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
2008年第
4期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两种视角
———与俞吾金先生商榷
黄斌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
,重庆沙坪坝
400030)
摘 要
:恩格斯并未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
,俞吾金对恩格斯的批评是不公允的。观察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
有两个视角
:一种是本体论的视角
,是以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为前提的
;另一种是观念论或逻辑学的视角
,是以“思
维”与“存在”的观念同质性为基础的。前者体现的是一种直观的思维方法
,后者体现的是一种反思的思维方法。两
种视角应当统一起来。近、现代哲学的发展中出现的两次“哥白尼式革命”启示我们
,如何在同质的思维和语言中来
反映异质的思维与存在
,是一个深刻的逻辑和哲学问题。我们应当吸收、扬弃西方语言逻辑分析哲学的研究成果。
今天
,深入研究哲学基本问题
,克服直观的、简单化的思维方式
,提高中国哲学的思维水平
,仍然是中国哲学界的一
个重要课题。
关键词
:思维与存在
;本体论的视角
;逻辑学的视角
;语言逻辑分析哲学
中图分类号
:A8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194(
2008)
04-0173-07
收稿日期
:2008-04-15
作者简介
:黄斌(
1950-)
,重庆大学贸易与行政学院哲学系教授。 俞吾金先生发表在《哲学研究》
2005年第
12
期的文章《从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到思维与存在的
异质性———马克思哲学思想演化中的一个关节点》
涉及对哲学基本问题如何理解的核心问题
,值得重
视。读后有一些不同的看法
,向俞先生请教。
一、恩格斯认同思维与存在的同质
性的观点吗
?
俞先生的文章探讨了马克思对哲学基本问题的
探索
,认为马克思通过批判黑格尔
,以思维与存在的
同质性为前提的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观点
,最后达
到了关于思维和存在的异质性的观点
,从而能够
“退回到存在中”
,创立历史唯物主义的学说。马克
思通过对黑格尔唯心主义的批判而达到唯物主义
,
这是学哲学的人都知道的常识。指出马克思所主张
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以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为基
础
,而与黑格尔以思维与存在同质性为前提的观点
相区别
,也顺理成章。但是引人注目的是
,俞先生把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立起来
,认为“与马克思不同的
是
,尽管恩格斯批判了黑格尔的观念论的立场
,但在
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
,并在这种同质性的基础
上谈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方面
,他继承了黑格尔
的基本思路”
,“恩格斯一生都认同黑格尔关于思维
与存在的同质性的观点
,并主张在这一观点的基础
上探讨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问题。这充分表明
,马
克思和恩格斯在对这一问题的理解上存在着思想上
的差异”[1](
p8)
。
不知道俞先生是怎样得出这样的结论的
,至少
他这篇文章没有做出令人信服的论证。以俞先生所
引证的《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
结》这本名著为例
,俞先生认为
,“恩格斯已经发现
,
黑格尔论证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方法是
:先把存
在理解为与思维同质的东西……然后再来证明思维
与存在的同一性”
,“恩格斯不同意黑格尔把绝对观
念理解为先于世界而存在的东西”
,但是俞先生又
认为
,在恩格斯说“‘思维能够认识那一开始就已经
是思想内容的的内容’这一点上
,他又肯定了黑格
尔。”[1](
p8)
其实
,最后这句话明明是恩格斯对黑格尔
・
371・的一种讽刺性批评
,指出黑格尔从唯心主义出发来
论证世界的可知性的理由是不充分的,因为紧接着
恩格斯就说“同样明显的是
,在这里
,要证明的东西
已经默默地包含在前提里面了”[2](p221)
。显然
,恩
格斯根本没有肯定黑格尔认为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
的观点。认真通读这本书
,都找不到恩格斯对黑格
尔唯心主义的肯定。相反
