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解剖生理学 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解剖生理学 第八章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恶劣的情绪 交感神经紧张性增高 药物(阿托品、甲氰咪呱等) 激素(促胰液素、抑胃肽等)
抑制胃液分泌
乙酰胆碱
组胺 促胃液素 腺苷酸 环化酶 cAMP Ca H
+
磷脂酰 肌醇 Ca2+
磷脂酰 肌醇
2+
二、胃的运动
(一)胃运动的形式
1.容受性舒张
Receptive relaxation 2.紧张性收缩 Tonic contraction 3.蠕动
作用:独立完成局部反射 递质:乙酰胆碱,脑啡肽,血管活性肠肽,生长
抑素, 三磷酸腺苷,P物质
(四)消化系统的内分泌
在胃肠道的粘膜层内含有20多种内分泌细胞,是人体内 最大、最复杂的内分泌器官。
① 分泌颗粒位于
核与基底之间
② 多数为锥形, 顶端有微绒毛 (开放型)。 (少数为闭合型)
胃肠激素功能 1. 调节消化腺分泌和胃肠运动
(三)胰
在胃的后方,横行于腹后壁,横跨在第1、2腰椎的前面。 胰 腺呈长条状, 质地柔软,呈灰红或淡红色,可分为头、体、 尾三部。胰头膨大位于右侧,被十二指肠环抱,胰腺管的末端 穿入十二指肠壁,会合胆总管,开口于十二指肠乳头。
三、腹膜 为覆盖于腹、盆腔壁内和腹、盆腔脏器表面的一层薄而光滑的浆 膜,由间皮和少量结缔组织构成,呈半透明状。 壁腹膜 衬于腹、盆腔壁的腹膜。 脏腹膜 由壁腹膜返折并覆盖于腹、盆腔脏器表面的腹膜。 腹膜腔 壁腹膜和脏腹膜互相延续、移行,共同围成不规则的潜 在性腔隙。
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分

胆囊收缩
素 (CCK)
I cells
盐酸
脂肪 蛋白质
胃肠运动
腺体分泌消化液 胆囊收缩
第三节 口腔内消化
Digestion in the oral cavity
一、唾液的生理功能及其分泌调节
•来源:唾液腺
•性质:无色、无味近于中性的低渗液 •成份:粘蛋白、氨基酸、唾液淀粉酶及溶菌酶等
(一)胃液的性质、成分和作用 性质:无色酸性:pH0.9-1.5 (体内pH最低的液体) 成人分泌量:1.5-2.5L/日,
胃液的生理作用: ①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胃蛋白酶适宜环境, ②蛋白质变性,利于其水解; ③抑制和杀死细菌;
④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
⑤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
内分泌腺: G细胞— 促胃液素 gastrin
3、动作电位(AP): ⑴AP上升慢,持续时间长。 ⑵AP的产生主要依赖Ca2+的内流。 ⑶AP幅度低,大小不等,慢波上的AP数量决定收缩力的大小。
Ca2+内流
K+外流
(三)消化道的神经支配及其作用 Innervation of alimentary tract
交感神经 副 交 感 神 经 交 感 神 经
6、大肠
盲肠、阑尾、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和 直肠
二、消化腺
(一)肝 1、肝的一般形态
肝脏hepar是人体最大的腺器官。肝上面隆凸,为膈面,借镰状 韧带分为左、右两叶。肝下面凹陷,与腹腔脏器接触,为脏面。
2、肝的组织学构造 肝脏约有50万个肝小叶。肝小叶呈多角棱柱体,中轴贯穿中 央静脉。肝细胞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呈放射状排列,形成肝板 (肝细胞索)。肝细胞索相互吻合成网,网眼间有窦状隙和血 窦。肝细胞间的管状间隙成毛细胆管。肝小叶是由肝细胞、毛 细胆管、血窦和相当于毛细淋巴管的窦周隙(狄氏间隙)所组 成。
作用:促VitB12吸收(回肠末端)
缺乏→VitB12吸收↓→RBC的DNA合成障碍 →巨幼RBC贫血(恶性贫血) 特点:分泌能力和刺激因素与胃酸相当
4、粘液 Mucus 来源:粘液细胞以及贲门腺、幽门腺、泌 酸腺的粘液颈细胞,表皮细胞。 成分:糖蛋白、HCO3-, PH值为弱碱性。 作用: ①润滑防机械损伤 ②中和胃酸(HCO3- + H+→H2CO3) ③减免H+和胃蛋白酶对胃粘膜的侵蚀
Peristalsis
(二)胃的排空 Gastric emptying
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 1.速度:以食物而异(流体、粒小、等渗的快) 水 〉 糖 〉 蛋 〉 脂 10min 2h 2-3h 5-6h 一餐混合食物由胃完全排空约需4-6小时 2.动力:直接动力:胃与十二指肠的压力差 原动力:胃的运动
第八章 消化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第一节 消化系统的组成和结构
消化道:
口腔 食管
附属器官:
唾液腺 胰腺胃小肠源自大肠肝脏胆囊一、消化管
