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克思 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辩证意义

马克思 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辩证意义

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的辩证意义
探讨“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基本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黑格尔是唯心主义辩证法大师,他所说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具体的,辩证的同一(统一);一种观点认为, “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从整体上讲,既是唯心主义的,又是形而上学的,它所说的就是思维即存在,存在即思维 ,思维和存在是一个东西”。

我们认为,把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学说 ,说成二者“等同”论,是不符合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的,或者说 ,认为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既是唯心的,又是形而上学,这只是讲了问题的一半 ,确切地说,只讲了“外壳”而忽略了问题的内核---辩证法。

应当指出,黑格尔所说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是以思维为基础的同一,他所说的思维和存在的差别,是绝对精神思维内部的差别,因此,它是唯心主义的。

或者说,象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思维和存在的差别是物质世界内部的差别。

黑格尔在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上 ,抹杀了思维和存在的真实差别,而代之以他所虚构的差别。

同样道理,黑格尔不承认辩证唯物主义所主张的以存在为基础的同一,而代之以思维为基础的同一,因此说,黑格尔不承认辩证唯物主义所理解的思维和存在的真实的同一,
只承认唯心主义的神秘主义的同一。

对于黑格尔的这种观点必须给予批判。

然而,我们认为,不能把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简单
地当成是“形而上学”的,当成“思维和存在”是“一个东西”的等同论,从而否认其中具有丰富的辩证法的思想。

不能抓住它的“外壳”而否认其合理的内核,或者以“外壳”取代“内核”,换句话说,不能抓住它的唯心主义,而否认它的辩证法--否认思维和存在,既有差别、对立,又存在着同一统一的。

那么,怎样理解“思维即存在 ,存在即思维”呢?
我们认为,从整体上讲,这个“即”字,是有它的神秘之处的,但它绝不意味着“等同”。

这个“即”应当根据黑格尔的整个思想体系来理解,它是个内在的必然过程的终点与起点,它本身是一个由有限到无限的矛盾发展过程,因而它不是原始的,静止的,
一次完成的“等号”。

黑格尔始终反对抽象的等同或形式的同一,
反对形式逻辑的。

黑格尔的“即”字神秘之处在于,他把思维和存在都“规定”为精神的东西 ,亦即黑格尔所说的精神“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这正如黑格尔在《逻辑学》一书第一版序言中所指出的:精神否定了单纯的东西, 于是便建立了知性所确定的区别而它却又消解了这种区别,所以它是辩证的。

但是精神并不停留于无这种结果之中,它在那里又同样是肯定的,从而将前一个单纯的东西重新建立起来,但这却是作为一般的东西,‘它本身是具体的并不是某一特殊的东西被概括在这个一般的东西之下,而是在进行规定及规定的消融中,那个特殊的东西就已同时规定了自身。

这种精神的运动,从单纯性中给予自己以规定性,又从这个规定性给自己以自身同一性,因此,精神的运动就是概念的内在发展它乃是认识的绝对方法,同时也是内容本
身的内在灵魂。

我认为,只有沿着这条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哲学才能够成为客观的、论证的科学。

在这里,黑格尔所说的精神“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显然是在唯心主义的基础之上的,但是却有其丰富的内容,合理的猜测,即他把人的认识,思维发展的道路看成是一个辩证的,不断深化的过程,通过不断的肯定和否定从个别提高到特殊和一般的过程,这对于把认识、思维看成是静止的,呆滞的或“a=a”的形而上学的同一或等同,无疑是不相容的。

黑格尔强调精神的自己运动,把精神的发展看作是对立统一的前进过程,精神既是否定的,又是肯定的它否定单纯的东西,内在地产生区别,又自己否定了这种区别,它又是肯定的,通过辩证的否定,从个别上升到一般而重新建立了自己,而且这种“重新”建立是个具有丰富内容的具体的东西。