,恩格斯到处都指出黑格
尔唯心主义的谬误
,指出只有通过实践
,才能证实知
识的真理性
,亦即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毫无疑问
,
恩格斯是主张可知论的
,亦即主张在世界“可知”这
个意义上的“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
,但是恩格斯
并未在任何地方主张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俞吾金
对恩格斯的批评是缺乏根据的
,不公允的。
二、思维与存在同一性的两种视角
如果俞先生文章存在的问题仅限于此
,那写本
文的意义也就不大了。恩格斯没有认同思维与存在
的同质性
,也不等于“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这个命
题就完全错误。本文的主旨并不是为恩格斯辩诬
,
而是愿意指出俞吾金和另一些中国哲学家的一个重
大偏向或者疏忽
,它事关中国哲学发展的走向和方
法问题。首先我们要看到
,即使按照俞吾金的观点
,
即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理解为异质的两者之间的
相互转化
,这种转化也有两个向度。俞吾金认为
“肯定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
,并不等于否认思维与
存在具有同一性”[1](
p4)
,黑格尔的“同一性”的主要
含义是
:“一方面
,思维可以认识存在
,把握存在
;另
一方面
,思维中设想或想象的东西可以转化为实际
上存在的东西”。在这里
,他把思维与存在的同一
性理解为两者之间的转化
,这种转化包括两个方向
:
一个是存在变成思维
,另一个是思维变成存在。然
而
,实际上他强调的只是把思维变成存在这一个向
度
,而忽略了存在如何变成思维这个向度。说他
“忽略”了这个向度
,因为尽管他也提到了它
,却把
它与思维变成存在的向度同等看待
,认为它们都只
是以实践为中介。其实
,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中这
两个向度的转化是有区别的
:固然
,这两个过程都离
不开实践
:思维变成存在
,需要以实践为中介
,这毫
无疑问
;从存在变思维的认识过程
,也需要实践
,因
为“实践出真知”
,但是否仅靠实践就够了呢
?
存在变成思维
,除了也要依靠实践之外
,还需要
“反映”。这个反映过程
,是依次包括感觉———知
觉———表象———概念的复杂过程
,这一直是传统认识论研究的主要内容。这个过程到今天我们也还不
是完全清楚
,但是有一点却是确定无疑的
,就是哲学
在研究、思考“存在”的时候
,“存在”已经变成哲学
中的一个观念或概念。哲学必须先把存在反映成一
个概念
,先让它进入思维之中
,否则我们就根本不可
能思考和谈论“存在”。这样
,思维和存在就取得了
一种“同质性”
,就是它们都经过反映而变成了思维
中的概念
,思维和存在之间的关系
,也就同时变成了
思维内部的一种逻辑关系。大概正是反思到这一
点
,才使得笛卡儿、黑格尔等人误解了思维和存在的
关系
,仅仅把它们看做是思维内部的同质关系
,以此
为前提
,思维和存在相互转化的“同一性”自然也不
成问题。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迷误。但是这个迷误
中显然包含合理的、深刻的成分。
这样
,从思维与存在相互转化的两个向度也就
可以推出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的两种含义
:一是异
质性的思维与存在之间外在的、间接的同一性
,二是
作为同质性的范畴或概念的“思维”与“存在”之间
直接的、内在的同一性。
这两种同一性反映出哲学思维的两种视角
:一
个是直观的、把思维与存在的分离亦即异质性当作
前提的观察视角
,可简称为“本体论的视角”
;另一
个是反思的、把思维与存在的关系当作思维内部具
有同质性的范畴或概念之间的关系的视角
,可简称
为“观念论的视角”。前一种视角能够得出朴素的
唯物论的结论
,但是由于其直观性而造成了其逻辑
论证的缺失
,难免陷入不可知论
,或成为一种独断的
唯物论
;后一种视角反思到了思维和存在的观念统
一性或“同质性”
,因而能够承认和论证思维和存在
的同一性
,但是如果把这种视角绝对化
,却会颠倒思
维与存在的关系而走向唯心主义
,这同样会歪曲思
维的逻辑。只有把两种视角统一起来
,我们才能正
确地看清世界。
简言之
,以思维与存在的异质性为前提的本体
论视角
,并不是观察思维与存在的关系的唯一视角
,
被俞吾金所否定的以“思维”与“存在”的同质性为
前提的“黑格尔的观念论”的视角
,也有其相对的合
理性。所谓“观念论”的视角
,其实是认识论和逻辑
学的视角
,它应当和本体论的视角相统一
,但又有其
相对独立性。
应当看到
,作为人类的自觉性实践(不是动物
的盲目生存活动)
,“存在→思维”的转化是“思维→
存在”的转化的前提
,人们只有通过认识活动来把
握客观规律
,才能使思维变成存在的实践获得成功。
・
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