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卫生信息化平台项目建设方案目录1项目概述 (4)1.1项目名称 (4)1.2项目建设目标、规模、内容、建设期 (4)1.2.1项目建设目标 (4)1.2.2项目建设规模 (4)1.2.3项目建设内容 (4)1.2.4项目建设期 (5)2总体设计方案 (6)2.1设计原则 (6)2.1.1安全性原则 (6)2.1.2先进性原则 (8)2.1.3可扩展性原则 (8)2.1.4高可用原则 (9)2.1.5可靠性原则 (9)2.1.6可定制原则 (10)2.1.7易维护性原则 (10)2.1.8实用性原则 (10)2.2总体框架 (11)2.2.1指导思想 (11)2.2.2业务逻辑框架 (13)2.2.3技术体系架构 (15)3具体建设方案 (18)3.1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 (18)3.1.1平台云端部署 (18)3.1.2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与数据中心 (24)3.1.3卫生信息平台基础功能 (42)3.1.4与其他业务系统的互连互通 (47)3.2分级诊疗协同系统 (50)3.2.1双向转诊系统 (50)3.2.2远程会诊系统 (55)3.2.3健康档案共享系统(健康档案浏览器) (56)3.2.4检查检验结果互认系统 (60)3.3综合管理应用 (61)3.3.1医疗服务监管系统 (61)3.3.2公共卫生监管系统 (64)3.3.3卫生资源监管系统 (65)3.3.4区域绩效考核系统 (67)3.4基层医疗机构业务系统 (72)3.4.1基层医疗信息系统 (72)3.4.2基层公共卫生信息系统 (78)3.5数据标准规范体系建设 (83)3.5.1建设目标 (84)3.5.2建设原则 (84)3.5.3设计思路 (84)3.5.4标准参照与实施 (85)3.5.5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内容 (86)3.5.6信息资源标准代码管理 (101)3.6信息安全体系建设 (107)3.6.1系统安全性设计思路 (108)3.6.2安全体系总体架构 (110)3.6.3安全等级划分 (110)3.6.4安全风险分析 (112)3.6.5安全体系总体设计方案 (114)4项目实施进度 (118)4.1项目建设期 (118)4.2实施安排计划 (118)4.2.1第一阶段:历时12个月 (119)4.2.2第二阶段:历时6个月 (120)5项目建设收益分析 (120)5.1全县居民:降低费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 (120)5.2管理部门:政府形象,数据支持,辅助决策 (120)5.3医疗机构:医疗质量,互联互认,资源共享 (121)5.4相关部门:数据支持,拓展业务,增值服务 (121)1项目概述1.1项目名称项目名称: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项目1.2项目建设目标、规模、内容、建设期1.2.1项目建设目标依据按照国家、省、市、区/县区域卫生信息化建设相关标准及规范,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建立区域卫生信息平台,实现区域卫生信息在区域内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公共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互认,促进机构之间相互协作,全面提升全县范围内的医疗业务效率和质量,充分发挥医疗卫生资源优势,为居民提供各层次、多样化的医疗卫生服务。
同时,探索新型医疗卫生服务模式,通过信息平台顶层设计,完善应用业务系统的建设,促进医疗卫生事业不断创新发展。
1.2.2项目建设规模本期项目的建设范围为卫计委及其下属各个机构。
1.2.3项目建设内容本次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如下:➢县级数据中心建立全县的卫生数据中心。
➢县级卫生信息平台通过县级卫生信息平台实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村卫生室以及与其他医疗卫生机构的互联互通,实现全县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卫生、计生信息的互连互通和信息共享。
并与地区级平台及其他外部平台进行数据共享与交换。
➢四大信息资源库●电子健康档案资源库建设: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建立电子健康档案数据库标准。
●电子病历资源库库规建设:根据国家相关标准和规范,建立电子病历数据库标准。
●全员人口信息资源库建设:全员人口信息库涵盖区域内所有户籍人口和流入人口的全员人口个案数据,主要包括人口数量、质量、结构、分布,以及人口的婚、孕、产、育和生殖健康等信息,为育龄妇女、流动人口、孕情监测、技术服务、利益导向、医疗服务、公共卫生、医疗保障等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各项业务应用、宏观决策和科学管理提供数据支撑。
➢平台业务应用●综合业务管理建立针对基本公共卫生、基本药物、计划免疫、妇幼保健等专项业务提供数据支撑,完善绩效考核系统,根据用户提出的考核方案实现系统绩效考核,为局领导提供决策辅助。
●建立分级诊疗系统完成县域内县乡的分级诊疗系统建设。
➢业务系统完善●基层系统完善建设优化完善基层医疗机构信息系统,满足业务需求,并能够接入县级区域卫生信息平台➢两大体系建设●统一标准规范体系建设:符合国际、国家及医疗卫生行业的相关数据标准或规范,遵循中国卫生信息标准,符合国家医疗卫生、医疗保障相关指标规范和技术要求。
根据和平区区域区域卫生信息化的实际情况,建立统一规范标准体系设计,主要包括数据标准、技术标准、管理标准与业务规范。
