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1地球概述

1.1地球概述

1.1地球概述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知道地球的形状和大小,了解地球的内部构造和外部圈层。

2、技能目标:学会阅读麦哲伦船队环球航行路线图;通过阅读地球内部构造图,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人类经过长期观察和实践逐步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培养学生探索宇宙,为科学献身的精神。

二、教学过程
引课:齐背唐诗《登鹳鹤楼》。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解释诗词涵义并提问:为什么想要看的更远,就得再站的高一点呢?
学生:地球是圆的。

提问:你知道古人是怎样认识地球的吗?
让学生谈谈什么叫“天圆地方”。

(上海博物馆、天坛)
介绍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
古代的人由于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作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有“天圆地方”的说法。


来,人们通过多方面的观察,逐渐发觉的说法与实际情况不符。

特别是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
有力地证明了地球的球形形状。

现在,人造卫星从宇宙空间拍摄到的地球照片,更是使人一看就
知道地球是个球体了。

阅读材料“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想一想麦哲伦的航行是不是能证明地球是圆形的呢?你们还能举出其他的关于地球形状的例证吗?
学生举例:地球的名字、向远处眺望时,远处过来的物体总是先看到它的顶端再看到全身、如果一直向一个方向航行,能够从起点回到起点、航空照片。

我们都说地球是个球体,但是事实上,地球并不是一个正球体,他是一个不规则的类球体。

老师这样说大家一定很疑惑,有什么例证来支持老师的意见吗?请大家思考思考。

思考之后让我们用数据来证明“地球不是一个正球体”。

学生活动读课本第4页图,要求学生知道什么是赤道半径、什么是极半径。

完成“算一算”
小结1:赤道半径和极半径相比,略短的是哪条?(极半径)
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小结2:计算方法得出极半径长度为14.95厘米。

在制作地球仪时可以忽略不计即。

由于地球赤道半径和极半径仅仅相差21.4km,相对于赤道半径和极半径本身来说是很微小的,因此,我们还是把地球近似地看成是一个球体,并且在平时的计算中,我们通常取地球的平均半径6371km。

有一个探险家,决定要以平均每小时50km的速度绕赤道一周,谁能告诉我他将走过多少距离?
学生活动,根据地球平均半径是6371千米,计算赤道长。

12742π(40009.88km)
人们生活在地球上,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不断对地球进行研究。

从地球表面到地球内部。

但是目前人们还只能用间接的方法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

在现代化工具的帮助下,我们把地球的内部也进行了分层。

如果我们把地球比喻成一个鸡蛋的话,你能把地球的圈层与鸡蛋的分层联系起来吗?
读课本第5页“地球内部构造”图,请学生对应说出。

读课本第5页“地球的外部圈层”图,对应说出大气圈、生物圈和水圈。

思考这三个圈层之间的关系。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了地球的构造和大小,那你们知道地球在哪里吗?
学生讨论。

阅读《古印度人想象中地球》
人类的探索过程是艰难的,期间有不少科学家为此献身。

其中就有著名地天文学家哥白尼。

你知道哥白尼的故事吗?知道的话讲给大家听听。

总结:地球是处在宇宙中的,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地球。

地球是处在太阳系中,围绕太阳旋转的,同时它也在不停地自转着。

是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