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分角度层面关联——2018届现代文阅读探究题类型及答题方法一、结尾画线句的意蕴1.(2014江苏卷《安娜之死》)请探究作品结尾画线句的意蕴。
一支蜡烛,她曾借着它的烛光浏览过充满了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的书籍,比以往更加明亮地闪烁起来,为她照亮了以前笼罩在黑暗中的一切,哔剥响起来,开始昏暗下去,永远熄灭了。
答案:①写出蜡烛由亮到暗到灭的过程;②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安娜死亡前的意识从异常清醒到渐渐模糊、直到消失的过程;③表现了安娜临终前的内心感受,暗示了安娜生命的结束;④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社会的批判和对安娜之死的同情。
2.(2013江苏卷《何容何许人》)“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探究最后一句的内涵。
答案:①何容爱北平是因为北平有合得来的朋友;②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③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的理解、认可之意;④表明作者也是何容这样的人;⑤暗示了何容以及作者对当世的失望。
3.(2016·江苏卷《会明》)请探究小说结尾“微笑的意义”的意蕴。
后来,和议的局势成熟,照例约好各把军队撤退。
队伍撤回原防时,会明的财产多了一个木箱,一个鸡的家庭。
无仗可打,把旗插到堡子上便一时无从希望。
但他喂鸡,很细心地料理它们,他是很幸福的。
六月来了,这一连人没有一个腐烂,会明望着这些人微笑时,那微笑的意义,是没有一个人明白的。
答案①这个六月没有士兵因战事而伤亡、腐烂,会明对此感到欣慰;②在喂鸡的行为中,会明体验到幸福感;③从热衷于战争转变到“非战主义”,会明感到思想提升的快乐;心灵世界由单一走向丰富,会明的生命变得更加立体。
4.(2015江苏卷《比邻而居》)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
原来,端午又到了。
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
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
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
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答案:①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②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③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方法点拨]立足原文,多角度、多层次探究。
(1)注意由表入深。
(2)注意位置。
结尾往往揭示或深化主旨。
(3)关注视角。
文本中人物视角和作者视角和现实视角。
①本身内容(表层意思);②语境意思(注意描写的对象和角度;注意比喻义、象征义以及双关义);③主旨义(作者的情感态度,有时还要联系背景或现实得出意思)二、结尾画线句表达效果1.(2017江苏卷《一个圣诞节的回忆》)请探究小说结尾的表达效果。
终于,又一个十一月的早晨来临,一个树叶光光、没有小鸟的冬天的早晨,她再也爬不起来大声说:“这是做水果蛋糕的好天气!”答案: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成的结构;②对冬日清晨的环境描写,让“我的朋友”辞世带上感伤的色彩;③清冷的氛围与“我的朋友”欢快的话语形成反差,增强了小说的张力和揭示主题;④叙述语言克制,却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2.请探究小说《陶虎臣》结尾的表达效果。
岁暮天寒,彤云酿雪,陶虎臣地无路可走,他到阴城去上吊。
刚把腰带拴在一棵树上,把头伸进去,一个人拦腰把他抱住。
这个人是住在财神庙的那个侉子。
