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硫和氮及其化合物

硫和氮及其化合物

第五讲 硫及其化合物一、硫1.硫的物理性质硫俗称 ,是一种 色晶体,质脆,易研成粉末,不溶于 ,微溶于 ,易溶于CS 2(用于洗涤沾有硫的容器)。

2.硫的化学性质(1)氧化性:Fe +S=====△ 、2Cu +S=====△。

(2)还原性:S +O 2=====点燃 。

二、硫的氧化物SO 2和SO 31.二氧化硫(1)SO 2的物理性质SO 2是一种 色、有 气味的气体; 溶于水,且易液化;有毒,尾气中的SO 2 用 吸收;密度比空气的 ,收集SO 2用 。

(2)SO 2的化学性质①具有酸性氧化物的通性A .与H 2O 反应: 。

B .使指示剂变色:SO 2能使石蕊试液变 色。

C .与碱反应当NaOH 足量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当NaOH 不足量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D .可与碱性氧化物或某些盐反应。

SO 2与Na 2SO 3溶液反应生成NaHSO 3,化学方程式为: 。

②氧化性将SO 2通入到氢硫酸(H 2S 溶液)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实验现象:产生 。

③还原性A .SO 2被O 2氧化成SO 3的化学方程式为 。

B .SO 2的水溶液能被X 2(Cl 2、Br 2、I 2)氧化,如SO 2能使溴水褪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C .SO 2能使酸性KMnO 4溶液的紫红色褪去,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④漂白性SO 2+H 2O +有色物质――→化合不稳定无色物质――→△有色物质2.三氧化硫(1)SO 3与水的反应: ,反应放出大量的热。

(2)SO 3是酸性氧化物,它跟碱性氧化物或碱都能反应生成硫酸盐。

①SO 3与氧化钙的反应: 。

②SO 3与Ca(OH)2的反应: 。

3.硫的氧化物的污染与治理(1)来源: 的燃烧及 的冶炼等。

(2)危害:危害人体健康,形成 (pH 小于 )。

(3)治理:燃煤 ,改进燃烧技术。

有两瓶经过Cl 2和SO 2漂白的品红溶液,如何通过简单实验鉴别?将等量Cl 2与SO 2通入品红溶液,漂白性是否增强?三、硫酸及硫酸根离子的检验(一)硫酸1.物理性质挥发性: ;溶解性:浓H 2SO 4与水以任意比互溶,溶解时可放出 ;浓H 2SO 4稀释的方法是 。

2.化学性质(1)稀H 2SO 4具有酸的通性。

(2)浓H 2SO 4的特性①吸水性(常用作干燥剂)a .可用浓H 2SO 4干燥的气体有:H 2、O 2、N 2、CO 2、Cl 2、HCl 、SO 2、CO 、CH 4、C 2H 2、C 2H 4等。

b .不能用浓硫酸干燥的气体有:碱性气体,如 ;还原性气体,如 等。

②脱水性浓H 2SO 4将有机物里的氢、氧元素按原子个数 的比例脱去,例如:C 2H 5OH ――→浓H 2SO 4170 ℃CH 2===CH 2↑+H 2O 。

③强氧化性a .与金属的反应浓H 2SO 4能氧化Cu 等不活泼的金属,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注意 冷的浓H 2SO 4能使铁、铝发生钝化。

b .与非金属的反应加热条件下浓H 2SO 4能氧化C 等非金属单质,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二)SO 2-4的检验检验SO 2-4的正确操作是: 。

三、氮气及氮的氧化物1(1)氮气N 2+3H 2 ; N 2+O 2(2)NO 与O 2反应: (3)NO 2与H 2O 反应:3.氮的氧化物对环境的影响(1)形成 。

(2)形成 。

(3)破坏臭氧层。

四、氨和铵盐1.氨气(1)氨的物理性质:氨气是 色 气味的气体, 液化可作制冷剂,常温、常压下,1体积的水可溶解 体积的氨气。

(2)氨的化学性质①与水的反应: 。

氨气溶于水得氨水,氨水中含有的粒子有: 。

NH 3·H 2O 为可溶性一元弱碱,不稳定,易分解: 。

②氨气与酸反应a .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与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靠近,其现象为 ,将浓盐酸改为 ,也会出现相同的现象。