列宁认为,这是很有特色的,他指出“‘自己构成自己的道路’真实的认识、不断认识、〔从不知到知〕的运动的道路据我看来,这就是关键所在”。

列宁在这里所说的关键所在,正是指出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换句话说 ,黑格尔认为思维即存在,存在即思维,应理解为辩证的统一过程,“即”既是起点亦是终点,从起点到终点,从存在到思维,形成了一个自成起终的圆圈式的发展过程 ,而不是二的等同论。

正因为这样,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和《逻辑学》中,始终反对排斥差别的抽象的同一。

黑格尔认为,形而上学论者“由于他们死抓住以差异为其对立面的这个不动的同一,所以他们看不到他们这样做时,就是把同一造成了片面的规定性,而这样的规定并不具有真理”。

在黑格尔的哲学中,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始终是一个不断矛盾同一的发展过程,这一思想,不仅从他的具体论点中得到证明,而且从他的哲学体系总的图式、甚至是总的图式中每一大段,每一哲学的章节中得到证明。

我们知道,黑格尔哲学体系是对“绝对理念”运动的描述而形成的。

这个“绝对理念”在其发展过程中,分为几个不同的大的阶段即“逻辑学”,“自然哲学”和“精神哲学”。

“逻辑学”阶段,它所研究的是“理念之自在自为”的学间,亦即研究纯粹思维—纯粹概念的学问“自然哲学”阶段,它所研究的是“理念外化”的学问,亦即研究存在的学间“精神哲学”阶段,它所研究的是“理念由外化而回到自身”的学间,亦即研究具体的思维的学问。

可以说,黑格尔整个哲学图式就是按照思维和存在不断的矛盾同一过程的三大阶段而构成的。

就《逻辑学》阶段而论,同样也是按矛盾同一过程来安排它的一系列概念的。

例如,黑格尔从设置“纯有”开始,逐次分为“限有”、“自有”、“质”、“量”、“度”、“本质”……“绝对理念”等。

“纯有”是个最初的概念,“绝对理念”是个最后的概念。

从纯有到绝对理念,大体上是由存在到思维,由客观到主观的纯概念的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

而就《逻辑学》中“本质论”一章来说 ,同样也是如此。

黑格尔把“同一”、“区别”和“矛盾”作为“反思规定”,具体揭示了它们之间的矛盾同一的发展过程。

一句话,黑格尔的全部哲学体系,甚至于每一个概念,归根到底就是对思维和存在、主体和客体矛盾同一过程的描述,二者之间的矛盾同一贯穿着黑格尔全部哲学体系的始终。


之,如果按照思维和存在“等同论”的观点,黑格尔以上的描述就会得出逻辑学等于自然哲学等于精神哲学的结论,或者说,同一等于差别等于矛盾的一切皆“等于”的结论,这样,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的辩证法的思想显然被排除得一干二净了。

不言而喻,这样的看法是不符合黑格尔的哲学思想的。

主张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是等同论这一观点的同志,常常抓住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一段话作为论据,因此,不妨让我们再分析一下,应当如何去理解这段话的完整的含义。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也始终贯穿了思维和存在,主体与客体矛盾同一的思想。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中,谈到“科学的认识则是深入于物质内容,随着物质运动而前进,从而返回于其自身的”之后写道:“…实体本身就是主体,所以一切内容都是它自己对自己的反思。

一个实际存在物的持续存在或者说,实际存在物的实体,乃是一种自身同一性。

…不过自身同一就是纯粹的抽象,而纯粹的抽象就是思维。

一个实际存在所以与另一个不同,或它所以成为一个实际存在,就在于有质。

……它存在着乃是由于它跟它自身有这种单纯性。

但是,这样一来 ,实际存在从本质上说就是思想了。

—在这里人们已经理解到存在即思维了在这里也已透露出一种总与通常关于思维与存在的同一的那种无概念的说法互相分歧的洞见”。

总之,黑格尔的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理论,既是唯心主义的,又是辩证的。

不能只看到前者而否定后者,只看到存在即思维,思维即存在,而看不到“即”本身所包含的区别与矛盾的辩证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