加速、等减速、怠速工况的燃油消耗量计算和整个循环工况的百公里油耗量的计算。

4. 从结构和使用两方面说明汽车燃油经济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5. 说明汽车设置超速挡的原因和汽车拖带挂车行驶省油的原因。

第三章:汽车动力装置参数的选定复习点:
1. 如何选择发动机的功率:利用最高车速和比功率两种方法。

2. 如何选择汽车变速器的最小传动比:考虑对动力性、经济性和可实现的最高车速的不同要求应区别对待。

3. 如何选择汽车变速器的最大传动比:考虑三个条件。

4. 汽车变速器挡数的选择和各挡位速比的分配规律及其原因。

第四章:汽车的制动性复习点:
1. 汽车的制动性的含义和评价指标。

2. 地面制动力,制动器制动力,与附着力的含义和相互关系。

3. 滑动率的含义。

制动力系数、峰值附着系数、滑动附着系数、侧向力附着系数的含义。

4. 根据附着系数随滑动率变化的关系曲线,说明ABS 的理论依据。

5. 制动距离大小的影响因素。

6. 制动的跑偏和侧滑的区别和联系。

7. 试从受力情况分析制动时前轮抱死拖滑和后轮抱死拖滑的特点。

8. I曲线、β线的含义。

同步附着系数φ0的含义及其计算公式的推导。

9. 利用I曲线、β线,f、r线组,分析汽车在三种不同路面上的制动过程:(φ>φ0,φ<φ0,φ=φ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