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嗜酸性肉芽肿 ppt课件
胀变薄或中段。 ❖ 病灶周围硬化多较明显,骨膜反应明显,呈
平行或葱皮样,随病程延长愈加明显、浓密。 ❖ 一般无软组织肿块。
X线表现
三、椎体 ❖ 多为溶骨性破坏; ❖ 椎体压缩变薄,椎间隙可稍变窄,椎体压缩
后前后径增大、致密,重者似硬币样改变。 ❖ 15岁以下的扁平椎,除非证实有其他原因,
均应考虑为嗜酸性肉芽肿。
增多 ❖ 病变持续进展,无修复趋势 ❖ 病变范围广 ❖ 骨质破坏:虫蚀状或筛孔状骨质破坏,边缘模糊;大块状骨
质破坏少见;髓腔常扩大,但无明显膨胀,有时可见骨包壳。 ❖ 骨膜增生:葱皮状骨膜反应,Codman三角,放射状骨针 ❖ 几乎所有病例可见软组织肿块
三、骨囊肿
❖ 多发生于长骨的干骺端。 ❖ 呈边缘光滑锐利、界限清楚的囊状透亮区。 ❖ 边缘有菲薄硬化,无骨膜反应。 ❖ 病灶大小多较骨嗜酸性肉芽肿大。 ❖ 常合并病理性骨折。
骨嗜酸性肉芽肿
病例
❖ 患儿,男,4岁,左上胸壁红肿五天入院。 体检:无发热,左胸锁关节处红肿、压痛+, 局部皮温稍高,可及2.5cm×2.5cm肿块,移 动度差。 实验室检查:WBC9×10 9/L, RBC3.0×1012/L, 血沉14mm/h。
精品资料
组织细胞增生症
❖ 组织细胞增生症又称朗格罕氏细胞增生 或朗格罕氏细胞肉芽肿。
以股骨、肱骨、胫骨和尺骨多见;另外还多发于椎骨和下颌 骨。 ❖ 病变多为单发(为多发者的2~3倍),但20%的单发可见演 变成多发。 ❖ 患者一般无全身症状,可有局部疼痛,头部可触及软组织肿 块。 ❖ 化验可有白细胞及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血沉加快。 ❖ 单发者预后较好,部分病例可以自行愈合。
X线表现
四、骨纤维异常增殖症
❖ 单骨或多骨病变 ❖ 多为单侧性发病趋势 ❖ 囊状骨纤表现为圆形、椭圆形透亮区,边缘
明显硬化,其内有条索状骨纹和斑点状致密 影或磨玻璃样密度为其特征 ❖ 周围无骨膜反应
五、脊柱结核
❖ 椎体破坏变形 ❖ 椎间隙变窄 ❖ 椎旁脓肿形成 ❖ 脊柱后突或侧弯畸形 ❖ 附件结核表现为附件的溶骨性破坏及脓肿形
❖ 镜下: 1、早期:有大量嗜酸性细胞浸润和密切排列的
朗格罕细胞,并有出血坏死; 2、晚期:组织细胞充脂而成泡沫细胞,伴有非
特异性炎性细胞和日益增多的网状纤维,病变最终 可以骨化。
临床表现
❖ 好发于小儿及青少年,多数发病于20岁以前,高峰期在 5~10岁(75%)。
❖ 男性多于女性。 ❖ 好发部位:扁骨,尤其以颅骨及肋骨多见;其次发生于长骨,
成 ❖ 瘘管形成,继发感染出现增生硬 Nhomakorabea表现六、脊柱骨转移瘤
❖ 大部分发生于中年以上 ❖ 常多发 ❖ 可有恶性肿瘤病史,病情重 ❖ 常早期侵犯椎弓根,虽然椎体也可变得很扁
但很少呈典型扁平椎表现 ❖ 其密度往往减低
一、扁骨 ❖ 易受累出现穿凿样或地图样(斑片状)骨质
破坏。 ❖ 颅骨病变可不受颅缝限制,少数破坏区内可
见出现“纽扣状”死骨(此征亦可见于颅骨结 核、转移瘤及放射性骨坏死)。 ❖ 扁骨的骨嗜酸性肉芽肿(如肩胛骨)修复期 为广泛硬化。
X线表现
二、长骨病变 ❖ 多位于骨干或干骺端,不累及骨骺。 ❖ 表现为长圆形中心性溶骨性破坏,骨皮质膨
❖ 本病是骨嗜酸性肉芽肿、黄脂瘤病和 勒—薛病的总称。
❖ 三者临床表现各有不同:骨嗜酸性肉芽 肿为最轻型;黄脂瘤病为慢性播散型;勒— 薛病为急性播散型,属恶性。
骨嗜酸性肉芽肿
病理
❖ 本病的基本病理改变为网状内皮增生及嗜酸性 白细胞浸润。髓腔内形成数毫米至数厘米大小的肉 芽肿,压迫和破坏骨质,并可侵入软组织。
X线表现
四、其他 ❖ 多数单发,且有自愈倾向,也可再出现新病
灶。 ❖ 若单发病灶持续12月以上仍未出现新病灶,
则不可能有新病灶出现。
鉴别诊断
一、急性骨髓炎
❖ 临床症状较骨嗜酸性肉芽肿重。 ❖ X线表现:骨破坏随病程延长边缘变清楚、
硬化,破坏区内无死骨形成。
二、尤文肉瘤
❖ 10~15岁发病率最高,5岁以前极少发生。 ❖ 约3/4病例发生在长骨和骨盆 ❖ 主要症状:疼痛、局部肿胀,皮肤红热,可有低热,白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