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苦练内功,提升素养,紧跟时代步伐

苦练内功,提升素养,紧跟时代步伐

苦练内功,提升素养,紧跟时代步伐
————“三问教师”师德大讨论活动学习之体会
丰县宋楼中学
“三问”教师:
传道授业,我会什么;
关爱学生,我做什么;
为人师表,我凭什么。

看着这几句话,自己思绪万千。

在素质教育改革深入的今天,什么样的教师才符合素质教育,什么样的教师才是好教师,做好以上三方面的功课就是最好的答案。

几句简单的话,的确概括了一个合格教师的内在和外在所应具备的素养,下面就以上三个问题,结合当前教育教学实际,谈谈自己学习体会。

一、传道授业,我会什么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为此广大人民教师担负着庄重而道远的使命。

古人有云:“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也就是说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开发他们的潜力,培养他们的能力,使他们成为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社会主义一代新人。

但当前教育中存在一个突出问题是:“重智育,轻德育。

”要改变这一现状,提高教师业务技能和师德修养是前提。

(一)要走进学生心中,师生形成情感共振
“传道授业”能否收到实效,关键在于教师能否在学生的心目中塑造自身良好形象,真正起到为人师表的作用。

教师要在学生心目中树立崇高的威信,首先一点就是要具有渊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学生只有佩服你,才能尊重你。

青少年学生的“向师性”强,“可塑性”大,他们往往对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作为自己学习的内容,以言行到举止,处处都应带头做到做好,以利于潜移默化地感染、教育学生。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学生不同,对于每年所教学生,除关心他们的学习外,我还深入了解他们的生活、思想、兴趣、特长等等,与他们广交朋友,特别是一些所谓的“问题生”、“差生”,我没有讨厌他们,而是多次找他们谈话,融入他们之中,走进他们心中,寻找他们犯错误的根源,积极寻求解决的办法,耐心细致的教育。

有的老师对于后进生整日哀声叹气,总是责怪学生蠢笨,孺子难教,“天下唯有不会教的老师,没有不会学的学生。

”此话虽然有点过大,但也不无道理。

对于后进生,要特别关心、爱护、真诚相待,热情鼓励,耐心辅导。

古人曰:“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二)保证常用常新,使教学变得游刃有余
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学习的过程,也是老师学习的过程。

教师要不断更新充实自己的学识,博学多才对一位教师来说至关重要。

我们是直接面对学生的教育者,学生什么问题都会提出来,而且往往“打破沙锅问到底”。

没有广博的知识,就不能很好地解学生之“惑”,传为人之“道”。

知识绝不是处于静止的状态,它在不断地丰富和发展,每时每刻都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量和质的变化,特别是被称作“知识爆炸时代”、“数字时代”、“互联网时代”的今天。

因而,我们这些为师者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否则,不去更新,不去充实,你那点知识就是一桶死水,终会走向腐化。

不断更新、改革,显得更为重要。

常用常新不仅要求教师在教育内容、自身知识上推陈出新,更要在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上更新,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一双去伪存真的慧眼,传统的东西不合时宜的要坚决摒弃,现代他人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也要有选择的吸纳。

现代文明的发展促使教育者不断更新,教育应当与时俱进,把握住时代脉搏。

从这方面说,要求教师要有精湛的业务修养,要达到这一点,那就要学习、会学习,或者说起码要有现学现卖的本领,学无止境,教海无涯。

很多人抱怨课堂死气沉沉,学生毫无生气,就是没有从自身找找根源,常年守着一本书一本教参照本宣科,年年烫剩饭,哪有让人不厌倦的时候。

时代变了,学生变了,教学内容不变,教学方法千篇一律,想让学生上课不瞌睡才怪!“授之于鱼,不如授之于渔”,教师手里的“渔”是什么,那就是教给学生学会学习,躬身示范,潜移默化,从浩如烟海的学习内容中寻找规律。

二、关爱学生,我做什么
关爱学生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

“不懂得关爱学生的人,不配入教育的圣殿。

”这一见解十分精当。

“没有爱心就没有教育”,所有教育者都知的道理,实践中许多教师都对学生倾注了浓浓的爱,但有时“爱之切切却应之寥寥”,没有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甚至取得反作用。

这就告诉我们,仅有爱还是不够的,作为教师必须使学生能够读懂你的爱心,让你的爱心走进学生的心灵,达到“爱之切切却应之深深”的教育效果,那么,教师怎么做到真正关爱学生呢?
(一)“爱”要一视同仁
“好学生”也会犯错误,同样“差生”也会做好事,教育教学工作中,对待批评和表扬要一视同仁。