答案: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成的结构;②对冬日环境的描写,让陶虎臣到阴城上吊带上感伤悲凉的色彩;③清冷的氛围与陶虎臣放烟火热闹的场景形成对比反差,增强了小说的张力和揭示主题;④叙述语言平淡,却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3.请探究小说《敲钢锣的孩子》结尾的表达效果。
夕阳红亮,将干黄灰白的羊凹岭涂染得明亮,又温暖。
答案:①呼应开头,让小说形成完整的结构;②通过环境描写,赞美艰难困苦中绽放的人性美的光辉,升华了主题;③语言含蓄,蕴含丰富而强烈的情感。
[方法点拨]作品结尾画线句的表达效果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究:(1)情节角度:①陡生波澜,出人意料又合乎情理,震撼人心。
②与前文的内容相照应,使文章形成完整的结构。
③释疑,解决悬念,点明真相。
④戛然而止,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耐人寻味,发人深思。
(2)主题角度:深化主题+结合内容具体分析(讽刺,揭露……)。
(3)手法角度:对比、象征、暗示、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等手法。
(4)情感角度:悲剧性结尾,(与……形成强烈的对比)震撼人心,有极大的感染力。
喜剧性结尾,符合主人公的意愿,给人以愉悦、和谐之感。
(5)语言角度:叙述语言克制,蕴含着强烈的情感。
语言含蓄,富有张力;语言句式整齐富有韵味。
三、标题意蕴1.(2009江苏卷)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答案:①以“水”比喻“上善”;②都江堰滋养着天府之国的子民,是上善的;③李冰及后人修筑和维护都江堰是上善的;④作者期望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
2.请结合全文,探究文题“垂向大地的杨柳”的丰富意蕴。
答案:①丰子恺最喜欢画杨柳,专门写了一篇散文《杨柳》;②“垂向大地的杨柳”比喻先生的画影响深远、深入人心;③喻指丰子恺高而能下的不忘本的品质;④杨柳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元素,作者希望中国文化永葆旺盛的生命力,代代相传。
3.结合全文,探究题目“我是一只蝴蝶”的丰富意蕴。
答案①一只蝴蝶翅膀扇动空气,可以引起一连串效应,在太平洋上形成飓风;②“我”像蝴蝶一样,是一个渺小而平凡作家,但“我”通过写作,对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③表达了作者对文学的理想和信心,用文章承担天下兴亡的责任感,不计个人名利,利益众生的无私奉献精神。
4.阅读全文,探究“麻鞋之歌”的内涵。
答案:①对清水这片土地的歌颂;②对麻的尊重;③对穿麻鞋、做麻鞋的清水人的歌颂;④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尊重;⑤对传统农业文明的尊重与留恋[方法点拨]标题的意蕴主要表现在:①标题自身义(表层义);②文中义,主要包括引申义、象征义或比喻义、双关义等;③主旨义,包括情感态度。
四、标题作用(好处)1.结合全文的情感意蕴,探究标题“丽江浪淘沙”的好处。
答案①丽江是地名,浪淘沙是词牌名,把两个貌似不相干的名称组合在一起,出人意料,新奇有趣;②全文简笔写丽江的风景,重笔写丽江的人文,李煜及“浪淘沙”的内容贯穿全文,题目既是文意的总括也是结构的线索;③用“浪淘沙”暗点主旨,丽江虽经历史风浪的淘洗,却依旧坚守、继承着传统文化,蕴含作者的感情和思考。
2.结合《草绳》全文,探究以“草绳”为题的好处。
答案:①“草绳”是文章的描写对象;②“草绳”是小说的线索,小说情节曲折变化始终围绕“草绳”展开;③“草绳”是沙湾人谋生的手段,突出了小说的乡土气息;④“草绳”也是主人公以及沙湾人的希望和感情的载体和寄托。
3.《我的受苦受难的兄弟》一文曾以“马在路上”为题发表。
你认为原来的标题和现在的标题相比,哪一个更好?请加以说明。
答案:现在更好。
①指向更明确,直指受苦受难的“兄弟”;②表达了作者的情感态度,对“苦难兄弟”的同情,富有人情味;③语意双关,更有韵味。
“兄弟”既指马,又指底层进城的农民。
而“马在路上”,过于直白,不具有这些效果。
[方法点拨]标题作用(好处):①对象:交代指出描写对象;如《侯银匠》《槐花》;交代事件;如《安娜之死》《溜索》;交代环境背景,包括时间、地点等,如《越冬》《晚秋》《风雨中忆萧红》。