●统一安全保障系统建设:包含机房、硬件及系统软件等安全管理规范,建立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
1.2.4项目建设期项目建设期为18个月.2总体设计方案2.1设计原则整体建设原则如下:●惠及居民,服务应用把以人为本、服务群众作为卫生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优化医疗卫生工作流程,促进业务融合,方便居民获得优质、高效、便捷的医疗卫生服务。
●统筹规划,资源共享以基层医疗卫生信息平台为建设重点,统筹规划,整合现有的医疗卫生业务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完善区域之间、医疗卫生机构与社会保障系统之间的信息共享措施,实现互联互通、资源信息共享。
●规范标准,分步实施根据各业务领域需求和能力条件,突出重点,坚持规范标准,统一接口,按照“先互连互通,再逐步统一;先建框架,再逐步深化;先行试点,再全面推广”路径,有序推进项目实施。
●政府主导,合力建设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坚持以公益性为主,用好项目资金及政策,调动社会力量参与,多元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
基层医疗卫生信息系统应用升级改造设计过程中还应遵循安全性、先进性、可扩展性、高可用、可靠性、可定制、易维护性、实用性等原则。
2.1.1安全性原则本项目内容涉及安全性问题,安全方面按公安部发布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第三级安全标记保护级(监督保护级)别进行安全防护。
对于安全的考虑,这里主要考虑应用安全,表现在八个方面:1.遵循国家相关文件要求符合国家相关文件指出的积极防御、综合防范的方针和等级保护的原则;对本项目来说,各系统建设根据重要性不同,划分多个具有不同安全保护等级的安全域,实现不同强度的安全保护。
2.用户认证与权限管理要求严密的用户身份认证,以保证用户只能进行权限内的系统、模块、功能、条目、数据的访问和操作权限。
遵从权限最小化原则,设置三员分立的管理权限(安全管理员、审计管理员、系统管理员),形成相互制约的授权机制。
3.信息保护应用系统间数据传输过程中,根据安全防护的要求,采用相应加密手段对传输的数据进行加密,保证系统运行及数据传输过程中的保密性。
另外要考虑采用高可靠性和安全性的数据库产品;提供完备的数据备份和恢复手段;对某些机密数据进行加密存储和传输,采用数字签名技术保证数据的完整性。
4.运行安全管理技术手段只是保证应用系统安全性的一部分,还要建立一套严格完善的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并严格遵守,才能从根本上确保各系统安全。
5.应用安全设计范围应用安全应在整体的安全网络防护框架下,设计的范围和内容整体全面,包括安全涉及的各个层面,避免由于遗漏造成未来的安全隐患。
6.最小化影响安全建设工作应尽可能小的影响现有网络和系统的正常运行,不能造成系统性能明显下降、网络拥塞、服务中断等。
7.数据保密对本项目的相关过程数据和结果数据进行严格保密,未经授权不得泄露给任何单位和个人。
2.1.2先进性原则各系统的先进性,将从以下五个方面考虑:1.系统设计有前瞻性、先进性、成熟性以及可扩展性,符合当今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新潮流;2.采用目前流行的多层结构设计,以成熟的开发方式,保证系统的先进性和成熟性;3.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保证系统在不同平台上的能够协同稳定的运行和信息交换,以及将来基础软硬件的升级换代;4.产品选型要充分考虑产品的先进性、成熟性、稳定性和安全性;5.保证系统能够适应现代技术的未来发展;6.从业务、标准、技术、管理等各个方面充分考虑系统架构的开放性。
本项目的应用系统与其它应用系统之间存在数据交互,所以一个开放的架构是保证不同系统之间交互的必要条件。
2.1.3可扩展性原则将从三个方面考虑本项目的可扩展性:1.系统设计应遵循国家电子政务和国家基层医疗机构管理信息系统相关的标准规范,具有较好的扩展性;2.运行网络和软硬件设备支持通过增加软硬件对系统进行扩展,满足不断增加的性能要求;3.在应用系统结构上采用多层技术框架设计,分别支持应用系统的横向扩展和功能扩展;4.模块化设计,可根据需要拆接、组合,应用系统的设计开发应尽可能为后续功能预留接口。
2.1.4高可用原则为保证应用系统的高可用性,从五个角度进行系统设计,并贯彻于应用系统设计的始终。
1.面向系统功能设计应用系统设计基于当前需求,同时充分考虑当前现状与未来发展,分析需求、现状、发展三者之间的关联,定位应用系统的开发范围,使各系统衔接过去、满足当前、适应发展。
2.面向组织架构设计从“系统用户是谁?各层次用户拥有的角色有哪些?对各种角色的用户提供怎样的功能?”等方面,总体设计系统用户、角色、权限、功能等。
3.面向稳定运行设计保证应用系统运行稳定,有很强的防错、抗错能力。
有很强的故障恢复和应急措施,使各系统核心功能不间断地正常运行。
4.面向负载均衡设计系统应用服务能力的线性扩展和流量均衡,以保证在大事务量、大数据量的环境下能加以调配以满足实际情况的需求。
服务器的高可用性,以保证在个体服务器或服务出现故障时,应用系统不受影响。
5.组件化设计在设计系统时,充分利用分离业务、框架和功能的方法,首先建立支撑构件和基础服务,再在构件和服务上构造系统功能。
2.1.5可靠性原则本项目的可靠性从四个层面保证:1.网络保证;2.主机和系统软件保证;3.应用系统保证,对应用系统进行运行监控、异常和错误处理等;4.数据的备份和恢复保证。
2.1.6可定制原则各系统功能的可定制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保证:1.系统设计采用结构合理的多层架构,系统的应用服务集中管理;2.灵活设计数据模型,能适应系统需求的不断扩展;3.各系统具有快速定制功能,尽量减少二次编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