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修辞学笔记整理

修辞学笔记整理

第二章交际的矛盾和和修辞的原则
1、交际活动
定义:是人与人之间双向的传递信息、思想感情的社会文化心理活动。

分类:有口头的,也有书面的;有以传递信息为主的,有以交流感情为主的;有正式而庄重的,有自由而轻松的;有彼此信赖的,有互相敌对的;有单用语言的,有辅以形态的.......
2、言语交际
定义:是连结说话人头脑和听话人头脑达到链条,即“言语链”。

过程:编码(心理)—发送(生理)—传递(物理)—接受(生理)—解码(心理)
3、叙述性交际:
目的:主要是传递信息、思想感情,交际双方的注意力集中在话语内容上。

其产品就是叙述性话语。

决定叙述性交际和叙述性话语效果的,首先是话语内容的真假。

内容的真是交际成功的必要基础,假就必然导致失败。

举例:教师在课堂上讲课;学者写作学术论著;政府机关制定公文法令;
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等等。

4、行为性交际:
主要目的: 实现某种社会行为,交际双方的注意中心不在话语内容的本身,而在话语体现的社会后果。

交际的成败不在于话语内容的真假,甚至也谈不上真假。

行为性交际之所以能够成立,必须满足:在特定的场合、时间,说话人必须具备特定的身份。

举例:日常生活中的道歉;法庭上法官的判决语言。

5、交际活动中的矛盾
交际活动看似平常,其实是很复杂的,充满了种种矛盾:语言的理想状态和语言现实的矛盾;说写者和听读者之间的矛盾;语音和语义之间的矛盾;语言内部和语言外部的矛盾;语法和语用之间的矛盾;话语和语境的矛盾;语言同思想之间的矛盾;个人同社会、时代地矛盾等等。

在这种种矛盾中,最重要的矛盾是说写者和听读者之间的矛盾。

6、说写者和听读者之间的矛盾
主要表现在:说写者一方面要保持自我形象和个人风格,另一方面又要适应交际对象,产生“对象差”;听读者一方面只能按照自己的方式解码,另一方面由必须努力按照交际对象的编码方式解码,产生“解码差”。