②线索:贯穿全文,起到线索作用,如《背景》《枣核》;③主题:情感取向,观点态度;如《别急,哈尔施塔特》《拜谒三苏园》;④自身特效:引用的效果、双关、比喻的丰富意蕴、设置悬念,引人入胜等。
五、作品意蕴及情感态度1.(2010江苏卷《溜索》)本文写了驮队飞渡峡谷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和作者的情感取向答案:深刻意蕴:①飞渡峡谷的情景:表现人在自然面前接受挑战,战胜艰险;②驮队的人际关系:体现团结协作,相互信任,关心爱护;③动物形象:隐喻人应该像雄鹰飞翔、像骏马奔驰,而不是像牛那样软弱畏缩;④我与领队的对照:表示人会在艰苦磨练中成长。
情感取向:①骏马、雄鹰、高山峡谷:对雄奇险峻崇高的赞美;②领队、精瘦汉子:对乐观向上人生态度的赞美;③牛的恐惧、发抖:对平庸、畏难的厌弃。
④本文所写生存画面:张扬了原始、野性的阳刚之美。
2.本文(《厂子》)写了坝坝村毁田建厂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意蕴和作者的情感态度。
答案:意蕴:①大家毁田建厂,揭示了急功近利、舍本逐末的现象;②王老板逐利损人,揭示了见利忘义、缺失社会责任感的现象;③基层干部(村主任、乡长)重商轻农,揭示一味追求利益、政绩的现象。
情感取向:①对村民受到伤害的同情和贪图小利的批判;②对基层官员、商人缺失责任感以及一味追求利益行为的批判;③对美好环境逝去的叹惋。
3.本文写了与稻草人有关的故事,请探究其中的深刻意蕴。
参考答案①父亲倚重稻草人:反映了上辈人对土地、粮食感情深厚,而这种情感却得不到后辈的理解;②侄子焚毁稻草人:体现新生代具有众生平等的观念和率真善良、敢想敢做的品格;③稻草人存废问题:表现三代人在思想认识、生存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差异;④“我”的“惶惑”:显示一贯依赖土地生存的农村人在社会转型时期,一时找不到生活方向的复杂心理。
[方法点拨]无论意蕴类探究,还是情感取向的探究,都要“因形悟神”,从材料中的人、事、物、景以及作者的角度进行探究。
但不要忘记其对立面,如文章论古要想到今,注意呼唤、追求、担忧等词。
意蕴类题目常用:体现了……、表现了……、揭示了……、展现了……、表达了……等。
情感取向:如果说意蕴偏向客观性、那么情感取向就偏向主观性。
答这类题常用:赞同……、反对……、同情……、歌颂……等。
六.物象(意象)作用1.《炒米胡同看夕阳》中“夕阳”这个意象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加以探究。
答案:①文章以夕阳为线索组织材料,从黄昏时的夕照、夕阳将要沉沦到夕阳完全消失,构成全文的一条时间纵线,贯穿全文。
②作者以夕照为核心意象,营造了一个既辉煌而又安宁、祥和的意境,烘托出胡同里的老人安详、平和的形象。
③以夕阳喻人生的迟暮,以辉煌夕阳比喻那些即将谢幕的老人强大而旺盛不息的生命力,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人生迟暮并不可怕,人应该像那些老人那样平和地、尽情地领略并享受美好的人生。
2.《彼岸》“劳力士”手表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答案: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使小说结构更为严谨;②以前后时间的变化,暗示文中叙写的乡村情景实为梦境,推动情节发展,使小说构思更为精妙;③“劳力士”手表,是现代文明的象征,与乡村姑娘刻印计时的落后形成对比,更明晰地揭示小说主题;④以时间的短暂,暗示“彼岸”虽然美好,但又虚幻,难以到达。
3.《冯歪嘴子》文中多次描写黄瓜秧,有何作用?答案:①作为文章线索反复出现,串联故事情节,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②黄瓜丝蔓的攀沿引出了冯歪嘴子和外界的联系,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③黄瓜秧旺盛的生命力衬托了冯歪嘴子顽强的生命力,烘托了人物形象;④黄瓜秧爬满窗子,遮挡了与外界的联系,暗指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深化文章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