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2019nalofHeilongjiangCollegeofEducation
doi:10.3969/j.issn.10017836.2019.05.035
May2019 Vol.38No.5
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机制及教育策略研究
俞 锋
(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江苏 南通 226010)
收稿日期:20181120 基金项目:2017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项目“大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策略研究”(2017SJA0720) 作者简介:俞锋(1979—),男,江苏海门人,讲师,硕士,从事心理学教学研究。
— 104—
查结果可发现,家庭关系淡漠、朋友较少的学生极易出现手 机依赖问题,社会支持领悟能力较低的学生,手机成瘾的发 生概率更高。《中 国 互 联 网 络 发 展 状 况 统 计 报 告 》显 示,大 学生使用手机主要涉及通讯、社交应用、微博、网站等活动, 多元化的手机功能是学生获得社会支持的主要渠道,大学生 也需要提高自身的领悟能力,借助手机平台获得更多正面的 社会支持。
的自我管理及 约 束 能 力,培 养 学 生 正 确 使 用 智 能 手 机 的 意 识。
2自我调节与手机成瘾 大学生对手机过于依赖,是一种冲动控制障碍的表现, 其中手机依赖与冲动型性格之间的联系性、较低的自我控制 能力等,是不良习惯产生的主要原因[2]。大学生在生活以及 学习中,过多地使用手机将降低其自我控制能力,学生的自 我意识及人生价值实现,将过于依赖于网络内容。自我调节 理论认为自我调节是帮助人们趋利避害、控制自我行为的重 要方式,处于不同调节阶段的学生,采取的解决措施将存在 差异性。处于提升调节阶段的大学生,更加倾向于追求理想 目标,并向往使用最优的方式刺激体验;处于防御调节阶段 的学生,较为追求责任性目标,主张以最小化的方式满足自 身的主观体验。自我调节理论无法概括大学生对于手机过 分依赖的原因,但可有效地揭示大学生手机依赖问题产生的 内在机制。由于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自我调节能力较低,在面 对网络内容的 诱 惑 时,难 以 做 出 正 确 的 价 值 判 断 及 价 值 选 择。 3领悟能力与手机成瘾 针对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进行研究,学生的领悟能 力,对手机依 赖 行 为 产 生 一 定 的 影 响。 大 学 生 社 会 领 悟 能 力,被认为是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随着学生个人成长及 发展,积累形成的对社会支持的利用能力。领悟能力主要包 含主观体验、自我了解、自我感受等内容。大学阶段的学习 及生活中,学生正处于构建社会网络的重要时期,这一阶段 的家长、教师、同学之间能够给予学生一定的帮助。良好有 效的社会支持能够给予大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对于改善大 学生的价值判断及价值选择有着重要的影响。基于现有调
引言
随着移动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逐渐渗透至大学 生的生活、学习、休闲娱乐等各个环节,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 活动、社会认知和人际交往。大学生长时间地使用手机,将 会对其产生严重的依赖性,对大学生的心理层面及社会功能 产生消极影响。因此,高校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重视程度逐 渐提高,学生智能手机的合理使用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 的重点内容。本文针对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产生原因进 行分析,制定出有效的干预策略,以期解决大学生手机依赖 的问题。
4手机使用与手机成瘾 当代青年大学生手机使用成瘾的因素众多,其中手机的 主要优势、学生的自我意识、社会环境的影响等相互作用,影 响着大学生的手机依赖行为。针对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研 究,相关研究学者认为手机成瘾的原因,主要源于手机能提 供便捷的服务,并非手机本身。例如,手机成瘾问题可细分 为:手机聊天成瘾、手机游戏成瘾、手机网络成瘾等。探究学 生手机成瘾问题的产生原因,与学生的使用频繁有着密不可 分的关系。手机 娱 乐 能 够 有 效 缓 解 大 学 生 的 孤 独 感、无 助 感,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及内心世界,因此,智能手 机成为学生舒缓情绪的中介。频繁使用手机的学生性格较 为冲动,高冲动性性格极易对手机产生较强的依赖性。与此 同时,自我情绪调节能力较低,且社会领悟能力较低的学生, 会通过频繁使用手机寻求自我满足。因此,手机使用过程中 带来的情感体验,是学生手机成瘾问题产生的重要原因。
活动产生不良影响。学生日常学习的时间缩短,且学习热情 较低,不利于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影响学生的职业生涯发 展。最后,网络环境具有开放性及多样性,西方的敌对势力 可借助手机媒体,向我国青年大学生灌输错误的价值观念, 降低我国人才培养教育工作的成效性。现阶段,享乐主义、 拜金主义、利己主义成为大学生错误的价值追求,对于学生 的爱国精神、理想信念追求产生严重影响。
一、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
1冲动性格与手机成瘾 针对大学生手机使用的研究维度具有多元性,其中冲动 性作为人们性格中的一种特质,与学生手机依赖性问题产生 联系性较强。根据美国著名学者 Mitchell的研究结果显示, 高冲动性的性格在行为决策时,对于不良行为的控制能力较 差,且高冲动型性格人群产生手机依赖问题的概率较高[1]。 首先,高冲动型性格更倾向于获得即时小奖励,对于延时的 大奖励缺少重视,针对欲望及诱惑的抵抗能力较低,易对手 机产生较强的依赖性。其次,当代青年大学生中,多数是冲 动型性格的学生,对于人体发出的抑制信号接受速度较慢, 在自我控制能力方面亟待提升。由此可见,大学生行为抑制 能力不足,便极易产生手机依赖问题。冲动型人格与手机依 赖问题中,主要以自我控制为中介,冲动型人格是手机依赖 问题的前提,而自我控制能力不足是主要影响因素。因此, 当代青年大学生手机成瘾问题的解决,需要积极提高大学生
摘 要:智能手机在世界范围内的普及发展,使其成为最大的网络使用终端,而过度使用智能手机,为当代青年 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带来消极影响。简要分析学生手机成瘾的心理机制,并论述学生手机成瘾的主要危害及教育策 略,旨在有效解决大学生手机成瘾心理危机问题,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智能手机使用理念。
关键词:手机依赖行为;心理机制;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19)05010403