7、话语
定义:特定语境条件中所使用的句子、词或词语,体现的是特定的语境意义。

意义:静态意义:话语进入交际的具体场景之前本身含有的意义,即文本意义。

动态意义:话语进入交际的具体场所之后所获得的意义,即会话意义。

话语本身的好坏同其交际效果的好坏不一定完全相符。

坏话丑话其效果可能是好的,而好话美话其交际效果却可能是不好的。

这决定于话语之外的其他因素,即语境因素。

8、语境
定义:语境,是交际活动中一个重要因素。

任何交际活动都是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之中展开的。

语言环境简称为“语境”语言环境,其实应当叫做话语环境,就是
交际场。

从语言世界来看,语言环境就是上下文。

功能:语境是话语含义产生的重要因素。

话语的价值是在特定语境中实现的。

相同的话语,语境不同,其含义和效果也不同。

语言世界中的多义形式,之所以不妨
碍正常交际,其原因就是语境具有消除多义的功能。

分类:言内语境:指上下文。

一个词、一个句子,是否合适,能否取得最佳效果,
取决于它在上下文中的地位。

言外语境:指的是交际活动的时间、空间等物理因素和文化及心理因素。


理语境指交际活动中的时间、空间等因素。

9、前提
定义:修辞学中的“前提”概念基本等于语用学的“前提”。

指的是说写者和听读者在言语行为之前的共识。

“前提”是交际活动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条件。

前提
不同,含义不同。

不理解前提,交际会有障碍。

分类:包括语用前提和语言前提。

功能:交际双方对前提的了解决定交际成败。

双方前提多,而且明确,交际就便捷而
准确;双方前提少,而模糊,交际就困难且容易有误解、曲解。

10、话题
功能:话题是交际活动的中心议题。

故意偏离话题也是一种交际手段。

原则:1、话题的选择要得体。

话题要适合自我、对象。

还要是双方都感兴趣的;
2、话语要围绕话题展开,即切题;
3、话题要以恰当的形式展开。

11、关于交际的几大原则
会话原则(格莱斯):
1、数量原则:所说的话应包含交谈所需要的信息;所说的话不应
该包含超出需要的信息。

2、质量原则:不要说自己认为不真实的话;不要说缺乏足够证据的话。

3、关联准则:说话的内容要有关联。

4、方式准则:避免晦涩的词语;避免歧义;说话要简练;说话要有条理。

礼貌原则
对于说话人而言,礼貌是一个人教养的体现。

对于听话人而言,只有礼貌的话语,他才可以给予合作,使交际顺利进行下去。

礼貌不仅仅局限于下对上,上对下等均需要礼貌语言。

礼貌的本质是要尊重对方。

一、利奇:
1、得体准则:尽量少让别人吃亏,尽量让别人多得益。

2、慷慨准则:尽量少让自己得益,尽量多让自己吃亏。

3、赞誉准则:尽量少贬损别人,尽量多赞誉别人。

4、谦逊准则:尽量少赞誉自己,尽量多贬损自己。

5、一致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分歧,尽量增加双方的一致。

6、同情准则:尽量减少双方的反感,尽量增加双方的同情。

二、汉文化背景下:
1、贬己尊人原则:指称自己或与己相关的人或事物时要贬要谦。

称听者或
与听者有关的人或事物时要抬要尊。

2、称呼准则:用适当称呼主动跟对方打招呼,在相互称呼时要遵循上下、
贵贱、长幼有别的传统来体现人际交往中的社会关系。

3、文雅准则:禁用秽语,多用委婉,少用直言,避免直接提及使人不愉快
或难堪的事物。

4、求同准则:说者、听者在诸多方面力求和谐一致,尽量满足对方欲望。

面子原则:
布朗和列文森认为面子指每个社会成员想为自己树立的、在公众中的“个人形象”。

通过与其他人的交际,这种形象可以被损害,保持或增强。

很多言语行为都
是威胁面子的行为,讲究礼貌就是减轻某些交际行为给面子带来的威胁。

在交际中,理想的情况是每个人都要顾及他人的面子,不能威胁他人的面子。

积极面子:是指希望得到别人的赞同、喜爱、欣赏和尊敬。

消极面子:是指不希望别人强加于自己。

自己的行为不受别人的阻碍,有自
己选择行动的自由。

合作精神和合作原则:
内涵:合作原则所重视和强调的主要是语言形式方面,合作精神是从交际双
方的思想感情方面出发。

合作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不合作的方式也是
多种多样。

作用:有了合作精神,具体的形式可以运用自如,并达到好的交际效果。


有合作精神,语言形式再好,交际也难以成功。

得体性原则(修辞的最高原则):
内涵:表层指言谈举止的得当、恰到好处,深层含义为真诚、和气、谦逊、
礼貌等。

所谓得体性,就是语言主体所使用的语言材料对广义语言环
境的适应性或适应程度。

七要素:1、适题:适合说写的题旨或适合主题、适合言语表达的目的。

2、适境:适合语境。

3、适位:适合位置。

包括说写者和听读者的“位”。

即言语主体要
根据自己的位针对不同位的人讲不同位的话。

4、适礼:符合礼貌。

礼貌是人际和谐的一种粘合剂,有礼貌是有修
养的表现。

在语言交际中,礼貌是得体性的一项重要内容。

5、适俗:适合风俗。

“适俗”才有文化心理上的呼应与沟通,才能
交流思想,互通信息。

6、适式:适合言语体式。

体式即通常所说的语体。

言语表达的体式
一般因内容而异,因语境而异,因交际形式而异。

7、适度:无过之而不及,恰到好处。

这是建立在中国传统的“中庸
之道”哲学基础上的得体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