化学方程式为:b .与CO 2等酸性氧化物反应: ③NH 3的还原性氨的催化氧化化学方程式为: 。

2.铵盐及NH +4的检验(1)铵盐的物理性质:铵盐都是白色固体,均易溶于水。

(2)铵盐的化学性质①受热易分解:NH 4Cl=====△ ,(NH 4)2CO 3=====△ 。

②与强碱反应a .b .在稀溶液中不加热:c .在浓溶液中不加热:(3)NH +4的检验。

五、硝酸1.硝酸的物理性质色味态: ;挥发性: ;水溶性: ;发烟硝酸:质量分数大于98%的硝酸。

2.硝酸的化学性质(1)强酸性:稀硝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 色,浓硝酸能使石蕊试液先变 色,微热后褪色。

(2)不稳定性:浓硝酸显黄色,是因为 ,说明浓硝酸具有 性,化学方程式为 。

(3)强氧化性①与金属的反应a .除Pt 、Au 外,大部分金属均能与HNO 3反应。

b .Cu 与浓、稀HNO 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分别为、 。

c .Fe 、Al 遇冷的浓HNO 3或浓H 2SO 4能发生 ,故可以用铁、铝容器贮存冷的浓HNO 3、浓H 2SO 4。

②与非金属反应与浓HNO 3反应时,非金属单质一般被氧化为最高价氧化物或最高价含氧酸,如碳与浓HNO 3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与某些还原性化合物或离子的反应,例如:H 2S 、SO 2、HBr 、HI 、FeCl 2等。

④王水:由 与 按体积比1∶3混合所得,具有更强的氧化性,能使Au 、Pt 溶解。

六、NH 3的制法1、氨的实验室制法原理:加热NH 4Cl 和Ca(OH)2的混合物:(1)装置:“固体+固体――→△气体”(与用KClO3或KMnO 4制O 2的制气装置相同)。

(2)收集:只能用 排空气法。

(3)干燥:用碱石灰(NaOH 和CaO 固体的混合物)。

(4)验满方法:①用湿润的 石蕊试纸置于试管口,试纸变 ;②将蘸有浓盐酸的玻璃棒置于试管口,有 产生。

(5)环保措施:收集时,一般在管口塞一团用水或稀H 2SO 4浸湿的棉花球,可减小NH 3与空气的对流速度,收集到纯净的NH 3,同时也可避免污染空气。

2.加热浓氨水(1)反应原理:(2)装置如图3.浓氨水中加固态碱性物质(1)反应原理:浓氨水中存在以下平衡:NH 3+H 2O NH 3·H 2O NH +4+OH -,加入固态碱性物质(如CaO 、NaOH 、碱石灰等),使平衡逆向移动,同时反应放热,促进NH 3·H 2O 的分解。

(2)装置如下图【典例1】► 在下列物质转化中,A 是一种正盐,D 的相对分子质量比C 的相对分子质量大16,E 是强酸,当X 无论是强酸还是强碱时,都有如下的转化关系: A ――→X B ――→Y C ――→Y D ――→ZE当X 是强酸时,A 、B 、C 、D 、E 均含同一种元素;当X 是强碱时,A 、B 、C 、D 、E 均含另外同一种元素。

请回答:(1)A 是________,Y 是________,Z 是________(填化学式,下同)。

(2)当X 是强酸时,E 是________。

写出B 生成C 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当X 是强碱时,E 是________,写出B 生成C 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典例2】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探究SO 2的性质,按下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

请回答下列问题:(1)装置A 中盛放亚硫酸钠的仪器名称是________,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实验过程中,装置B 、C 中发生的现象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些现象分别说明SO 2具有的性质是__________和________;装置B 中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装置D 的目的是探究SO 2与品红作用的可逆性,请写出实验操作及现象_____________;(4)尾气可用________溶液吸收。

【典例3】► 如图所示分别是某课外活动小组设计的制取氨气并用氨气进行喷泉实验的三组装置,回答下列问题:(1)用A 图所示的装置可制备干燥的NH 3: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装置中收集NH 3的试管口放置棉花团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干燥管中干燥剂能否改用无水CaCl 2?________(填“能”或“不能”),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用B 图所示的装置可快速制取较大量NH 3: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浓氨水滴入CaO 中有大量NH 3逸出的过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检验NH 3是否收集满的实验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用C 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喷泉实验,上部烧瓶已充满干燥氨气,引发水上喷的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该实验的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