对“好学生”不可一好遮百丑,面对同样的错误,不能对好生视而不见、网开一面;对“差生”也不能有偏见心理而上纲上线、一棍子打死,而更应该给予关爱,有时候一声赞美,一个微笑,一个鼓励的眼神、一个爱抚的动作,都能使之激动半天,重新找回自信,毕竟此类关爱对于他们一直是“稀罕物”。

“金凤凰”固然可爱,而“丑小鸭”更需要阳光。

(二)“爱”要面向全体学生
每一个学生在学校都是普通的一分子,在家里都是父母的心肝宝贝,他们都需要关爱,都需要得到教师的表扬和鼓励。

因而教师的“爱”要面向全体学生,要不留死角,不能厚此薄彼,教师对班级某几个学生过于关爱的后果,就会冷落绝大多数,甚至伤害他们,造成“爱”的伤害。

(三)杜绝伤害性语言
基于严和爱,许多教师是刀子嘴菩萨心,然而学生感受到的可能只是刀子嘴而不是菩萨心,学生很容易产生防御心理。

教学活动中教师的语言要规范、文明外还要杜绝伤害性,要增加亲和力,既不能用温和的“软刀子”磨学生,也不要套话、气话、伤感情的话刺学生,而应该用道理说服学生,用真情打动学生,从而创造一个实施教育的良好机会。

(四)防止攻击性行为
随着时代的发展,体罚学生的行为已为千夫所指,但教师的眼瞪、手指、推拉等行为,虽然算不上体罚,但对学生心理人格造成的伤害不可低估。

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要让学生读懂爱,教师就要付出爱,教师在教育活动中,除了自己倾注强烈的爱心外,还要通过教育活动,让家长懂得如何关爱学生,让学生懂得自己如何相互关爱,教师还要指导学生适时适事付出自己的爱。

让家长、教师、学生之间形成一种关爱的合力。

大家相互尊重理解、相互关心鼓励,在这样一种和谐融洽的氛围中,学生能不健康成长能不进步吗?
三、为人师表,我凭什么
教育家叶圣陶曾说过:“教育工作者的全部工作就是为人师表。

”老师是孩子学习的榜样,老师的言行举止影响着孩子,所以为人师表,一定要时时注意自己的一点一滴。

为人师表,从我做起,那么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做到“为人师表”呢?
(一)注意外在言行举止的文明性
身教重于言教。

学生每时每刻都注视着教师的言行举止。

教师的行为是学生道德品质成长的最直观、最生动的榜样。

因此教师必须具有崇高的品德和高尚的行为,才能达到育人的目的。

古人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试想:一个上课迟到,学生作业不及时批改的教师,如何让学生按时上学,按时完成作业的学生。

教师的一举一动都是无声的命令,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必须身体力行。

一要遵纪守法。

教师要求学生从小做到遵纪、守法。

教师自己要带头做到,成为学生的榜样。

学校纪律是做好学校工作、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遵守学校的各项纪律是教师的基本要求。

遵守法律、法规,遵守社会公德也是合格公民
的责任。

二要语言文明。

语言要规范、准确,要简洁、生动。

教师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切忌使用一切低级庸俗、粗鲁无礼的污言秽语,特别是在批评学生的不良行为时或心情不佳时,教师更应该注意自己的语言。

以避免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创伤,使学生产生自卑心理和逆反心理,不利于学生的成长,有的甚至影响到学生的一生。

三要仪表大方。

主要涉及衣着朴实整洁、美观大方,具有职业感不要奇特古怪,艳丽花哨;举止稳重端庄;态度和蔼可亲,关切诚恳;风度从容典雅,具有良好的个性美,教态高雅洒脱,如表情自然丰富,站态要端庄富有活力,手势要自然,既不要过分单调,也是要过分繁等。

(二)工作力求纯熟有进取精神
纯熟是指对所教内容结构不仅能够系统整体地加以把握,而且还能对这一领域的历史、现实和未来趋势了然在胸;娴熟自如地表达,恰当自然地演示,收放自如的施教,精当清晰地提炼;也包括对学生心理和现实状况的熟悉把握等。

工作的纯熟性不仅能做到娴熟的授课,而且还能以自如的教态吸引学生,极大地建立起相互的心理联系,更为重要的是能引起学生的景仰和模仿。

有进取性精神是指不拘已有的经验和常规,不满足已有的成绩,勤奋进取学而不厌,勇于探索等。

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和时代的发展要求,决定了教师要永远保持积极进取、勤奋精业精神。

学生就是学生,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需要打造的模子。

通过自己的一点一滴、一言一行的言传身教,从我们手里送出去,不求成为社会的贤达名流,起码要能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