(一)消化管各段的解剖 1、口腔
2、咽
3、食管 三个狭窄: 咽与食管C6 食管与左主支气管T4 食管裂孔处T10
4、胃 两口、两壁、两缘、四部
5、小肠 上起幽门,下续盲肠和结肠,全长5~7m,分十二指肠、空肠和 回肠三部
肠期:分泌量少,占分泌量的10%
2、抑制胃液分泌的因素
盐酸:胃窦PH1.2-1.5→抑制GC分泌胃泌素 12指肠PH2.5以下→兴奋SC分泌促胰液素→抑 胃液和 胃泌素分泌
脂肪:脂肪及其消化产物刺激小肠粘膜 ↓ “肠抑胃素”(促胰液素、抑胃肽等) ↓ 抑制胃液的分泌
高张溶液:激活小肠内渗透压感受器 ↓ 肠-胃反射引起胃酸分泌的抑制 • 刺激小肠粘膜 ↓ “肠抑胃素”抑制胃液的分泌
内分泌腺
胰腺
-1(In)
胰岛素
胰高血糖素
外分泌腺
腺泡细胞:各种胰酶 小导管管壁细胞: H2O HCO3
组成胰液
1-2L/日、无色、无味、 碱性、Ph7.8-8.4
贲门腺 外分泌腺 幽门腺
泌酸腺
粘液细胞:粘液 壁细胞:胃酸、内因子 主细胞:胃蛋白酶原
胃液:无色、无味、酸性(pH 0.9-1.5)
1、盐酸
来源:壁细胞分泌,耗能、逆浓度差的主动过程。 形式:游离酸:30u─┐ │总酸125-165 mmol/L 结合酸:12u─┘ 临床单位:中和100ml胃液所需0.1N NaOH溶液的毫升数。 分泌量: 基础排酸量:空腹时,正常人约0-5mmol/h 最大排酸量:20-25mmol/h(组织胺试验)
1)分布:横结肠以上是迷走N, 以下是盆N 2)节后纤维末梢释放Ach 3)极少数释放肽类物质
4)作用: 副交感神经兴奋通
常引起胃肠道运动增强,腺 体分泌增加。
2、壁内N丛支配:
机械化学刺激 ↓ 粘膜下N丛:N节C(感受性N元为主)─┐ ↓ │局部反射 肌间 N 丛:N节C(运动性N元为主)─┘ ↓ 肌肉腺体血管 组成:神经细胞和神经纤维
腮腺导 管 腮腺 咀嚼肌 颌下腺导 管 颌下腺
舌下 腺
(一)主要作用:
①湿润和溶解食物 ②清洁和保护口腔 ③分解淀粉:唾液淀粉酶把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二)分泌调节:
完全为神经反射性
–条件反射 –非条件反射
二、咀嚼与吞咽 Mastication and deglutition
咀嚼:
通过咀嚼肌协调而有序的舒缩活动,使下颌向上颌方向反复运 动的反射性动作。 机械性消化食物并使食物与唾液混合。
中枢催吐药 代谢毒性产物
第五节 小 肠 内 消 化 Digestion in small intestine
一、胰液的生理功能及其分泌调节
(一) 胰液的性质和特点
最重要的一种消化液, 含三类主要营养物质的消化酶。
无色透明的碱性液体, PH7.8-8.4, 渗透压约与血浆相等。 间歇性分泌,正常成人每日分泌量约为1-2L。
2、胃蛋白酶原 Pepsinogen 来源:主要由主细胞分泌 安静:少量、恒定的速率分泌 刺激:大量、迅速分泌
胃蛋白酶原
HCl
胃蛋白酶
蛋白质
最适PH=2.0
月示、胨
对蛋白消化并非必需(小肠作用为主)
3.内因子 Intrinsic factor 来源:壁细胞 成分:糖蛋白 A+VitB12→复合物:防水解酶破坏 B+识别结合受体:吸收VitB12
3.影响因素:
(三)呕吐 Vomiting 胃和肠的内容物强力通过食管,从口腔驱出的动作。 意义: 有利:吐出有害物的保护作用 有害:剧烈呕吐可引起水电紊乱 控制: 机械、化学、气味、 颅内压↑、迷路刺激 植物N 延髓呕吐中枢←───延髓呕吐化学感受区 ↓ 胃肠、膈肌、腹肌缩 食道舒+会厌关闭 ↓ 呕吐
(二)电生理特性
Electrophysiological properties 1、静息电位(RP): 特点:不稳定 -50 --- -60mv 形成:K+平衡电位和生电性钠泵
2、基本电节律 Basal electric rhythm(慢波Slow wave): 在RP基础上产生自动节律性的去极化电位 起源:胃肠纵行肌 频率:胃3次/分;十二指肠12次/分;回肠末端8-9次/分 波幅:10-15mV 持续时间:数秒十几秒 形成原理:与生电性钠泵的周期性有关 生理意义:胃肠平滑肌的起步电位、收缩节律的控制波
(二)化学消化 Chemical digestion 作用:稀释:高渗→等渗─利吸收─┐ 调PH:提供酶适宜环境 │质变 水解:复杂→简单 ─┘
二、消化管平滑肌的生理特性
(一)一般特性
自动节律性: 自动节律性,肌源性,节律慢,无固定节律点,受CNS 和体液的影响。 富有伸展性: 容纳性舒张,无明显压力变化和运动障碍。 无肌小节和Z线,粗细肌丝均较长。 兴奋性低、收缩缓慢: ATP酶活性低、钙泵少。 持续的紧张性:持续而微弱的收缩,肌源性。 维持中腔器官形态、位置及基础压力,受 CNS和体液的影响。 特异的敏感性: 对电和锐性刺激不敏感,对化学 (ACh、酸碱)、物理(牵拉)刺激较敏感。
(二) 胃液分泌的调节 1、促进胃液分泌的因素
食物是胃液分泌的自然刺激物(蛋白质等);
一些药物(Ach、组织胺、乙醇等)和 激素(促胃液素、糖皮质激素等) 是胃液分泌的 刺激物。 长时间处于应激状态,ACTH、糖皮质激素 分泌增多,可诱发胃溃疡和十二指肠溃疡。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