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心理学第三章

基础心理学第三章

第四节 注意的基本特征
一、注意的范围
注意的范围也叫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意识能清楚地把握对象数量的多寡的注意特征。注意范围受以下因素影响
(一)知觉对象的特点
(二)知觉者的活动任务和知识经验
二、注意的紧张度
注意的紧张度是指心理活动指向并高度集中在某个事物上,而同时离开其余事物的注意特征。注意的紧张度是注意在强度上的表现。在注意紧张的情况下,一个人会沉浸于他所注意的对象,二注意不到周围的事情。高度的责任感,浓厚的兴趣和爱好,能引起人高度紧张的注意。而厌倦、疲劳则会大大消弱注意的紧张度。
(二)注意的外部表现
注意是一种内部心理特性与状态,但可以通过人的外部行为表现出来。人在集中注意某一对象时,常常伴随着特定的生理变化与外部表现。注意最显著的外部表现有以下几种:
(1)适应性动作的出现。
人在注意时,有关感觉器官会做出一些适应,血管内血液循环会发生变化
三、注意和意识
注意和意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一)一方面,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当个体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
(二)一方面,注意和意识又有区别。注意是心理活动的选择与维持的心理特性,而意识主要是对客观事物内容的觉知,它所反映的是注意的对象或具体内容。
四、注意的功能和外部表现
(一)注意功能
在人的活动中,注意具有一系列重要的功能,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二,新事物的性质与意义
第三,事先是否具有转移注意的信号
注意的转移还与人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和已有的习惯有关。
作业:

教学方法
讲授法、自学法、讨论法
教学内容
第一节意识
一、意识概述
(一)什么是意识
意识是指人以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心理活动过程为基础的系统整体对自己身心状态与外界环境变化的觉知。
意识是心理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意识的发生、发展过程来看,意识是心理发展的高级形态。
意识的核心是语言与思维。
包括感觉、知觉、记忆和思维等认知过程,还包括情感与意志活动。人的意识是认知和体验的整体统一。
注意的紧张度使人能够排除各种无关刺激物的干扰,这表明注意具有抗干扰的功能。高度集中的注意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前提,但持久的紧张注意也会导致疲劳,因此,知道学生在学习中善于调节注意的紧张度是很重要的。
三、注意的稳定性
注意的稳定性也叫注意的持久性,是指注意能较长时间地保持在某种事物或某种活动上的注意特征。
第三,人的主观状态。活动者的积极态度和对注意事物的兴趣,是保持个体注意稳定的有利条件。
四、注意的分配
注意的分配是指人把自己的注意指向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上的注意特征。人的注意分配能力,主要是后天学习与训练的结果,个体能否顺利地把注意分配到不同活动,主要依赖以下两个条件:
第一,活动的熟练程度。注意的分配,要求同时进行着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活动达到相当熟练以至自动化或部分自动化的程度。
第二节意识状态
意识状态是指人在不同时间、不同条件下意识所呈现的特征。意识状态可以分为正常的意识状态与异常的意识状态两大类。
正常的意识状态是指在人脑没有发生任何病变,也没有受到任何药物等非正常刺激影响下的意识状态。现代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在正常的情况下,意识具有不同的表现形态。
(一)主动的意识状态
(二)自动化的意识状态
(二)随意注意
也叫有意注意,指一种自觉的、有预定目的的、必要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注意是受意识的调节和支配的注意,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
有预定的目的,二是需要意志的努力。
引起核保持随意注意的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活动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2.对兴趣的依从性
3.对活动组织的依从性
4.对个性的依从性
经过一定时间之后,人的注意会不随意地离开客观事物,产生一种周期性起伏的现象,即注意周期性的加强或减弱。
影响注意稳定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对象本身的特点。注意对象如果是内容丰富、特征比较复杂、活动并变化着的,那么个体的注意就容易稳定和持久。
第二,活动的目的任务。活动的目的任务越明确,越有利于注意的稳定。
(三)随意后注意
又称有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特殊形式。从特征上讲,它同时具有不随意注意和随意注意的某些特征。从它具有预定的目的方面看,它类似于随意注意
从它不需要意志努力方面看,它类似于不随意注意,它不同于随意注意之处在于随意后注意的保持不需要意志努力。从发生上讲,随意后注意是在随意注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二)意识水平
意识有以下三种水平:
1.无意识
个体对某生理、心理活动和行为不能觉知的意识状态。
2.下意识
人在不注意或略微注意的情形下的觉知状态。
3.潜意识
蕴含在意识层面之下的观念、欲望、想法、恐惧等被控制和压抑而使个体在当时不觉知的意识状况。
二、意识的特征
意识是人所特有的心理反映的高级形式,是与人的劳动与语言一起发生、发展的。意识又反作用于客观现实,并在人的现实生活中起着特殊作用。意识具有三个基本特性:自觉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制约性。
授课教案设计(3)
课程名称
基础心理学
计划学时
2学时
教学单元
第三讲意识和注意
教学章节
第一节意识
第二节意识状态
第三节注意
第四节注意的基本特征
教学要求
了解并掌握注意的基本特点、规律和策略,懂得如何在学习中加以应用。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注意的定义、注意的规律在学与教中的应用、注意的基本特征。
教学难点:意识与意识状态
第二,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内在关系。同时进行的两种或几种活动之间的关系,对注意的分配具有一定影响,有内在联系的活动便于注意的分配
五、注意的转移
根据新任务的要求,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去的注意特征。注意的转移与注意的分散不同,注意转移的难易程度和速度,主要受到以下三个因素的制约:
第一,原来活动吸引注意的强度
1.从人的意识来说,意识的产生和发展受社会历史的制约
2.从个体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来看,意识也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
三、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是指人对自身以及对自己与客观环境关系的觉察与认识。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活动能动性的体现,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本质特征表现。
同对体的意识一样,自我意识可以从认知、情感与能动性等方面进行分析。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包括个人的自我感觉、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等;我体验是自我意识的情感成分,它是对自己情绪情感状态的体验;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成分,是指个体根据自身状态和客观环境的变化而自觉改变自己的观念与行动的过程。
(三)被动的意识状态
(四)睡眠状态
第三节注意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总是和各种心理活动紧密联系在一起,因此注意是心理过程的积极状态,是心理活动的共同特性。
二、注意的特征
注意具有两个基本特征,注意的指向性和注意的集中性。指向性是心理活动有选择地反映一定的对象,而离开其余的对象;中性是心理活动停留在被选择的对象上的强度或紧张度,它使心理活动离开无关事物,并且抑制多余的活动。
(3)出现生理性变化
当注意的紧张性达到高峰时,人的呼吸会变得轻微而缓慢,吸气短促,呼气延长。
心理学的研究发现,在视觉注意中,在视觉注意中,眼睛有三种基本运动形式:注视、跳动、追随运动。
五、注意的种类
根据注意时有无目的性和意志努力的程度,把注意分为:不随意注意、随意注意、随意后注意。
(一)不随意注意
也叫无意注意,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有:(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对比性。(2)人本身的状态:(1)需要和兴趣、情绪情感状态、期待的事物、有机体状态。
(一)意识的自觉性
人对外部环境刺激和自身内部心理事件的了解
(二)意识的能动性
人积极主动地反映客观环境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与作用,它使人能够自觉地进行活动
1.意识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意识的社会历史制约性
人是全部动物进化的最高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但是人同一般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人的本质在于,他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同样,人的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也是社会的产物。马克思和恩格斯明确地指出:“意识一开始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注意具有选择的功能,即选择有意义的、符合人的需要以及与当前活动相一致的有关刺激,避开与当前活动无关的刺激并抑制对它们的反应
第二,注意具有保持的功能,即将注意对象的映象或内容维持在意识中,得到清晰、准确的反映,直至完成任务,达到预定目的为止
第三,注意具有调节和监督的功能,即控制心理活动向着一定的方向或目标进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